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秘史和太平公主秘史有什么不一样
展开全部
作家胡燕怀 靠白板发“才”
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大清御史》曾吸引不少黄石观众的眼光。但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部戏拍摄中途曾遭遇“难产”;他们更不会想到,让电视剧“起死回生”的是咱们黄石的胡燕怀。
胡燕怀个头不高,言语不多,调门也不高,像他的作品一样总给人一种沉稳而厚实的感觉。闲来无事时,他喜欢穿着宽松的衣服,提着那已很旧的蓝色帆布包包四处逛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笔再现了晚清五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呕心沥血的非凡经历。一部《总督张之洞》也从此让他走上编剧的成功之路。
□人物档案 胡燕怀,1948年出生于浠水,解放后随父母迁居大冶,国家二级编剧,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作协理事,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和《活出个样儿》,曾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参与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大清蒙古王》、《大清御史》、《白板》等剧本的编写工作。
□对话 记者:您觉得剧本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胡燕怀:小说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写得了剧本。戏剧化是小说元素中不具备的,但它对剧本来说却极为重要。在剧本里,只有将多种矛盾纠葛在一起,才能好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表现手法上而言,小说是尽量地把外在的东西变为内在的东西,而影视作品却是将所有内在的东西通过形象转为外在的东西。
记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胡燕怀: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编历史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要典章制度包括称谓制度、服饰制度等,这些知识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写剧本最难的是什么?
胡燕怀:我力求在影视剧里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要寻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更要有新意,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记者:最近您有什么大戏开拍吗?
胡燕怀:全部由我编写的《大清御史》第三部山东盐案的剧本我已写好,计划拍摄成22集电视剧,这部戏即将开机。另一部20集电视剧《中国印》,改编自我写的中篇小说《白板》,也将在今年内开机。
《白板》飘红 一夜成名 胡燕怀年轻时便热爱写作。他的作品很多,散文、小说、剧本等,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1985年,胡燕怀加入湖北省作协,创作随之进入高峰。那段时间,他在全国各类报刊中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近5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风流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表在《当代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白板》:《作品与争鸣》等纷纷转载,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争相购买《白板》剧本改编权。随后,胡燕怀以此为契机,开始试着编写剧本。 1993年,黄石电视台准备联合中央台拍摄一部反应黄石地方历史的电视剧,并主动找到胡燕怀——将晚清重臣张之洞搬上屏幕。 接手编写《总督张之洞》的剧本时,正值隆冬。为了能早日拿出剧本,胡燕怀放弃了他所有的爱好,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没事就呆在房间里查阅资料,梳理创作思路。 于是,300万字竖排无标点的文言文《张文襄公全集》(四卷),他费力地啃了好几个月。他还到处收集《清朝野史大观》等资料,仔细阅读,作好笔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张之洞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胡燕怀的脑海中逐渐鲜明了。 但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还有如何“顺场”,故事情节如何演变,各种矛盾对立面如何交织在一起,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第一次写历史剧的胡燕怀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八易其稿 一锤定音 有人说寒夜是最漫长的,但寒夜对于胡燕怀来说却是最好的创作时间。万籁俱寂,除了簌簌的雪花声,和偶尔积雪压断树枝的咔喀声,周围一片寂静,而此时,胡燕怀的思绪却正好可以穿越时空,遨游于浩如烟海的史志中,将自己完全融于剧情之中。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寒来暑往,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仔细打磨,《总督张之洞》剧本的第一稿出来时,胡燕怀信心十足。 可没想到,导演王新民看了后,直接就否定了。 胡燕怀看似没有多少言语,但内心更激发了一股倔劲与韧劲。根据王新民的意见,他又开始了剧本的第二次创作。 第二次,剧本还是被否定了。胡燕怀暗暗告诉自己:没事,重头再来! 就这样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第4稿时,中央电视台对整个剧本的结构和基本剧情认可了,并与黄石电视台签了意向性协议。 为了让剧本更加完善,胡燕怀再易其稿,直到剧组正式成立,第8稿才正式出炉。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剧本,凝结了胡燕怀4年心血。 