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和高顺同为降将,为何曹操留下了张辽却杀了名将高顺?
古代战争残酷,战场无眼。人们为了苟活以报他日之大仇,为了生存以期来日与家人之重聚,或是仅以人性本身对于生命的渴求。所以在两军交战中,便会有率军投降这一举动。而反观将帅,他们也会从大局出发以招降之法,来达到收服对方军队折为己用的目的。
尤其从《水浒传》中的描写可看出,梁山一把手宋江常派遣手下下山,威逼利诱好汉上山。若是不服者等到上山后,宋江再给人松绑。并以礼待之,内外兼施,将其纳降。显然,明主善用好手段招降敌人,开放胸襟广纳贤才,收之为己用。
三国时期掀起风起云涌之势的曹操自也不例外。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围攻下邳三月。终致吕布弹尽粮绝,大将被俘,而后他本人也只得投降。
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收服吕布势力俘获的将领中,面对同样拒不投降的虎将高顺和张辽,曹操当场做出了斩杀高顺留下张辽的举动。并将高顺首级送往许都,悬挂城门示众。而张辽却辗转投入曹操旗下,成为曹营一员虎将。其后他戎马一生,建功无数,最终受封为晋阳侯。
由此可见,高顺和张辽同样是吕布手下的两员拒不投降的虎将,可是他们的待遇和结局却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两人之间的际遇如此不同?曹操又为何要斩杀高顺留下张辽呢?这中间究竟有何隐秘?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解释如下:
1、高顺对吕布“愚忠”,张辽却郁郁不得志先对两人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史载资料,高顺浩然正气,治军威严,想来是武将中的“海瑞式”人物。史记他不好饮酒,极为自律,忠贞不贰,一生只孝敬一主。虽然高顺并不十分受吕布器重,但他在吕布阵营当中的官职也不小。
即便吕布对其忽冷忽热,他还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吕布,可见“愚忠”。不过这也说明了高顺是一个过分光明磊落忠义之人,他不畏强权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有自己内心的正义坚持和操守。
如果曹操多费周折,或许高顺也能辗转投入曹营。但这违背了高顺原本的意愿,即使人在曹营心却不在此处,未必能真心实意为曹氏政权征讨四方。
显然,对于曹操而言,收服高顺是个高成本,低收益的举措,而且还有被“愚忠”的高顺反水的风险。故却精明如曹操,虽然也真心实意敬佩高顺之忠义,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斩高顺以绝后患。
可是,同样身为吕布部下的张辽他的命运却和高顺不同。他虽兵属吕布,但因为鲁国相国北地太守等名衔,使得张辽郁郁不得志。诚然,在吕氏集团中张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有隶属于自己的直系武装力量。
另外,从他日后隶属于曹氏政权的表现来看。张辽具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并不盲从于吕布,更多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暂居地。若吕氏集团发展形势好就安心跟随,但集团一旦倒台,张辽就会另觅出路。
可见张辽对于吕布并不十分忠诚,显然比起“愚忠”的高顺,他更值得曹操招降。加上他也是个勇猛之人,故而曹操将其释放,纳入自己麾下。
高顺任吕布营下时,人虽板正非常,不是搞官场政治的好手,劝谏吕布也得不到良效。但他治军统下却有自己的一套,他所统辖的“陷阵营”,是整个三国数一数二的精锐之军。而高顺每次率领陷阵营攻打敌军,勇猛非常,很快便能使敌方阵伍沦陷。
在其与曹方军队作战时,同样给曹操队伍带来不小的打击,并制造了诸多麻烦和伤害。别的不说,就当时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刘备,却被高顺率军打得溃散。
这使得曹操面子尽失,即使曹操再大度,也够底下士兵将帅狠记高顺一笔了。是以后来高顺拒不投降,曹操为了安稳军心,也只能将其处斩以振军威。
张辽虽然也同样有击溃曹军的经历,可是他却没有拿得出手的绝活,没能像高顺一般统筹“陷阵营”重创曹军,声名在外。正是张辽没有如此利匕,所以对曹军的实质伤害也比较少。
由此仇恨也没有高顺那般明显,所以曹军对张辽并没有十分的仇视和排斥。曹操也不用拿捏姿态,非得杀之泄恨以全民心,是故张辽得以保全。
正如前文提及,高顺是个刚正不阿之人,所以他面对曹操时,觉得他是个大奸臣,不配和自己对话,和他也没什么共同话语。是故当高顺被俘获之后,面对曹操的多次问话,他视而不见而沉默不语。然而,高顺虽无言语,却又掷地有声地表明了愿以死明志,效忠吕布的意愿。
