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简称“梅雨”。由于阴雨天多,长江中下游小麦最易霉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在世界上仅见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是这些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根据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发现,“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月到1月初,西风带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西风急流。南亚由冬季高压控制转为低压控制,西南季风开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热高压,地面相对为热低压,从而使西南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4561436,东南季风较快地向北推进。同时,蒙古高压减弱,中心位置退到贝加尔湖,从而,在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地区各有一个阻寒高压存在。贝加尔湖以西为大槽控制,槽内常有闭合的低压环流;槽底不断分裂出小波动东移,由小槽东移带来的小股冷空气与源源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地面表现为东西向准静锋(即极锋),形成江淮流域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
梅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每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是不尽相同的。“入梅”一般在1月1173日;“出梅”在2月1175日。但有时差别也很大。“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季节,因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同时河流径流量增大,利于航运。水库普遍蓄水,有利季节调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报梅雨的丰富的经验。例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发尽桃花水,必有早黄梅”,“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简称“梅雨”。由于阴雨天多,长江中下游小麦最易霉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在世界上仅见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是这些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根据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发现,“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月到1月初,西风带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西风急流。南亚由冬季高压控制转为低压控制,西南季风开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热高压,地面相对为热低压,从而使西南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4561436,东南季风较快地向北推进。同时,蒙古高压减弱,中心位置退到贝加尔湖,从而,在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地区各有一个阻寒高压存在。贝加尔湖以西为大槽控制,槽内常有闭合的低压环流;槽底不断分裂出小波动东移,由小槽东移带来的小股冷空气与源源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地面表现为东西向准静锋(即极锋),形成江淮流域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
梅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每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是不尽相同的。“入梅”一般在1月1173日;“出梅”在2月1175日。但有时差别也很大。“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季节,因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同时河流径流量增大,利于航运。水库普遍蓄水,有利季节调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报梅雨的丰富的经验。例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发尽桃花水,必有早黄梅”,“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