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先后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而胡燕怀也借此片认识了导演王新民、制片人吴兆龙、罗浩等一大批知名的专业人士,正式进入了影视圈。 虚怀蓄势 静待时机 《总督张之洞》成功拍摄后,胡燕怀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回顾着自己这几年来的创作之路。在审视中,他深深懂得,编写剧本与写小说有着太大的不同,而且剧本的创作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依靠剧组的集体力量。同时一个好的编剧不仅要会写剧本,还要了解影视剧的整个生产流程,知道整部戏的拍摄预算,了解制片人的意图,对于场景的设计,不仅要合理化,更要提高其利用率,以降低整个拍摄费用。 由于匮乏太多的专业知识,在《总督张之洞》之后,胡燕怀并没有急着再写剧本,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别人看电影看电视剧是为了消遣,而他却是学习。他身旁总是摆放着纸和笔,特别是对于自己喜爱的影视剧更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用笔记下来。几年下来,大凡经典的奥斯卡影片,胡燕怀都一一细看了,更做了详细的笔记。 胡燕怀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对研究历史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他将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历史剧上,而这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如今,从明朝万历年之后的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燕怀都非常熟悉,某些方面更能如数家珍。 胡燕怀在蓄势的同时,更在静静地等待着机遇—— 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磨剑 临阵救场 机会终于来了。 2004年3月25日,《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在北京匆匆开机。该剧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湖南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开机不久,剧组发现剧本有很大的问题,无法往下拍摄。但由于剧组已与演职人员签订了合同,一旦开机就不能中途停机,否则一天七八万元的费用让剧组吃不消。万般无奈之下,剧组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着救场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导演王新民想到了胡燕怀,他认为目前只有胡燕怀能将整个剧组带出困境。 4月15日,在《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开机20多天后,胡燕怀从黄石赶到了北京,正式进入剧组。 根据剧组的要求,不但尚未拍摄的戏要全部重写,而且新的剧情发展还必须照顾到之前已拍摄好的人物和情节,使之合为一体。加上5月1日期间,剧组就要从北京转场到横店,而北京方面的戏还有5、6集,随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许多重要情节都要在这几集里埋下伏笔。时间紧,任务重,胡燕怀深知这次救场对自己而言不仅是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经过5天的研究和构思,胡燕怀的修改思路全部拿出,并经过多方共同商讨后正式通过。4月20日,胡燕怀正式着手改写新的剧情。经过100多天的辛勤工作,胡燕怀将整个20集的剧本全部拿了出来。 《大清御史》之云南铜案在中央8台热播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次成功,胡燕怀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更奠定了他在影视圈中的编剧地位。(东楚晚报记者 亦农/文2006年5月9日)
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大清御史》曾吸引不少黄石观众的眼光。但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部戏拍摄中途曾遭遇“难产”;他们更不会想到,让电视剧“起死回生”的是咱们黄石的胡燕怀。
胡燕怀个头不高,言语不多,调门也不高,像他的作品一样总给人一种沉稳而厚实的感觉。闲来无事时,他喜欢穿着宽松的衣服,提着那已很旧的蓝色帆布包包四处逛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笔再现了晚清五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呕心沥血的非凡经历。一部《总督张之洞》也从此让他走上编剧的成功之路。
□人物档案 胡燕怀,1948年出生于浠水,解放后随父母迁居大冶,国家二级编剧,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作协理事,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和《活出个样儿》,曾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参与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大清蒙古王》、《大清御史》、《白板》等剧本的编写工作。
□对话 记者:您觉得剧本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胡燕怀:小说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写得了剧本。戏剧化是小说元素中不具备的,但它对剧本来说却极为重要。在剧本里,只有将多种矛盾纠葛在一起,才能好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表现手法上而言,小说是尽量地把外在的东西变为内在的东西,而影视作品却是将所有内在的东西通过形象转为外在的东西。
记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胡燕怀: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编历史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要典章制度包括称谓制度、服饰制度等,这些知识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写剧本最难的是什么?
