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称谓之误:“纣”是咋回事呢?
很多人都知道,“纣王”是指商朝末世君主;但很多人未必知道,“纣”字何来,更可能不知道,“纣王”的“王”字,竟是一直用错了!
商,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可考据的第二个具备的“国家”形态和规模的文明。大约起始于公元前17世纪中早期,终结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传30世、18代(父系传承18代的30位君主,其中有些并非父子传承,而是兄弟之间传承)。
由截至目前可考据的资料可知,享国六百年的“商”,不仅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社会机制和生产模式都趋近完备的奴隶制政权,也是不同于更早的“夏”的具有扩张性的奴隶制“帝国”;特别是在其中后期的“武丁”世代(公元前13世纪后期至公元前12世纪中前期,约60年),更成为具有强烈军事扩张意志及相应能力的奴隶制大帝国。其早期到中期,政权交替频仍,曾多次迁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盘庚迁都”(公元前13世纪中早期),将国家政治中心迁移并基本确立在了叫做“殷”的地方(今河南省安阳、商丘一带);之后,周边其他小政权及后世史家,也称这个国家为“殷”或“殷商”。
殷商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原则上遵循父系血统传承,姓“子”,称“帝”。再早的“夏”的最高统治者,称“后”,其含义跟后来的“后”字不同,是用于男性的。
称“帝”的殷商统治者,历史上,对其称谓通常为“帝”字后加名字,如“武丁”,称“帝武丁”。
那时,“王”这个字,并不用于称谓,而是作动词用,按今天的语音,应读第四声,发音同“旺”。
这个“王”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意思是“以权威和暴力手段教化四方”,殷商以后,逐渐引申为制度化、国家化地拥有和管理。
可以认定的是,整个殷商时代,及再早的“夏”,“王”字都从未用作名称代词;就是说,“夏”也好,“殷商”也罢,都没有哪个人会被叫做“王”。因此,后世说惯了的“夏王朝”、“商王朝”,是不那么对的。称“夏”或“殷商”的某位统治者为“王”,也是不对的。
有本近古小说《封神演义》(或称《封神榜》,明代出世),是一部借了商末周初的时代背景的神话故事。尽管写得很滥,可就跟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愿意相信垃圾影视作品里讲的垃圾故事一样,当时的人们,甚至他们的后世也就是我们,竟把那些胡编乱造的神话,当成了真的,或者当成了具有一定真实依据的“文学创作”。
《封神演义》或说《封神榜》到底多滥,怎么个滥法,可以是另外的话题。这儿,先不管那个,还是说“纣王”。
“纣王”二字,有可能,就是从《封神演义》传开来的。至于是该书作者从哪儿获知,于是就这样写上了,还是干脆就是他自己想当然地就这么称呼了,难考,也不须计较。
“纣王”是谁?是殷商的末世君主,最后一位“帝”。姓“子”,名“辛”,按上面说的,对这个人的“史称”,应该为“帝辛”。这个是有据的——《史记·殷本纪》载:“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意思是“叫做‘乙’的‘帝’死掉了,他的叫做‘辛’的儿子即位,就是‘帝辛’。”
可是,同一篇史册,同一句话,“是为帝辛”之后,紧接着就说“天下谓之纣”。意思是“这位应该称为‘帝辛’的‘帝’,被‘天下’叫做‘纣’。”
由此可知两点:
一、最晚,从《史记》编纂的西汉时,就开始用“纣”指代殷商末世统治者“帝辛”了。
二、“纣”这个代称,不是“正式”的,甚至不是“帝辛”自己认同的,而是“天下谓之”,即“天下人那样称呼”。
于是,出现了三个疑问:
疑问一,“纣”是什么意思?
疑问二,“天下”为什么要用“纣”来称呼“帝辛”?
疑问三,“天下”到底是谁?或者,谁们?
就便这三问都“无解”,也能明显看出,是“天下谓之纣”,而不是“天下谓之纣王”。
前面讲了,在“帝辛”的时代及之前,并不用“王”字指代任何人。而今天,我们都知道,“王”这个字,是用作指代人的,甚至,今天的我们,已经差不多要忘了前面说过的“王”字原本的动词词性及其含义。
那么,“王”用作指代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谁引领了这个开始呢?
不用懂历史,看过《封神演义》或以其为依据、为基本参照的后世“文化衍生品”,就能知道,周王朝战胜并取代了殷商帝国。具体讲,是周王朝世系表中的第二位“王”姬发(谥号“武王”),统帅大批军队,战胜了“纣”,迫使其自尽,而后建立了叫做“周”的新政权。
这个政权,最高统治者自称“王”。确切地说,是武装颠覆了殷商政权核心的名叫“姬发”的人,称自己的父亲“姬昌”为“文王”,进而称自己的曾祖父“公亶父”为“太王”,并以此昭示后人,在他死后,也应该把他称作什么“王”。
由此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断,“王”用作指代人,是从后来被称为“武王”、“周武王”的姬发这儿开始的。
周立国后,统治者自称“天子”,后来被其他朝代沿袭了。但同时,“周天子”坚持了“王”的称谓及含义。故而,称周朝为“周王朝”,称“周天子”为“周王”,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