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论题目《中国社会需要德治》要如何辩啊!陈词要怎么说啊!?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 =楼上的不对。
第一,说中国社会需要德治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法治。
查一下,我国的态度是德治法治相结合。
十六大党章也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这种材料是无法反驳的,总结一下用,别完整用,过于长。
第二,抓住德治属于精神建设层面,是问题根本,是内因。
第三,德治比法治涵盖的范围大。
内因是基础、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我方不否认法治是必要的,但德治才是解决问题根本的手段。从收效快慢的角度,一定是法治收效快,所以这个辩题要抓住德治的收效很好很强大。
【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 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 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可以拿出事例,比如小悦悦事例中冷漠的路人,或者南京彭宇案等等。
第三,历史角度。
中国有着德治的传统,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德治的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用来抒情,其实不能直接论证出中国社会需要德治,但是可以加强气势。
孔子孟子往下,儒家的思想家们有很多现成的格言警句可以在各处往外砸来扰乱对方思维,比如“不教而杀谓之虐”之类。
大概就是这些,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
第一,说中国社会需要德治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法治。
查一下,我国的态度是德治法治相结合。
十六大党章也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这种材料是无法反驳的,总结一下用,别完整用,过于长。
第二,抓住德治属于精神建设层面,是问题根本,是内因。
第三,德治比法治涵盖的范围大。
内因是基础、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我方不否认法治是必要的,但德治才是解决问题根本的手段。从收效快慢的角度,一定是法治收效快,所以这个辩题要抓住德治的收效很好很强大。
【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 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 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可以拿出事例,比如小悦悦事例中冷漠的路人,或者南京彭宇案等等。
第三,历史角度。
中国有着德治的传统,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德治的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用来抒情,其实不能直接论证出中国社会需要德治,但是可以加强气势。
孔子孟子往下,儒家的思想家们有很多现成的格言警句可以在各处往外砸来扰乱对方思维,比如“不教而杀谓之虐”之类。
大概就是这些,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5908010.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