
评论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体现:
1、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2、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3、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学在官府的原因:
只有官府才有学术教育的书籍,而民间没有;礼器也是由官府把持,民间没有;学校也是一样,官府才有,民间没有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学在官府”的现象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逐渐走向了没落。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随着经济跟政治权力的下移,文化学术也开始逐渐下移。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礼乐崩坏”,直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许许多多原本在周王室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散在各地。这些人流散各地,也就导致了典籍的扩散和人才的流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