胡燕怀:我力求在影视剧里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要寻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更要有新意,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记者:最近您有什么大戏开拍吗?
胡燕怀:全部由我编写的《大清御史》第三部山东盐案的剧本我已写好,计划拍摄成22集电视剧,这部戏即将开机。另一部20集电视剧《中国印》,改编自我写的中篇小说《白板》,也将在今年内开机。
《白板》飘红 一夜成名 胡燕怀年轻时便热爱写作。他的作品很多,散文、小说、剧本等,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1985年,胡燕怀加入湖北省作协,创作随之进入高峰。那段时间,他在全国各类报刊中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近5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风流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表在《当代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白板》:《作品与争鸣》等纷纷转载,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争相购买《白板》剧本改编权。随后,胡燕怀以此为契机,开始试着编写剧本。 1993年,黄石电视台准备联合中央台拍摄一部反应黄石地方历史的电视剧,并主动找到胡燕怀——将晚清重臣张之洞搬上屏幕。 接手编写《总督张之洞》的剧本时,正值隆冬。为了能早日拿出剧本,胡燕怀放弃了他所有的爱好,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没事就呆在房间里查阅资料,梳理创作思路。 于是,300万字竖排无标点的文言文《张文襄公全集》(四卷),他费力地啃了好几个月。他还到处收集《清朝野史大观》等资料,仔细阅读,作好笔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张之洞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胡燕怀的脑海中逐渐鲜明了。 但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还有如何“顺场”,故事情节如何演变,各种矛盾对立面如何交织在一起,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第一次写历史剧的胡燕怀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八易其稿 一锤定音 有人说寒夜是最漫长的,但寒夜对于胡燕怀来说却是最好的创作时间。万籁俱寂,除了簌簌的雪花声,和偶尔积雪压断树枝的咔喀声,周围一片寂静,而此时,胡燕怀的思绪却正好可以穿越时空,遨游于浩如烟海的史志中,将自己完全融于剧情之中。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寒来暑往,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仔细打磨,《总督张之洞》剧本的第一稿出来时,胡燕怀信心十足。 可没想到,导演王新民看了后,直接就否定了。 胡燕怀看似没有多少言语,但内心更激发了一股倔劲与韧劲。根据王新民的意见,他又开始了剧本的第二次创作。 第二次,剧本还是被否定了。胡燕怀暗暗告诉自己:没事,重头再来! 就这样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第4稿时,中央电视台对整个剧本的结构和基本剧情认可了,并与黄石电视台签了意向性协议。 为了让剧本更加完善,胡燕怀再易其稿,直到剧组正式成立,第8稿才正式出炉。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剧本,凝结了胡燕怀4年心血。 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先后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而胡燕怀也借此片认识了导演王新民、制片人吴兆龙、罗浩等一大批知名的专业人士,正式进入了影视圈。 虚怀蓄势 静待时机 《总督张之洞》成功拍摄后,胡燕怀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回顾着自己这几年来的创作之路。在审视中,他深深懂得,编写剧本与写小说有着太大的不同,而且剧本的创作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依靠剧组的集体力量。同时一个好的编剧不仅要会写剧本,还要了解影视剧的整个生产流程,知道整部戏的拍摄预算,了解制片人的意图,对于场景的设计,不仅要合理化,更要提高其利用率,以降低整个拍摄费用。 由于匮乏太多的专业知识,在《总督张之洞》之后,胡燕怀并没有急着再写剧本,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别人看电影看电视剧是为了消遣,而他却是学习。他身旁总是摆放着纸和笔,特别是对于自己喜爱的影视剧更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用笔记下来。几年下来,大凡经典的奥斯卡影片,胡燕怀都一一细看了,更做了详细的笔记。 