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简介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富人家(文章《故乡》中说明“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作品集
论文和讲义 ▪ 坟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 ▪ 野草
回忆录 ▪ 朝花夕拾
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富人家(文章《故乡》中说明“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作品集
论文和讲义 ▪ 坟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 ▪ 野草
回忆录 ▪ 朝花夕拾
展开全部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此外,杂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一、 矛盾冲突,悲愤交织。 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二、 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 借题发挥,弦外有音。 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 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缘由吧。
作者把柔石比做方孝孺的用意.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一般说来并非褒义,所以很值得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文中引《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旨在揭露白色恐怖的世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磐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他有自己的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文中引向子期《思旧赋》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旨在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是一个无言论自由的黑暗社会 赞同2| 评论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此外,杂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一、 矛盾冲突,悲愤交织。 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二、 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 借题发挥,弦外有音。 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 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缘由吧。
作者把柔石比做方孝孺的用意.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一般说来并非褒义,所以很值得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文中引《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旨在揭露白色恐怖的世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磐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他有自己的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文中引向子期《思旧赋》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旨在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是一个无言论自由的黑暗社会 赞同2| 评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小时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集:
论文和讲义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坟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 阿Q正传
散文诗集 ▪ 野草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鲁迅的作品集:
论文和讲义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坟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 阿Q正传
散文诗集 ▪ 野草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参考资料: 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