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2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鲁迅曾经讲过,我要扛住黑暗的大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天地里去。但是我们有谁能够想到,鲁迅讲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那一种痛苦甚至悲愤,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他是因为对当下中国人的普遍的社会属性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失望。换句话讲他对当时旧时代的国民的劣根性有非常痛彻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鲁迅讲他写这篇小说阿Q的形象已经活在他的心里20多年了。由于孙伏园的约稿,他把《阿Q正传》的第一章送给孙伏园发表,原来是发在《开心话》里面,但是从第二章开始,孙伏园就感觉到,绝不是快活这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阿Q形象:

是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艺术的典型概括。

鲁迅在这个形象当中,融入了他对中国中国人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阿Q形象最突出的就是精神胜利法。鲁迅在作品里面有精彩的描写,比如阿Q连自己姓什么都不清楚,但他讲我的前辈比你阔多了,他自己夫人老婆都还没有解决,他在跟人吹的时候就说我儿子比你们阔多了,他碰到人口讷的就骂力气小的就打,但是被打的时候,阿Q总是在心里讲,这是儿子打老子,他就感觉到占了便宜。

后来人们发现阿Q心里是在这么嘀咕,所以一定要让他承认这是老子打儿子,他死都不愿意,但是承认这是打虫豸好不好?当小爬虫好不好?阿Q非常的自尊但又非常的自贱,以一种精神胜利来掩盖他事实上的一种失败。他十分敏感,因为他头上有癞疮疤,所以不允许别人说光啊亮啊,但是那些闲人偏要跟他扯皮,说亮起来了光起来了,阿Q打不过他们后来就采取怒目主义,甚至说你还不配呢,他又觉得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病态的癞疮疤成了一种光荣的标记,在心里这么一转,他就跟现实的现状完全妥协了。

后来阿Q曾经取得过一个辉煌的成就。有一次他参与赌博,莫名其妙白花花的洋钱全都挪到了他的面前,他赢了一笔。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巨大的财富,哪里想到庄家在后面捣鬼,一阵枪声引起混乱,转眼白花花的洋钱都已经不见了,这个时候阿Q感到真正的失败,但是他又不愿意承认这个失败,转而往自己的脸上啪啪啪的打了几个巴掌,在他看起来打的是自己疼的是别人,他又觉得取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比起金钱的损失太苍白了。

他这个人活得很窝囊,是天下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可是他转而一想,天下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去自轻自贱,不是天下第一个吗?他又转而觉得非常的得意,就好像我们老子倒数第一名,除去倒数两个字剩下的是第一名,阿Q就看中这个第一名,比不上美的第一名,他在跟人家比丑,比人家更丑丑到极点他都感觉到得意,美丑在阿Q的心目当中如此混淆了。

从鲁迅的描写当中阿Q是愚昧到了极点,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他总是在幻想当中觉得,以前阔了比你多了,以后我肯定发财要比你们厉害了,今天我吃亏那是儿子打老子,天底下没有良知了,他总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取得精神上的一种胜利。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精神胜利法,把中国人旧时代的那种普遍的劣根性,不愿意正视现实,瞒和骗的劣根性揭露的入木三分,通过阿Q的这种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使得阿Q这个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那种典型性。

阿Q成了一个典型,成了中国旧时代不觉悟农民的一种形象的写照。

鲁迅写这个形象,他是基于启蒙的考虑,也就是说对五四启蒙精神的一种理解,也是他弃医从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觉得中国人,假如说这种愚昧的状态不改变,既使有强健的体魄,他学医了回来有助于提升民族国民的身体的健康水平。即使如此,鲁迅觉得中国的前途也没有希望。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一一鲁迅《呐喊〈自序〉》

关键首先要使得这些愚昧的国民有种人的自觉,所以他才弃医从文。他觉得当时解决人的思想愚昧的问题,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学。所以他从《狂人日记》开始,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揭露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阿Q精神的愚昧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但是很明显它主要是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他处于底层,但是他观念上始终是跟统治阶级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譬如他反对造反,造反明显对他有利啊。他后来认识到造反有利,想去找革命党。但是这我们简单的可以说他所理解的革命,仅仅是财产的再分配。没有任何的先进性可言。但是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当中,始终觉得造反是跟我为难,他跟皇上保持了一致,他是底层的一个贱民,但是他的审美观念都是跟主流社会保持一致的。