胡燕怀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对研究历史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他将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历史剧上,而这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如今,从明朝万历年之后的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燕怀都非常熟悉,某些方面更能如数家珍。 胡燕怀在蓄势的同时,更在静静地等待着机遇—— 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磨剑 临阵救场 机会终于来了。 2004年3月25日,《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在北京匆匆开机。该剧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湖南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开机不久,剧组发现剧本有很大的问题,无法往下拍摄。但由于剧组已与演职人员签订了合同,一旦开机就不能中途停机,否则一天七八万元的费用让剧组吃不消。万般无奈之下,剧组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着救场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导演王新民想到了胡燕怀,他认为目前只有胡燕怀能将整个剧组带出困境。 4月15日,在《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开机20多天后,胡燕怀从黄石赶到了北京,正式进入剧组。 根据剧组的要求,不但尚未拍摄的戏要全部重写,而且新的剧情发展还必须照顾到之前已拍摄好的人物和情节,使之合为一体。加上5月1日期间,剧组就要从北京转场到横店,而北京方面的戏还有5、6集,随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许多重要情节都要在这几集里埋下伏笔。时间紧,任务重,胡燕怀深知这次救场对自己而言不仅是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经过5天的研究和构思,胡燕怀的修改思路全部拿出,并经过多方共同商讨后正式通过。4月20日,胡燕怀正式着手改写新的剧情。经过100多天的辛勤工作,胡燕怀将整个20集的剧本全部拿了出来。 《大清御史》之云南铜案在中央8台热播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次成功,胡燕怀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更奠定了他在影视圈中的编剧地位。(东楚晚报记者 亦农/文2006年5月9日)
展开全部
作家胡燕怀 靠白板发“才”
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大清御史》曾吸引不少黄石观众的眼光。但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部戏拍摄中途曾遭遇“难产”;他们更不会想到,让电视剧“起死回生”的是咱们黄石的胡燕怀。
胡燕怀个头不高,言语不多,调门也不高,像他的作品一样总给人一种沉稳而厚实的感觉。闲来无事时,他喜欢穿着宽松的衣服,提着那已很旧的蓝色帆布包包四处逛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笔再现了晚清五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呕心沥血的非凡经历。一部《总督张之洞》也从此让他走上编剧的成功之路。
□人物档案 胡燕怀,1948年出生于浠水,解放后随父母迁居大冶,国家二级编剧,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作协理事,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和《活出个样儿》,曾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参与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大清蒙古王》、《大清御史》、《白板》等剧本的编写工作。
□对话 记者:您觉得剧本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胡燕怀:小说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写得了剧本。戏剧化是小说元素中不具备的,但它对剧本来说却极为重要。在剧本里,只有将多种矛盾纠葛在一起,才能好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表现手法上而言,小说是尽量地把外在的东西变为内在的东西,而影视作品却是将所有内在的东西通过形象转为外在的东西。
记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胡燕怀: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编历史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要典章制度包括称谓制度、服饰制度等,这些知识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写剧本最难的是什么?
胡燕怀:我力求在影视剧里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要寻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更要有新意,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记者:最近您有什么大戏开拍吗?
