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观察力对孩子来是非常重要的,而家长想要自己孩子的思维更加完全,可以对孩子进行观察力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一起来看看!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科学家观察事物时,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观察目标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最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巴甫洛夫指出:“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再观察。
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可见观察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不可忽视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1、从观察生活开始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主张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接受教育。
确实,孩子从出生开始,用各种感觉与外界交流信息,学到知识。其中,观察占有很大成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孩子首先应该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观察、创造。
把孩子关在家里,买再多的玩具也比不上大自然中的现象丰富、生动。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大自然中充满了五颜六色的东西。
当孩子通过接触有限的事物获取了颜色的概念之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注意:
天空是什么颜色?
云是什么颜色?
树是什么颜色?
草是什么颜色?
花又是什么颜色?
水的颜色是什么?
雪的颜色是什么?
也可以在孩子观察或玩耍之后提出:
你今天见到的蓝色的东西是什么?
什么是绿色的?
什么东西有不同的颜色?
小朋友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家长可用游戏形式的语言安排上面的问题,使孩子乐于回答。
如果可以按照孩子的思维习惯,把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编成有生命的故事,这样既能培养了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又激发了孩子观察的兴趣。
(2)形状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三维空间中的各种不同的形状。家长可以编制游戏或故事让孩子有意地注意:
楼房的形状与结构;
树的形状,树叶的形状;
汽车的形状,车轮的形状;
你所在活动场所的形状。
也可以提出:
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哪些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哪些是圆形的、椭圆形的?
总之,要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图形的观察、辨别及有意注意的能力。
(3)方位家长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树上有什么?
再上面有什么?
楼房前面有什么?
草地上有什么?
马路旁边有什么?
与你一起玩的小朋友有哪些?
那些小朋友住在什么方位?
(4)状态家长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或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孩子:
观察乐队里各个角度的动作特点;
鸟是怎么飞的?
太阳、月亮、星星什么时候出现?
水、烟雾的形状变化;
什么东西能漂在水上,什么东西会沉下去?
(5)自然现象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以下事物:
春天看微风细雨;
夏天看电闪雷鸣;
秋天看万物变化;
冬天看雪花飞舞;
植物四季的变化;
人们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惯;
烧水时壶上有什么现象?
对每一个自然现象都要让孩子认真地观察,为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可以在孩子对自然现象观察之后,让他进行描述,若描述得不全面,可以让他再次观察,再次描述。
2、多方位训练观察
在现代家庭中,为了培养孩子,家长们费尽心机,购置了大量的玩具和学习用具。但这些投入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或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家长却很少继续往下考虑。
不少家长都叹息:花了那么多钱,他就专心了那么一会儿,便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其实,如果您把所买玩具再做一些挖掘,观察力的训练材料便随处都是。
请看下面的例子:
分别堆几套积木,可以堆出各种造型,而如果混合起来,就可以设计出更漂亮的造型了。让孩子通过对各种积木的特点的观察,看看能拼出什么实物模型。
也可以让孩子在对所有玩具进行观察之后,缝制一个布口袋,把玩具装进去,让孩子伸进手去抓一个,根据手的感觉,说出玩具的名称。
还可以在看完卡通片之后,让孩子试着描述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学问,家长组织亲子游戏或带孩子外出访朋问友,都是培养孩子有意识的观察习惯的良机。如果在此时多说一句话,或多提醒一下孩子,效果可能就会大大的不同。
当孩子专心地玩或观察某些事物时,家长最好不要打扰孩子,或默默地在一旁关注,或悄悄地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分享观察的乐趣是有益的。一堆沙子,因其变化多样,结构松散,孩子会久玩不厌。
家长就可参与其中,设立山头、公路、地道等物,也可进行“打仗”游戏。让孩子从中领悟出运动变化的道理。
观察习惯也需逐步形成,还需要创造观察气氛。当孩子没有兴趣时,强迫孩子观察,会形成反抗心理。因此,观察训练要抓住时机,有效地进行。
在孩子上学后,家长还要配合老师,进一步对孩子的观察力进行培养。当孩子的观察习惯已经形成,且有了较强的观察力时,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前进。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2
了解了孩子的观察力特点后,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了。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智慧的眼睛,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学习始终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父母可以这样做:
1、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在观察当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
事实上,孩子的观察任务,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力的好处,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2、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
3、让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以指导。
这样,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往往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效果也会很好。
4、开阔孩子视野、激发观察兴趣
家长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特点,扩大孩子生活的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
随时随地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以及变化过程,如大树、小草、小动物、日出、刮风、下雨、霜冻等自然事物和现象。
晚上看星星,就给他讲一讲星系,讲一讲与星星有关的故事;白天看云,就讲一讲云的形成。
家长要利用有限的空间,种植树木花草,饲养小动物,为孩子提供一个观察的场所和氛围。
5、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讲方法,有了科学合理的方法,观察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一些范围大、事物多的场所观察,可以采用重点观察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有选择地观察一部分重点景物,如在野生动物园里,着重看几种珍稀动物。观察松树叶子的形状,可用比较观察法,比较松叶与一般树叶形状的差别;
观察一道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适宜采用顺序观察法,以便清楚地了解工艺品的制作步骤;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天气变化等都可采用顺序观察法。总之,家长要逐步把适合观察特定对象的科学的方法教给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3
1、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
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事物的对应关系。
2、细节观察找物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
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4、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5、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
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6、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
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
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了,但我们不需要孩子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或指出缺少了什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整体性。
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解这样的过程。
比如,给孩子穿鞋后,当给孩子穿上一只鞋的时候,我们就提示孩子:“怎么只有一只鞋呢,鞋有几只?有两只鞋,这儿还有一只。”等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