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主要特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宋代学术和宋代理学的影响之下,诗歌也具有了尚理的特征。这个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似乎早有了定论。南宋著名的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诗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在这里,他对宋朝人的诗歌和唐朝人的诗歌做出了比较。他说宋朝人的诗歌擅长说理而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唐人却没有这个毛病,所以他最推崇唐人的诗歌。
明代学者杨慎《升庵诗话》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三百篇"指的是《诗经》。《诗经》作为经典,是古代诗歌创作的崇高的典范。唐人的诗歌理情比较靠近,宋人的诗歌以说理为主,所以距离三百篇的典范就远了。这是古代文学评价的看法。
当代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诗最主要的特征是风神情韵,而宋诗最主要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所谓的唐诗和宋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朝代之别。唐诗和宋诗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宋代分为北宋、南宋时期。北宋的代表是苏黄;南宋的代表是尤杨范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提出了唐诗和宋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说两种诗是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种风格上的区别。风格指的是这两种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风貌。唐诗崇尚情韵,而宋诗崇尚筋骨思理,特别重视意理的发挥。唐诗创作风神情韵为上的诗歌,不仅仅是唐朝人能写的,宋朝人也能写出来。宋诗是以筋骨思理见长的诗歌,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筋骨思理特征的,不仅仅宋朝人能写,唐人似乎也能写这样的诗歌。他说唐人也有能够写出宋调的。开创者要从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谈起。他们的诗歌中也有一些以议论见长的诗歌。这些诗歌就体现了一种宋诗的特征。而宋人也有能够写出风神情韵见长的诗歌,举出了张耒、赵师秀、姜夔,他们虽然是宋代人,但是他们的诗歌也呈现出唐人的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最典型的宋诗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渐胜。
杜甫是唐人中开宋调的一个代表者。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比较喜欢讲道理。比如说《又呈吴郎》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既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首诗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准备返回自己的故乡,经过夔州时期所写的一首诗歌。他在诗歌中准备乘着小船,沿着长江三峡,穿过三峡到湖北,再回到河南的洛阳。但是杜甫经过夔州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支撑旅途了,所以他准备到夔州上岸休息几天。没想到这一休息就住了三年的时间,为了让自己安顿在夔州,那么杜甫就在那个地方买了房子。他原来那个房子的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枣子树。这个枣子树每到秋天挂满了枣子,有很多孩子到树下打枣子。但是在众多的孩子中间,有一个人引起了杜甫的注意。有一个老太太也到树下捡枣子吃。后来杜甫了解到它非常的穷困无依无靠。才和孩子们一起捡枣子吃的。杜甫后来转手把房子给了她的一个亲戚。亲戚比较年轻,他来了以后住在这个房子里,看到很多孩子们来打枣子,他觉得可能比较烦。所以就在枣子树的外面做了一道篱笆墙。这下孩子们没有办法来打枣子了,而穷困的老太太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消息后来让杜甫知道了,杜甫就写了这首诗歌劝告吴老,说那些孩子能不能打到枣子倒无所谓,但是特别是那个老妇人,如果不是穷困到了极点的话,怎么会到这里来打枣子吃?再说她总是到别人的房前,打枣子的时候,心里也不踏实。所以当这个老妇人来的时候,你应该对他好一点。这个话就是讲道理的。在吴老看来,做的篱笆墙,说不定也不是针对老妇人的。但是自己做这道墙对老妇人来说,恐怕心理上形成了一道隔阂。颔联和颈联中,每一句都用了两个关联词,句中大量虚词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来讲道理。这是杜甫的《又呈吴郎》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典型的宋诗说理的特征。
再看韩愈。韩愈在《龊龊》诗中也是讲道理的。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心胸狭隘的比较猥琐的人,与《龊龊》诗相比,韩愈具有远大的志向。所以在诗中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抒发了自己一些崇高的理想。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在汉末《古诗十九首》时代已经取得了成就。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他的《咏怀八十二首》诗中,可以说是五言古诗的杰出的作品。阮籍的咏怀诗常常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写的非常的晦涩难懂。而韩愈的这首诗直接的议论,表现自己的一种报国的理想。