胡燕怀:全部由我编写的《大清御史》第三部山东盐案的剧本我已写好,计划拍摄成22集电视剧,这部戏即将开机。另一部20集电视剧《中国印》,改编自我写的中篇小说《白板》,也将在今年内开机。
《白板》飘红 一夜成名 胡燕怀年轻时便热爱写作。他的作品很多,散文、小说、剧本等,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1985年,胡燕怀加入湖北省作协,创作随之进入高峰。那段时间,他在全国各类报刊中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近5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风流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表在《当代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白板》:《作品与争鸣》等纷纷转载,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争相购买《白板》剧本改编权。随后,胡燕怀以此为契机,开始试着编写剧本。 1993年,黄石电视台准备联合中央台拍摄一部反应黄石地方历史的电视剧,并主动找到胡燕怀——将晚清重臣张之洞搬上屏幕。 接手编写《总督张之洞》的剧本时,正值隆冬。为了能早日拿出剧本,胡燕怀放弃了他所有的爱好,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没事就呆在房间里查阅资料,梳理创作思路。 于是,300万字竖排无标点的文言文《张文襄公全集》(四卷),他费力地啃了好几个月。他还到处收集《清朝野史大观》等资料,仔细阅读,作好笔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张之洞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胡燕怀的脑海中逐渐鲜明了。 但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还有如何“顺场”,故事情节如何演变,各种矛盾对立面如何交织在一起,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第一次写历史剧的胡燕怀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八易其稿 一锤定音 有人说寒夜是最漫长的,但寒夜对于胡燕怀来说却是最好的创作时间。万籁俱寂,除了簌簌的雪花声,和偶尔积雪压断树枝的咔喀声,周围一片寂静,而此时,胡燕怀的思绪却正好可以穿越时空,遨游于浩如烟海的史志中,将自己完全融于剧情之中。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寒来暑往,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仔细打磨,《总督张之洞》剧本的第一稿出来时,胡燕怀信心十足。 可没想到,导演王新民看了后,直接就否定了。 胡燕怀看似没有多少言语,但内心更激发了一股倔劲与韧劲。根据王新民的意见,他又开始了剧本的第二次创作。 第二次,剧本还是被否定了。胡燕怀暗暗告诉自己:没事,重头再来! 就这样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第4稿时,中央电视台对整个剧本的结构和基本剧情认可了,并与黄石电视台签了意向性协议。 为了让剧本更加完善,胡燕怀再易其稿,直到剧组正式成立,第8稿才正式出炉。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剧本,凝结了胡燕怀4年心血。 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先后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而胡燕怀也借此片认识了导演王新民、制片人吴兆龙、罗浩等一大批知名的专业人士,正式进入了影视圈。 虚怀蓄势 静待时机 《总督张之洞》成功拍摄后,胡燕怀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回顾着自己这几年来的创作之路。在审视中,他深深懂得,编写剧本与写小说有着太大的不同,而且剧本的创作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依靠剧组的集体力量。同时一个好的编剧不仅要会写剧本,还要了解影视剧的整个生产流程,知道整部戏的拍摄预算,了解制片人的意图,对于场景的设计,不仅要合理化,更要提高其利用率,以降低整个拍摄费用。 由于匮乏太多的专业知识,在《总督张之洞》之后,胡燕怀并没有急着再写剧本,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别人看电影看电视剧是为了消遣,而他却是学习。他身旁总是摆放着纸和笔,特别是对于自己喜爱的影视剧更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用笔记下来。几年下来,大凡经典的奥斯卡影片,胡燕怀都一一细看了,更做了详细的笔记。 胡燕怀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对研究历史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他将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历史剧上,而这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如今,从明朝万历年之后的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燕怀都非常熟悉,某些方面更能如数家珍。 胡燕怀在蓄势的同时,更在静静地等待着机遇—— 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磨剑 临阵救场 机会终于来了。 2004年3月25日,《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在北京匆匆开机。该剧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湖南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开机不久,剧组发现剧本有很大的问题,无法往下拍摄。但由于剧组已与演职人员签订了合同,一旦开机就不能中途停机,否则一天七八万元的费用让剧组吃不消。万般无奈之下,剧组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着救场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导演王新民想到了胡燕怀,他认为目前只有胡燕怀能将整个剧组带出困境。 