而高顺的沉默不言落入曹操眼中,似有对他有着强烈的讥讽嘲谑之意。试问将帅问话,而俘者拒答,让将帅颜面何存?正是因为高顺的一声不吭、傲慢的态度,使得曹操大为尴尬,下不了台 。所以他心中不悦,故而命人将高顺斩杀。
而在《三国演义》中,特意写到了张辽拒不投降曹操,大声斥骂其为奸佞之臣,裹挟汉室,意欲不轨……。然而,言之凿凿,却是虚张声势,未能知行合一。由张辽不久转投曹营,死心塌地为曹权卖命屡建功业可知,张辽并非真正效忠吕布。
若张辽真正忠义,又岂能心无滞碍为杀先主的曹军冲锋陷阵呢?所以所谓拒降只是张辽临时作的一场戏,来保全自己能让人以为其忠义的好名声,真真虚伪至极。
显然,曹操是个眼明心细之人,对于张辽的做派,他岂能不知。虽然曹操面子上挂不住,但是他渴望人才,对张辽可以既往不咎,将其留下,戴罪立功。这也正是曹操的“痞子枭雄”吃硬不吃软的性格使然。
三国时期天下纷争,各路人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关羽虽为刘备营下大将,却与曹操关系甚密,甚至于罔顾军令,华容道放虎归山。所谓熟人社交,自古便有之,一方被俘获,若有德高望重的中间人予以周旋,败者性命也往往能保全。
前文提及,高顺为人过于板正,不通人情。是故在生活中,往往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会遭到人们的嫌弃。所以他的朋友应该算是少得可怜,因此在他被曹军俘获,落难之际。就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之做保,这也注定了他很容易陷入死亡危局。
而张辽比起高顺则要灵活许多,他结交四方好友,与刘备旗下将帅关系都保持得不错,尤其是关羽。所以当他被俘虏时,关羽就会第一个站出来替他求情。而曹操又会因为当年关羽周旋于曹操阵营,为其立下汉马功劳,以及在华容道上再造活命之恩。
加上曹操又仰慕关羽为人,渴望其成为自己的人才。所以曹操对关羽是十分恩宠的,因此关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很高。而对于关羽所提出的建议,曹操自然要听,也会认真对待。
就当关羽提出放了张辽之际,加上曹操念及张辽是个人才。所以在关羽做保之下,曹操卖了关羽一个面子,放了张辽并将其收编。
诚然,曹操是个好面子的人。这点可以从杨修猜透了曹操“一人一口酥”以及“鸡勒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事上看出。
当时杨修毫不客气地将曹操的心里话给挑明,这让曹操倍感没有面子,所以对杨修恨之入骨。后来就找了个稳定军心的说辞,将杨修给杀了,可见曹操的面子真的被杨修给撕破了。
而且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时,面对陈宫的呵斥,他却反驳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他是多么爱面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拉不下脸来认错。
然而,曹操即便爱面子,可是有时候他也表现出了一股吃“硬”不吃“软”的痞子气。当别人对他服软的时候,他反而觉得那人实在没用;而当人们与他为敌时,他反而觉得那人是个人才。
就以刘表的次子刘琮投降曹操,而孙权与曹操对抗来说。曹操就这样评价他们: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见,曹操是个“痞子枭雄”,而这一点与被人称为“痞子”的刘邦很像。
所以当高顺一句话,也不吭时,他反而觉得高顺没什么用,就给杀了。而当张辽把他骂得越凶,他反而觉得张辽果然有种,是个人才,所以就将他给收编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高顺和张辽同样是吕布手下的虎将,可是面对被枭雄曹操俘获时,前者一命呜呼,后者得以侥幸”的原因了。可以说,高顺就是因为不懂得揣测曹操的内心而激怒了曹操,而张辽不仅符合曹操的心意,而且有关羽做保,自然就可以存活。
总评:对曹操处置吕布部下高顺和张辽的做法,后人莫衷一是。笔者却认为这是曹操权衡利弊后,在当前形势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说到三国,绕不开的是曹操。于曹操而言,枭雄二字了了。但他确实是一位有为之主,他有阴暗的一面——自私、猜忌、多疑;可他同时也能大开门户,广纳天下之贤才,唯贤是用,而不管对方来路、出身几何。
再说其军事上的才能在同一时代无出其右,正因他的一生戎马为政奠定基础,他的后辈才能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在为政统军的闲暇之时,他又与其子树建安之风,带动文坛风气。其诗风文风不拘一格,颇有风骨,引以为后世所效仿。综上之言,对于曹操,不论从历史还是小说,只能高看,万不能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