他在想象革命成功以后,能够解决他的婚姻,想象其他的女人到底找哪一个?最后想到了吴妈,但是他觉得吴妈的脚太大,他的审美标准都是跟主流社会高度的一致,而且他的道德观念代表了一种民间的普遍的状态,也是主流文化的一种反应。

譬如鲁迅写道,他看见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在一起,肯定要觉得他们是有勾当的,和尚跟尼姑肯定是私通的,他碰见这一种情形。他肯定要在路上捡起一块小石头丢过去。表示他对这种有伤风化的道德沦丧的现象的一种深恶痛绝。

阿Q太愚昧了,这样一种愚昧的国民,依靠他们能取得中国社会改造的实际成果吗?鲁迅对此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是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引起人们对思想启蒙这个时代课题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种理性思考很明显伴随着鲁迅内心的一种痛苦。他讲阿Q这个形象活在我心里20多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到他喘不过气来,他是痛彻的感觉到这一种愚昧国民给社会可能造成的损害,才拿起文学的武器来进行国民性的批判。

用鲁迅自己的话讲他这一种痛苦的心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同情阿Q的这种处境,他是站在被压迫民族的人民的群众的立场上,来思考阿Q的这种病态的性格,但是他又对他们表示一种深刻的痛彻心肺的一种批判。

怒其不争,愤怒于他的不争气,这个反面就表明鲁迅希望他们觉悟过来,所以我们从阿Q这个形象当中,看到阿Q形象的性格的丰富性,它的高度的典型性,但是同时我们又可以触摸到鲁迅对中国社会问题,对我们民族国民劣根性的一种思考,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的世界。

跟鲁迅的精神对话,很明显可以拓展我们对人性的了解,追随鲁迅的眼光去思考中国当时社会的问题,为我们加深对历史对人自身存在的认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很显然我们说这是文学欣赏,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帮助。

我们可以从中享受到美,引起我们的一种反思。伴随着哪怕是痛苦的感情,但他在审美的领域中,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作为一个杰出的典型形象, 阿Q是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的,我们前面把他当成是国民劣根性的一个艺术性的经典,但是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阿Q的这种性格其实是一个弱者,面对无法战胜的强大的对手的时候,他的内心的一种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法。无法战胜对手,但是有必须解决人存在的一种困境,所以阿Q的方法,就是没有办法改变对手,那只能改变自我。

这种作为弱者在处理社会矛盾那个时候,采取的退回内心、改变自我、屈从外力的那种方式,实际上是我们一般人都可能会面临的一种情景,以及采取的一种手法。从这个意义讲,阿Q这个形象他概括的广度,就超出了一般的典型形象。

甚至有国外的朋友讲,阿Q在他们的国家里也是生存的,当然这些国家肯定是被压迫被欺凌的民族。我们必须搞清楚这种作为心理调节的一种技巧一种方式,跟阿Q作为一个典型形象,他的一种愚昧是完全不同的。阿Q至死到死的时候他还不觉悟,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被押出去杀头,到最后他就觉得人生在世有的时候,也难免被拉出去杀杀头,他对什么东西都接受,这种精神状态决定了阿Q永远没有觉悟的可能,这正是阿Q的可悲之处。

当然我们今天当面临人生困境的时候,有时候也要学学阿Q。譬如考大学失败考研究生失败,总不能去自杀,像阿Q这样调侃一下。tmmd,为什么我一定要去考大学呢?这当然是一种找理由,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现象,但也不失是调节自己内心无法解决的困惑的技巧。

阿Q作为一个典型形象,他包含约社会内容的一种丰富性的一种表示,并不是说我们向阿Q学习的一个结果,他是反映了人性当中一种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一种弱点,可见鲁迅对于人性的了解以及认识的深刻。

观书洞烛,举牒罗星。

稿艸(草)简肄,石赤字青。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