4月15日,在《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开机20多天后,胡燕怀从黄石赶到了北京,正式进入剧组。 根据剧组的要求,不但尚未拍摄的戏要全部重写,而且新的剧情发展还必须照顾到之前已拍摄好的人物和情节,使之合为一体。加上5月1日期间,剧组就要从北京转场到横店,而北京方面的戏还有5、6集,随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许多重要情节都要在这几集里埋下伏笔。时间紧,任务重,胡燕怀深知这次救场对自己而言不仅是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经过5天的研究和构思,胡燕怀的修改思路全部拿出,并经过多方共同商讨后正式通过。4月20日,胡燕怀正式着手改写新的剧情。经过100多天的辛勤工作,胡燕怀将整个20集的剧本全部拿了出来。 《大清御史》之云南铜案在中央8台热播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次成功,胡燕怀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更奠定了他在影视圈中的编剧地位。(东楚晚报记者 亦农/文2006年5月9日)
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大清御史》曾吸引不少黄石观众的眼光。但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部戏拍摄中途曾遭遇“难产”;他们更不会想到,让电视剧“起死回生”的是咱们黄石的胡燕怀。
胡燕怀个头不高,言语不多,调门也不高,像他的作品一样总给人一种沉稳而厚实的感觉。闲来无事时,他喜欢穿着宽松的衣服,提着那已很旧的蓝色帆布包包四处逛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笔再现了晚清五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呕心沥血的非凡经历。一部《总督张之洞》也从此让他走上编剧的成功之路。
□人物档案 胡燕怀,1948年出生于浠水,解放后随父母迁居大冶,国家二级编剧,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作协理事,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和《活出个样儿》,曾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参与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大清蒙古王》、《大清御史》、《白板》等剧本的编写工作。
□对话 记者:您觉得剧本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胡燕怀:小说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写得了剧本。戏剧化是小说元素中不具备的,但它对剧本来说却极为重要。在剧本里,只有将多种矛盾纠葛在一起,才能好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表现手法上而言,小说是尽量地把外在的东西变为内在的东西,而影视作品却是将所有内在的东西通过形象转为外在的东西。
记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胡燕怀: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编历史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要典章制度包括称谓制度、服饰制度等,这些知识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写剧本最难的是什么?
胡燕怀:我力求在影视剧里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要寻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更要有新意,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记者:最近您有什么大戏开拍吗?
胡燕怀:全部由我编写的《大清御史》第三部山东盐案的剧本我已写好,计划拍摄成22集电视剧,这部戏即将开机。另一部20集电视剧《中国印》,改编自我写的中篇小说《白板》,也将在今年内开机。
《白板》飘红 一夜成名 胡燕怀年轻时便热爱写作。他的作品很多,散文、小说、剧本等,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1985年,胡燕怀加入湖北省作协,创作随之进入高峰。那段时间,他在全国各类报刊中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近5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风流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表在《当代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白板》:《作品与争鸣》等纷纷转载,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争相购买《白板》剧本改编权。随后,胡燕怀以此为契机,开始试着编写剧本。 1993年,黄石电视台准备联合中央台拍摄一部反应黄石地方历史的电视剧,并主动找到胡燕怀——将晚清重臣张之洞搬上屏幕。 接手编写《总督张之洞》的剧本时,正值隆冬。为了能早日拿出剧本,胡燕怀放弃了他所有的爱好,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没事就呆在房间里查阅资料,梳理创作思路。 于是,300万字竖排无标点的文言文《张文襄公全集》(四卷),他费力地啃了好几个月。他还到处收集《清朝野史大观》等资料,仔细阅读,作好笔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张之洞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胡燕怀的脑海中逐渐鲜明了。 