再看白居易的《放言五首》。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对一件犹豫不决的事情下决断,那么最好的就是等待时间。所以这首诗开篇四句直接说出这样一个道理,下面是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出了两个事例。西周初年时期的周公,周公当时辅佐成王的时候,他自己的兄弟有意见了,所以就放言说周公要取成王的位置而代之。但周公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后来完全的证明周公是真正的辅佐成王的。没有取成而王代之的想法。
王莽是一个重臣,他表现的非常的谦恭实际上是收买人心,后来它就取汉家王室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如果王莽没有活到取汉家王室而代之,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就是一个非常谦卑的君子。假如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初期就去世了,那么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他会取成王而代之。但是后来历史证明他们都不是那样的人。说明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说明周公就是一个忠臣,而王莽就是一个奸臣。所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纂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通过周公和王莽这两个历史人物为例,来说明日久见人心这样的道理。所以白居易的七首《放言诗》就是以说理为主的。
白居易还有一首诗叫《感兴二首》,诗中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就发挥老子的那个祸福相依的道理,同时在诗中直接说出他自己人生的观点,表现了自己淡泊的一种人生的情怀。
看到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都写出来以说理为主的诗歌。如果说说理也是宋诗最典型的特征,那么可以说他们就是唐人中开宋调的诗人了。
如果说说理是宋诗的主要特点,那么宋代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诗人,他们在自己的诗篇之中也以情韵见长。首先看苏门四学士的张耒。他的绝句《初见嵩山》。这首诗歌就是通过青山的意境的描绘,表现出自己一种潇洒的情韵。这首诗本身也写得潇洒自如情景交融。这首诗与唐诗的风神情韵非常相像。
永嘉四灵赵师秀有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约客》。这首诗歌是写初夏时分,和朋友约好下棋,可是由于下雨的原因,朋友没有到来。诗人内心落寞,百无聊赖。开头两句运用了黄梅、雨水、青草、池塘、蛙声等意象组合而成,一幅非常幽静的江南夏夜图。在这里我们看出来,有一点以动写静的味道。非常具有形象性。后面表达一种诗人雨夜候客不来的一种怅惘的情绪。这首诗歌也是情景交融,而且从整个文字看也非常的圆融,形神兼备。好像出自唐人之手。这是宋人写出丰神情韵的唐诗特征的典型的作品。
王安石是当时一位政治家,同时是一位大学者。他在北宋的文坛之上,诗歌散文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就来看他的一首小诗《登飞来峰》。这首诗歌开篇说自己登上了飞来峰上的千寻塔,听说登上这座高塔在半夜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太阳的升起。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登上高山,有一个非必要做的活动,就是看日出。比如说去泰山看日出,到黄山的顶上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但是这首诗主要说的是后面的意思,直接就把这个道理说出来。说我们站在高高的山上,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登飞来峰》的说理体现了典型的宋诗的特征。
再看理学家程颢,他写了许多诗。《秋日偶成》中,秋天的时候很有闲情雅致,到外面去秋游。但是这首诗不是表现秋天秋游的情感的,主要是来发挥儒家的意理。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是我们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讲正确的认识外在事物必须有一种清净的心灵去观照这个世界。同时,受中国儒学的思想的影响,说那个本体的道无处不在。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气,的区别。最后又发挥了孟子那种大丈夫的思想,主要是发挥儒学传统,儒学的那种抽象的道理。程颢是著名的理学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难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以说理为主。
再看苏东坡写的《题西林壁》中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已经成为格言了,告诉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因为如果认识一个事物,只从一个角度的话,应该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认识一个事物,如果仅仅在它的内部转圈子,肯定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有时候要跳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看到事物的全貌。所以《题西林壁》也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结合一定的形象,所以也具有形象性的。
陈师道,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绝句四首》也是讲道理的,文字比较浅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这首诗前面两句讲了两个不同的经验,说我们都喜欢读书,但是心情沉重的时候读书就读不下去。而心情比较高兴的时候,读书效率就能大大提高。特别是读到一篇喜欢的文章,或者是你愿意读的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内心不免有些许的落寞,感觉意犹未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也很多,《论语》中开篇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有好朋友多好,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多么希望朋友到身边来。但是他因为有别的什么原因没有到来,你会感到很遗憾。通过这两件事,陈师道就总结出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他是说一个人的一生在有生之年,每次比较欢快的事情不是太多的,这又是讲了一个道理。陈师道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宋诗。
