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理解对

 我来答
打下大虾的大侠
高粉答主

2020-11-21 ·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打下大虾的大侠
采纳数:6185 获赞数:481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学不进则退
高粉答主

2020-11-21 · 销售
学不进则退
采纳数:6250 获赞数:87695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 - 简介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 - 身世
出生
孔子生于周灵王廿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黄帝纪元2146年,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现行阳历9月28日),出生于鲁国。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孔氏在邹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邹邑大夫。《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隐晦地表明孔子是一个“野合”后诞生的私生子。孔子少年和青年时代和母亲居住,不知有父,可以说是这种姻亲关系的最好证明。关于孔子的出身,有一个传说是: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所以孔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后果然得一健壮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生母的长子。但这个传说于籍无考,一般认为是后世儒生为粉饰孔子出身而编造的故事。
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被称为“长人”。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
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
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茂干0fL
2020-11-21 · TA获得超过358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43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84.2万
展开全部
孔子是儒家的大师,但孔子不等于儒家,儒家不等于孔子。

下面摘录一下庞朴先生对于孔子和儒家的看法,供大家借鉴——

孔子创建了一个学派,留下了许多为后人由以出发并得以利用的思想资料。他的学说在后世发生的影响,有的可以从孔子思想本身找到说明,有的更需要从各该时代的社会条件中寻求答案。

孔子并不曾自诩为圣人,他被法定为圣人,是汉武帝以后的事。汉代,起先请来的是老子,后来才请来了孔子。孔子之能够稳坐圣人宝座,成为“万世师表”,比起韩非的“刻削寡恩”和老子的“清静无为”来,孔子的仁政礼治,更利于统治。总的说来,后人尊孔,多半还是出于利用,也就是鲁迅尖锐指出的那个“敲门砖”。所以,孔子脸谱常被随时改换,孔子思想常被任意引申,就是说,历代尊孔者并不真的尊重孔子,而只是尊重他们自己的利益。

宋代孔子的面目同汉代孔子的面目就大不一样,汉儒崇奉的经书内容同宋儒崇奉的经书内容也迥异其趣。在汉时,孔子是个形体怪异,未卜先知的半神半人式的教主;到宋代,孔子又变成了修心养性、道貌岸然的纲常礼教的化身。

汉儒从孔子经书里演绎出了许多神奇怪异;宋儒欣赏的却是“人心”“道心”之类大义微言。在这两个时期里,孔子都是圣人;但这同一个圣人,的确是两个不同的孔子。

清末民初的尊孔活动也是例证。那时候,政治风云急剧变幻,各式人物轮流表演,孔子的圣人形象,也随之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改良派搞维新运动,孔子成了托古改制的鼻祖;洋务派干买办勾当,孔子的“礼失而求诸野”又成了委婉说词;行共和新政,从“礼运大同”中吸取过力量;闹复辟,孔教会便应运而生。甚至那些驾着炮舰闯进来的侵略者,捧看圣经踱进来的传教士,为了谋取他们的利益,也每每赞美几声孔子,全不计较《论语》中视夷狄如禽兽的轻蔑。这一切,当然不是由于孔子思想真的万能,足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政治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