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假孙悟空最后去了哪里,猪八戒为什么要向观音菩萨追问?
六耳猕猴是谁?为什么突然出现的悄无声息?又为什么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一身和孙悟空一般神通广大的身手,一个与孙悟空齐名的「混世四猴」的名分,六耳猕猴缘何得不到如来佛祖的重视,反而因为一次犯错就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杀?
可怜!可惜!
可怜的是六耳猕猴一身武艺一世功名,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化为乌有,从此绝种;
可惜的是六耳猕猴选错道路,未曾正确的站队灵山,一失足成了千古遗恨。
可是,仔细想想,六耳猕猴犯的错和孙悟空相比,简直不足挂齿。但为什么如来佛祖不给他赎罪的机会呢?
既然六耳猕猴拥有「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先天造诣,为什么还要飞蛾扑火,偏向虎山行?
六耳猕猴真的跟孙悟空没有关系吗?
这,还要从唐僧孙悟空的师徒矛盾说起。
实话实说,孙悟空也真是不长记性。第一次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恨逐」师门,好不容易通过拯救唐僧于黄袍怪的「虎牢」之中而再次获准回归。谁料没过几年,旧病再犯,不听唐僧劝阻,打死了一伙强盗,终于再次被逐。
想当初志得意满,「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获封「齐天大圣」的时候,孙悟空估计不曾想过今日上天入地,无处容身之窘迫?
六耳猕猴打唐僧
——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笑他「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
——想再次「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
——想再去龙宫倾诉心中烦躁,又觉得「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
及至遇到了观音菩萨,忍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于是,孙悟空就只能在菩萨那里呆着,既像等待远方丈夫的妻子,又像因过被逐的大臣,等待唐僧的回心转意。
这个时候,不偏不倚,无是无非,六耳猕猴可巧出现了。
只因为师徒之间有了嫌隙。
师徒之间的嫌隙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这件事,还得从白骨精说起。
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白骨精则一气化三人,分别变作女孩、老妇人、老公公,千方百计也要吃到唐僧肉。虽然没有吃到唐僧的肉,却着着实实撩动了唐僧和八戒的心。
唐僧眼睁睁看着和他一样的血肉之躯在他面前倒下,那孙悟空居然还说他们都是妖怪所变,只为迷惑唐僧的心智,实在是太过凶残!
不但凶残,而且凶顽!
屡次三番劝解,以紧箍咒相恐吓也不管用,导致自己的领导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
作为一个凡人,尽管自己身份尊贵,但是他唐僧并不具备降妖伏魔的本事,很多方面自己无法分辨真伪,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大师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他所拥有的,就只有自己的肉体凡胎。
倘若孙悟空背着自己变着花样哄骗自己,那他就只好孙悟空说啥就是啥,听凭孙悟空发落了。
想到这里,唐僧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样的话,我不就是个傀儡了么?
在唐僧看来,孙悟空出身本来就不好,不过是如来佛祖手下的「在押人员」,天生凶残,又有一些小聪明,做出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
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
不行,宁可赶你走,也不要让如来佛祖认为我唐僧助纣为虐。
再加上猪八戒的别有用心,几次撺掇,让唐僧越发自信自己的推断。——这猴子,果然用障眼法幻化「一堆粉骷髅」,伪造「个潜灵作怪的僵尸」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于是,唐僧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实话,你信谁,源于你对对方的看法和想象。人,最终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
但是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倘若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你越执迷不悟的坚信自己,就越容易将贤愚错置,黑白颠倒。
因为观众都是全知视角,所以才会痛骂唐僧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孙悟空屡次不听话还自诩自己有捅破天的本事,而猪八戒又处处顺着他的耳根说话,处处彰显自己的老实。唐僧更愿意相信谁?
这下,明白了吧?
一个美少女,一个老婆婆,一个老公公,哪个看着都比孙悟空良善。
只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孙悟空和猪八戒
上一次如是,这一次,仍旧是。
嫌隙就像衣缝,一旦拉开,就会越扯越大,最终撕裂。
孙悟空本事越大,唐僧的疑心病就越严重。
如此,六耳猕猴才得以乘虚而入,让本就不信任孙悟空的唐僧师徒在孙悟空不在的时候又给孙悟空记下了一个「大过」——打杀师父。
六耳猕猴这一招够狠够准,几乎让猪八戒和沙和尚不约而同的达成共识,「不消讲!不消讲!这还是孙行者赶走的余党,来此打杀师父,抢了行李去了!」
而被救起来的唐僧,也毫不犹豫地说:是那孙悟空「来缠我。是我坚执不收,他遂将我打了一棒」。
而沙和尚也确确实实赶赴花果山寻仇的时候,果然看到一个孙悟空正在背诵通关文牒的内容,不仅如此,这个孙悟空还真真切切的告诉沙和尚,他要重新组群,「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
六耳猕猴做的,未尝不是孙悟空心里想,却没有做的。
但是,纵然孙悟空真有六耳猕猴的想法,那错就都在孙悟空吗?
当然不是。
吴承恩早已在回目中作了提示:「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孙悟空打杀草寇固然有几分不对,但唐僧优柔寡断,耳根子软,听信谗言,全然不顾师徒情谊,两次狠心驱逐孙悟空,做得更错。
此举之过,过在「道昧」。
「昧」在何处?放纵自己的疑心病持续发酵,从而做出了「放心猿」这样的事情。
六耳猕猴的本事是什么?
「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也就是说,六耳猕猴善于察言观色,知道师徒矛盾的前因后果,也知道适时出现,才能造成师徒之间的「认假为真」。
真假孙悟空
六耳猕猴只在合适的时候出现。
你唐僧放了「心猿」,自然就会出来「六耳猕猴」。
当然,某种程度上,是猪八戒的怂恿成就了「六耳猕猴」,这一点,估计猪八戒最后是明白了,以至于迫不及待的的追问观音菩萨——「不知两行者下落如何」?
只不过,当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一起打入地府的时候,地藏王菩萨的神兽谛听虽然听出了谁真谁假,却依旧不敢说出。原因也很简单——「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这充分说明,当你不是足够强大的时候,说真话是需要代价的。
不仅如此,观音菩萨也不能辨。至于原因是否与谛听一样,就不好说了。
直到如来佛祖出手并且道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二心」,就只是孙悟空对唐僧的「二心」么?
当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