以朱熹为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诗歌的创作来说,这首《春日》是他的代表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是写朱熹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到泗水边去游玩,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泗水在南宋的时候已经被侵占。所以这里讲的只是一个寓象,比喻儒家的学派孔门。"寻芳"指的是探寻儒家的主要思想。"东风"指的是儒家的教化。"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指的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那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首诗就是把哲理融化在形象之中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讲道理。因此后代学者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说,喻学问博彩极广,而一心会晤之后,共是一个道理,所谓一以贯之也。想到朱熹的《春日》诗,我们很容易想到另外的两首,《观书有感二首》绝句。
第一首诗是写春日中看到了一块非常明净的池塘,蓝天、白云映照在池塘的水中。诗人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是因为它源源不断的有活水进来。第二首诗是讲在春水中击船。本来在河面上行进的时候,小船比较难行,但是后来突然春水涨起来了,所以比较难行的小船在大水浮力的作用下,飘起来自由自在,非常顺畅。因此这两首诗,他的题目叫《观书有感》可以看出来,两首诗并非真的在写实景。其实是表达自己读书时候的一个感想。前人就有过分析这两首诗,实际上是指以自然的意象比喻学书时的一种体会。
朱熹自己曾经以第一首诗与年轻的学者所说,盖借物以名道。借物体来说明道理。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引用朱熹三传弟子王柏的话来说明道理,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为到之效。"日新"这两个字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苟日新,日日新。每天都应该有新东西,就像池塘一样,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才能保持那么清澈,才能映照出天上的蓝天、白云。所以每天获得新东西,新知识,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读书做学问,每天都要日积月累。在平常看来,好像没有获得很多。但是我们持之以恒,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日积月累就会发生一种质变,会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从以上这些诗人,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诗歌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说理。
明代学者杨慎《升庵诗话》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三百篇"指的是《诗经》。《诗经》作为经典,是古代诗歌创作的崇高的典范。唐人的诗歌理情比较靠近,宋人的诗歌以说理为主,所以距离三百篇的典范就远了。这是古代文学评价的看法。
当代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诗最主要的特征是风神情韵,而宋诗最主要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所谓的唐诗和宋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朝代之别。唐诗和宋诗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宋代分为北宋、南宋时期。北宋的代表是苏黄;南宋的代表是尤杨范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提出了唐诗和宋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说两种诗是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种风格上的区别。风格指的是这两种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风貌。唐诗崇尚情韵,而宋诗崇尚筋骨思理,特别重视意理的发挥。唐诗创作风神情韵为上的诗歌,不仅仅是唐朝人能写的,宋朝人也能写出来。宋诗是以筋骨思理见长的诗歌,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筋骨思理特征的,不仅仅宋朝人能写,唐人似乎也能写这样的诗歌。他说唐人也有能够写出宋调的。开创者要从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谈起。他们的诗歌中也有一些以议论见长的诗歌。这些诗歌就体现了一种宋诗的特征。而宋人也有能够写出风神情韵见长的诗歌,举出了张耒、赵师秀、姜夔,他们虽然是宋代人,但是他们的诗歌也呈现出唐人的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最典型的宋诗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渐胜。
