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2)
展开全部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
论感动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郑简搜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内涵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和传递着生产生活的经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才能够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乃至每个家庭都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当代所提倡的“高效教学”试图从“高效”入手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学连“有效”都做不到,何谈“高效”?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当从“感动教育”入手。
一、感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主体教育论的观点,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从交往活动来看,交往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情感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的过程中贯穿始终。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作为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爱的情感中交流,在爱的熏陶下受到教育;而感动,便在爱中萌发,生长。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主体身心的整体投入。主体的情感或浓烈或细腻,以至于使人内心触动,在感动下,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及掌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使学生对这一经历保持长久的记忆,人们经常在过了很长的时间后还能回忆起某年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感动在心里的留存。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感动构建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心理秩序,因此,就教育而言,感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单凭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感动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感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优势,但综观我国教育,感动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学生对上学,对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要么不愿意上学,要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也有的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如同灌模加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感动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教师没有感动,自然不会对上课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感动,自然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感动的缺失呢?
1.学校对感动教育的忽视。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德育、体育、美育不够重视,而把大部分的师资喊历力量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无形咐盯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结果整个学校出现课前没有歌声,课中没有掌声,课后没有笑声的压抑局面,不仅无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不要说让学生喜欢上学了。
2.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感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学生更多的是接触到“坚强”,而不是“感动”。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关心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感动”,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心态。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学生缺乏道德上的实践。徐惟诚说:“道德教育不是一般说教所能达到的结果,虽然道德说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化不了孩子们的行动,而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最终来感化,道德实践是让孩子学会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1]
三、实施感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追求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逐步营造感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会倾听。师生是感动教育的主体,师生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展开各种不同的交流交往。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是开展感动教育的重点。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2]。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喜欢把“双向交往”理想化,而忽视了其他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绝不是预定的,平静的,不变的,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不协调的声音出现。在这四种交往方式中,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更显重要。讲课时,不论如何,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相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因为是教师不易了解的发言,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再次发言,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感动,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会倾听、倾听教师,最终实现师生间共同的感动与教育。
3.改变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前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说教多,让学生实践的很少,有的虽是在实践活动中,但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对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社会生活等贴近实际的方面为学生多多寻求、创造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经常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在其中的获得的感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让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和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感动学生,学生此刻的收获是刻骨铭心的,其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可比拟的。
感动教育的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道路上慢慢学会感动。
参考文献:
[1]林春苗.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J].基础教育,2005(11).
[2]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看了“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励志教育的作文4篇
2. 关于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3.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4. 关于文化教育的高考作文素材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论感动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郑简搜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内涵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和传递着生产生活的经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才能够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乃至每个家庭都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当代所提倡的“高效教学”试图从“高效”入手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学连“有效”都做不到,何谈“高效”?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当从“感动教育”入手。
一、感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主体教育论的观点,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从交往活动来看,交往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情感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的过程中贯穿始终。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作为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爱的情感中交流,在爱的熏陶下受到教育;而感动,便在爱中萌发,生长。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主体身心的整体投入。主体的情感或浓烈或细腻,以至于使人内心触动,在感动下,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及掌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使学生对这一经历保持长久的记忆,人们经常在过了很长的时间后还能回忆起某年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感动在心里的留存。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感动构建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心理秩序,因此,就教育而言,感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单凭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感动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感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优势,但综观我国教育,感动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学生对上学,对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要么不愿意上学,要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也有的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如同灌模加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感动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教师没有感动,自然不会对上课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感动,自然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感动的缺失呢?
1.学校对感动教育的忽视。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德育、体育、美育不够重视,而把大部分的师资喊历力量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无形咐盯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结果整个学校出现课前没有歌声,课中没有掌声,课后没有笑声的压抑局面,不仅无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不要说让学生喜欢上学了。
2.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感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学生更多的是接触到“坚强”,而不是“感动”。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关心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感动”,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心态。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学生缺乏道德上的实践。徐惟诚说:“道德教育不是一般说教所能达到的结果,虽然道德说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化不了孩子们的行动,而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最终来感化,道德实践是让孩子学会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1]
三、实施感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追求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逐步营造感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会倾听。师生是感动教育的主体,师生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展开各种不同的交流交往。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是开展感动教育的重点。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2]。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喜欢把“双向交往”理想化,而忽视了其他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绝不是预定的,平静的,不变的,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不协调的声音出现。在这四种交往方式中,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更显重要。讲课时,不论如何,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相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因为是教师不易了解的发言,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再次发言,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感动,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会倾听、倾听教师,最终实现师生间共同的感动与教育。
3.改变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前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说教多,让学生实践的很少,有的虽是在实践活动中,但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对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社会生活等贴近实际的方面为学生多多寻求、创造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经常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在其中的获得的感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让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和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感动学生,学生此刻的收获是刻骨铭心的,其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可比拟的。
感动教育的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道路上慢慢学会感动。
参考文献:
[1]林春苗.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J].基础教育,2005(11).
[2]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看了“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励志教育的作文4篇
2. 关于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3.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4. 关于文化教育的高考作文素材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论文大师兄
2024-11-18 广告
2024-11-18 广告
结合开源架构预训练及微调,研发学术之星4.0学术模型,面向超7000万有写作论文、书籍、报告需求的高知人群。 从读写论文需求切入,开发工具提升用户的写作效率,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论文开题、写作、答辩及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基于提供的学科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论文大师兄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