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董卓为什么不能像曹操一样号令天下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就算没有挟制天子,天子本身就无法命令诸侯,挟制天子也不过是挟制了一具傀儡而已,天子的权威早已不在,又怎么能“命令诸侯”呢?
汉灵帝时期,虽然政治腐败、 天下动乱,虽然经历了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凉州叛乱,东汉帝国摇摇欲坠,但是汉灵帝一朝,皇帝还是掌握了大部分的政权,皇帝的命令在当时,地方上也不敢不听,还是能够做到令出如山。
但是,一切从汉灵帝去世后就开始改变了。
汉灵帝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年仅15岁的汉灵帝长子刘辨,主少国疑,皇帝无法掌握政权,同时宦官与外戚争权,互相拼杀,导致两败俱伤,军阀董卓乘机进京控制局势,挟制汉少帝刘辨,掌握了朝廷生杀大权和所有政事。
董卓的进京显示两汉四百余年,第一次有人以地方军阀出身而控制朝廷的先例,董卓虽然控制了朝廷,但是被当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们所不耻,再加上董卓本身的残暴不仁、倒施逆行、草菅人命,更是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不容。
董卓不仅挟制了汉少帝刘辨,而且擅自废立皇帝,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废除汉少帝刘辨,拥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引起起天下一片哗然。
这个时候的皇帝,早已没有皇帝的权威,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征维护皇权和国家机器的工具--军队,已经消失不见,或者投靠董卓,没有军队的朝廷已无法做到令出如山和言出必行。
所以,无论是董卓,还是曹操,挟制天子的行为,都不是为了命令诸侯,而是为了自已背后的政治利益,无非就是曹操的挟制非常高明,表面上看不出一点挟制的痕迹,而董卓的挟制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以达到自已控制朝政的目的。
董卓的“挟天子”就是依靠天子让自已掌握朝政,享受荣华富贵和权力带来的利益,董卓的“挟天子”太过简单粗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引起一片白色恐怖,由此却带来完全相反的政治效应---引起天下一片反对之声。
董卓的“挟天子”引起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侯联手讨伐董卓,董卓虽然手握皇帝,却失去了道义,董卓虽然挟制天子,但引起了相反的效应--严重的政治错误,最终导致身死族灭。
如果说董卓的“挟天子”行为是反面教材的话,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政治正确和出师有名,这也是曹操“挟天子”的原因所在。
曹操的“挟天子”与董卓完全不同,曹操是把皇帝当成真正的皇帝,让皇帝在表面看起来是有威严和像个皇帝样子的,不仅好吃好喝供着,而且一切按照东汉皇帝的仪式来执行,即使曹操本人面见皇帝,也要受到虎贲卫士的检验。
皇帝虽然还是皇帝,但早已无法命令天下,更不能命令诸侯,皇帝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名义,曹操“挟天子”的作用就是借皇帝的名义,以绝对的政治正确,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自已打天下。
皇帝的这个名义可管用了,以皇帝的名义出征,曹操永远占据着道德和政治的制高点,曹操所做的就是利用名义为自已打天下,虽然是“挟天子”,但没有”令诸侯“,而是“打诸侯”。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命令已不起作用,世道已是乱世,乱世唯有军权才能让人信服,让诸侯诚服,曹操的江山从来就是靠挟制天子得来的,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而董卓则根本就没有这个政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