杜甫是唐人中开宋调的一个代表者。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比较喜欢讲道理。比如说《又呈吴郎》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既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首诗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准备返回自己的故乡,经过夔州时期所写的一首诗歌。他在诗歌中准备乘着小船,沿着长江三峡,穿过三峡到湖北,再回到河南的洛阳。但是杜甫经过夔州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支撑旅途了,所以他准备到夔州上岸休息几天。没想到这一休息就住了三年的时间,为了让自己安顿在夔州,那么杜甫就在那个地方买了房子。他原来那个房子的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枣子树。这个枣子树每到秋天挂满了枣子,有很多孩子到树下打枣子。但是在众多的孩子中间,有一个人引起了杜甫的注意。有一个老太太也到树下捡枣子吃。后来杜甫了解到它非常的穷困无依无靠。才和孩子们一起捡枣子吃的。杜甫后来转手把房子给了她的一个亲戚。亲戚比较年轻,他来了以后住在这个房子里,看到很多孩子们来打枣子,他觉得可能比较烦。所以就在枣子树的外面做了一道篱笆墙。这下孩子们没有办法来打枣子了,而穷困的老太太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消息后来让杜甫知道了,杜甫就写了这首诗歌劝告吴老,说那些孩子能不能打到枣子倒无所谓,但是特别是那个老妇人,如果不是穷困到了极点的话,怎么会到这里来打枣子吃?再说她总是到别人的房前,打枣子的时候,心里也不踏实。所以当这个老妇人来的时候,你应该对他好一点。这个话就是讲道理的。在吴老看来,做的篱笆墙,说不定也不是针对老妇人的。但是自己做这道墙对老妇人来说,恐怕心理上形成了一道隔阂。颔联和颈联中,每一句都用了两个关联词,句中大量虚词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来讲道理。这是杜甫的《又呈吴郎》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典型的宋诗说理的特征。
再看韩愈。韩愈在《龊龊》诗中也是讲道理的。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心胸狭隘的比较猥琐的人,与《龊龊》诗相比,韩愈具有远大的志向。所以在诗中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抒发了自己一些崇高的理想。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在汉末《古诗十九首》时代已经取得了成就。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他的《咏怀八十二首》诗中,可以说是五言古诗的杰出的作品。阮籍的咏怀诗常常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写的非常的晦涩难懂。而韩愈的这首诗直接的议论,表现自己的一种报国的理想。
再看白居易的《放言五首》。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对一件犹豫不决的事情下决断,那么最好的就是等待时间。所以这首诗开篇四句直接说出这样一个道理,下面是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出了两个事例。西周初年时期的周公,周公当时辅佐成王的时候,他自己的兄弟有意见了,所以就放言说周公要取成王的位置而代之。但周公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后来完全的证明周公是真正的辅佐成王的。没有取成而王代之的想法。
王莽是一个重臣,他表现的非常的谦恭实际上是收买人心,后来它就取汉家王室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如果王莽没有活到取汉家王室而代之,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就是一个非常谦卑的君子。假如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初期就去世了,那么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他会取成王而代之。但是后来历史证明他们都不是那样的人。说明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说明周公就是一个忠臣,而王莽就是一个奸臣。所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纂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通过周公和王莽这两个历史人物为例,来说明日久见人心这样的道理。所以白居易的七首《放言诗》就是以说理为主的。
白居易还有一首诗叫《感兴二首》,诗中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就发挥老子的那个祸福相依的道理,同时在诗中直接说出他自己人生的观点,表现了自己淡泊的一种人生的情怀。
看到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都写出来以说理为主的诗歌。如果说说理也是宋诗最典型的特征,那么可以说他们就是唐人中开宋调的诗人了。
如果说说理是宋诗的主要特点,那么宋代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诗人,他们在自己的诗篇之中也以情韵见长。首先看苏门四学士的张耒。他的绝句《初见嵩山》。这首诗歌就是通过青山的意境的描绘,表现出自己一种潇洒的情韵。这首诗本身也写得潇洒自如情景交融。这首诗与唐诗的风神情韵非常相像。
永嘉四灵赵师秀有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约客》。这首诗歌是写初夏时分,和朋友约好下棋,可是由于下雨的原因,朋友没有到来。诗人内心落寞,百无聊赖。开头两句运用了黄梅、雨水、青草、池塘、蛙声等意象组合而成,一幅非常幽静的江南夏夜图。在这里我们看出来,有一点以动写静的味道。非常具有形象性。后面表达一种诗人雨夜候客不来的一种怅惘的情绪。这首诗歌也是情景交融,而且从整个文字看也非常的圆融,形神兼备。好像出自唐人之手。这是宋人写出丰神情韵的唐诗特征的典型的作品。
王安石是当时一位政治家,同时是一位大学者。他在北宋的文坛之上,诗歌散文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就来看他的一首小诗《登飞来峰》。这首诗歌开篇说自己登上了飞来峰上的千寻塔,听说登上这座高塔在半夜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太阳的升起。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登上高山,有一个非必要做的活动,就是看日出。比如说去泰山看日出,到黄山的顶上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但是这首诗主要说的是后面的意思,直接就把这个道理说出来。说我们站在高高的山上,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登飞来峰》的说理体现了典型的宋诗的特征。
