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是社科类文章吗?
《活着》不是真实的故事,是现代作家余华编写的小说,但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1、《活着》的内容: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2、《活着》的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扩展资料:
《活着》的作者余华的创作经历丰富,作品颇多: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