但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还有如何“顺场”,故事情节如何演变,各种矛盾对立面如何交织在一起,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第一次写历史剧的胡燕怀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八易其稿 一锤定音 有人说寒夜是最漫长的,但寒夜对于胡燕怀来说却是最好的创作时间。万籁俱寂,除了簌簌的雪花声,和偶尔积雪压断树枝的咔喀声,周围一片寂静,而此时,胡燕怀的思绪却正好可以穿越时空,遨游于浩如烟海的史志中,将自己完全融于剧情之中。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寒来暑往,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仔细打磨,《总督张之洞》剧本的第一稿出来时,胡燕怀信心十足。 可没想到,导演王新民看了后,直接就否定了。 胡燕怀看似没有多少言语,但内心更激发了一股倔劲与韧劲。根据王新民的意见,他又开始了剧本的第二次创作。 第二次,剧本还是被否定了。胡燕怀暗暗告诉自己:没事,重头再来! 就这样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第4稿时,中央电视台对整个剧本的结构和基本剧情认可了,并与黄石电视台签了意向性协议。 为了让剧本更加完善,胡燕怀再易其稿,直到剧组正式成立,第8稿才正式出炉。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剧本,凝结了胡燕怀4年心血。 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先后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而胡燕怀也借此片认识了导演王新民、制片人吴兆龙、罗浩等一大批知名的专业人士,正式进入了影视圈。 虚怀蓄势 静待时机 《总督张之洞》成功拍摄后,胡燕怀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回顾着自己这几年来的创作之路。在审视中,他深深懂得,编写剧本与写小说有着太大的不同,而且剧本的创作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依靠剧组的集体力量。同时一个好的编剧不仅要会写剧本,还要了解影视剧的整个生产流程,知道整部戏的拍摄预算,了解制片人的意图,对于场景的设计,不仅要合理化,更要提高其利用率,以降低整个拍摄费用。 由于匮乏太多的专业知识,在《总督张之洞》之后,胡燕怀并没有急着再写剧本,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别人看电影看电视剧是为了消遣,而他却是学习。他身旁总是摆放着纸和笔,特别是对于自己喜爱的影视剧更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用笔记下来。几年下来,大凡经典的奥斯卡影片,胡燕怀都一一细看了,更做了详细的笔记。 胡燕怀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对研究历史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他将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历史剧上,而这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如今,从明朝万历年之后的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燕怀都非常熟悉,某些方面更能如数家珍。 胡燕怀在蓄势的同时,更在静静地等待着机遇—— 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磨剑 临阵救场 机会终于来了。 2004年3月25日,《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在北京匆匆开机。该剧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湖南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开机不久,剧组发现剧本有很大的问题,无法往下拍摄。但由于剧组已与演职人员签订了合同,一旦开机就不能中途停机,否则一天七八万元的费用让剧组吃不消。万般无奈之下,剧组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着救场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导演王新民想到了胡燕怀,他认为目前只有胡燕怀能将整个剧组带出困境。 4月15日,在《大清御史》第二部云南铜案开机20多天后,胡燕怀从黄石赶到了北京,正式进入剧组。 根据剧组的要求,不但尚未拍摄的戏要全部重写,而且新的剧情发展还必须照顾到之前已拍摄好的人物和情节,使之合为一体。加上5月1日期间,剧组就要从北京转场到横店,而北京方面的戏还有5、6集,随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许多重要情节都要在这几集里埋下伏笔。时间紧,任务重,胡燕怀深知这次救场对自己而言不仅是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经过5天的研究和构思,胡燕怀的修改思路全部拿出,并经过多方共同商讨后正式通过。4月20日,胡燕怀正式着手改写新的剧情。经过100多天的辛勤工作,胡燕怀将整个20集的剧本全部拿了出来。 《大清御史》之云南铜案在中央8台热播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次成功,胡燕怀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更奠定了他在影视圈中的编剧地位。(东楚晚报记者 亦农/文2006年5月9日)
参考资料: 我之答非所问也是身不由己的,但是太平公主的花花事,你还是自己去找书研究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武则天是太平公主的母亲,存在时间差距,秘史肯定不一样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都是由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和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古代宫廷历史传奇电视剧,所以音乐什么的都差不多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不是一个人 秘史肯定侧重的地方不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