再看理学家程颢,他写了许多诗。《秋日偶成》中,秋天的时候很有闲情雅致,到外面去秋游。但是这首诗不是表现秋天秋游的情感的,主要是来发挥儒家的意理。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是我们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讲正确的认识外在事物必须有一种清净的心灵去观照这个世界。同时,受中国儒学的思想的影响,说那个本体的道无处不在。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气,的区别。最后又发挥了孟子那种大丈夫的思想,主要是发挥儒学传统,儒学的那种抽象的道理。程颢是著名的理学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难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以说理为主。
再看苏东坡写的《题西林壁》中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已经成为格言了,告诉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因为如果认识一个事物,只从一个角度的话,应该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认识一个事物,如果仅仅在它的内部转圈子,肯定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有时候要跳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看到事物的全貌。所以《题西林壁》也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结合一定的形象,所以也具有形象性的。
陈师道,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绝句四首》也是讲道理的,文字比较浅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这首诗前面两句讲了两个不同的经验,说我们都喜欢读书,但是心情沉重的时候读书就读不下去。而心情比较高兴的时候,读书效率就能大大提高。特别是读到一篇喜欢的文章,或者是你愿意读的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内心不免有些许的落寞,感觉意犹未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也很多,《论语》中开篇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有好朋友多好,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多么希望朋友到身边来。但是他因为有别的什么原因没有到来,你会感到很遗憾。通过这两件事,陈师道就总结出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他是说一个人的一生在有生之年,每次比较欢快的事情不是太多的,这又是讲了一个道理。陈师道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宋诗。
以朱熹为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诗歌的创作来说,这首《春日》是他的代表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是写朱熹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到泗水边去游玩,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泗水在南宋的时候已经被侵占。所以这里讲的只是一个寓象,比喻儒家的学派孔门。"寻芳"指的是探寻儒家的主要思想。"东风"指的是儒家的教化。"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指的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那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首诗就是把哲理融化在形象之中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讲道理。因此后代学者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说,喻学问博彩极广,而一心会晤之后,共是一个道理,所谓一以贯之也。想到朱熹的《春日》诗,我们很容易想到另外的两首,《观书有感二首》绝句。
第一首诗是写春日中看到了一块非常明净的池塘,蓝天、白云映照在池塘的水中。诗人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是因为它源源不断的有活水进来。第二首诗是讲在春水中击船。本来在河面上行进的时候,小船比较难行,但是后来突然春水涨起来了,所以比较难行的小船在大水浮力的作用下,飘起来自由自在,非常顺畅。因此这两首诗,他的题目叫《观书有感》可以看出来,两首诗并非真的在写实景。其实是表达自己读书时候的一个感想。前人就有过分析这两首诗,实际上是指以自然的意象比喻学书时的一种体会。
朱熹自己曾经以第一首诗与年轻的学者所说,盖借物以名道。借物体来说明道理。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引用朱熹三传弟子王柏的话来说明道理,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为到之效。"日新"这两个字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苟日新,日日新。每天都应该有新东西,就像池塘一样,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才能保持那么清澈,才能映照出天上的蓝天、白云。所以每天获得新东西,新知识,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读书做学问,每天都要日积月累。在平常看来,好像没有获得很多。但是我们持之以恒,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日积月累就会发生一种质变,会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从以上这些诗人,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诗歌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说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