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南巡,百姓对待康熙和乾隆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在康熙时期,争取学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经过清初、康熙中后期的一系列战乱,外患基本得到解决,社会整体处于稳定局面。这时候,他才有时间腾出双手来解决江南学者的民心问题。可以说,康熙南巡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政治使命。当然,在水里游泳也是合理的。从史料看,康熙六次南巡,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
人们之所以欢迎康熙,主要是因为他南巡时关心民生,不浪费国家钱财。虽然江南各省的巡抚也为他修建了宫殿和道路,但总体成本非常小。因此,没有分摊,老百姓也不必为此买单。通过笔者的粗略估计,康熙南巡一次的花费应该在百万以内。
乾隆南巡可以理解为游山玩水。而且盛况胜过一次。每次去福地,官家都要去接差事,所有的花销都要美美哒。也就是说,乾隆南巡,成了各省省长争相邀宠的好机会。南巡期间,道路不得不整修。为了保证官道的畅通和笔直,许多房屋和祖坟被强拆。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如官方接待亭,设置了一些舞台和采摘棚,供乾隆欣赏。一般情况下,康熙南巡的规模只有几百人,最多也就几千人。
乾隆南巡队数万人,此行费用全部由地方国库提供,内务部拨供不足。毕竟,地方官员不可能用自己的钱来支付这些昂贵的贡品,也不可能让地方官员用自己的钱来填补国库中的赤字。所以乾隆后来的南巡,其实并没有受到民众的欢迎,反而被奉为瘟神。受苦的不只是普通人。乾隆南巡也成了商贾的一大负担。比如扬州的盐商就惨了。每次取车,花费数百万两,不是建园,就是换取宝物和古董,有的盐商为有钱的乾隆笑了笑,甚至去破土整修招呼圣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