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与你共用啊!
[出典] 春秋 《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译文1: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译文2:
秦风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修”,修整。“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子”,你,指战友。“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泽”,内衣。“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偕作”,即共同奋起。“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喜欢诗词佳句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作者,作者空间还有许多此类有关诗词文化的文章。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与你共用啊!
[出典] 春秋 《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译文1: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译文2:
秦风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修”,修整。“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子”,你,指战友。“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泽”,内衣。“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偕作”,即共同奋起。“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喜欢诗词佳句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作者,作者空间还有许多此类有关诗词文化的文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