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要注重逻辑思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逻辑的定义,词典及权威版本是这样解释的: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又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思维则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感应现实的思维方式。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广义上的逻辑思维,不仅在思考方式上主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逻辑演绎,论证过程严谨,在内容上还包括生活常识、文化常识、人际常识等硬性内容。
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能够让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之模式的必要前提。 但在现实生活中,逻辑错误混乱的现象数不胜数。 缺乏逻辑的言论常常因为情感等元素赢得许多情绪激动的人们的舆论支持,逐渐偏离规律本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思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 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 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 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 ”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
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
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 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 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 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
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 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 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 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首先,出题者应避免“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很多“鸡汤”文章本身是不合逻辑的。 如“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这一话题。 其逻辑为因为这些伤害使你更坚强,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头感谢曾经给你挫败的人。 且不论感情上能否接受,单从被伤害到坚强这一过程,就有许多“意外”:许多人在受伤之后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 理性分析起来,要感谢的应该是在你受挫之后帮助你走出困境的人。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才能扶正是非,这在逻辑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其次,适当进行简单逻辑知识的课程训练、开设演讲等活动。就现有教育规划而言,逻辑学到大学才开设课程。但是就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而言,青春期的叛逆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有独立思考的需求和日渐增强的能力,所以需要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独立思考的方式。另外,演讲作为一种逻辑思维严密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下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思辨看待问题等方式,但这一理念并不普及。眼看着各大媒体中充满激情却不合逻辑的舆论兴风作浪,不得不让教授作文的老师捏一把汗,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能够让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之模式的必要前提。 但在现实生活中,逻辑错误混乱的现象数不胜数。 缺乏逻辑的言论常常因为情感等元素赢得许多情绪激动的人们的舆论支持,逐渐偏离规律本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思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 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 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 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 ”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
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
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 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 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 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
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 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 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 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首先,出题者应避免“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很多“鸡汤”文章本身是不合逻辑的。 如“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这一话题。 其逻辑为因为这些伤害使你更坚强,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头感谢曾经给你挫败的人。 且不论感情上能否接受,单从被伤害到坚强这一过程,就有许多“意外”:许多人在受伤之后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 理性分析起来,要感谢的应该是在你受挫之后帮助你走出困境的人。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才能扶正是非,这在逻辑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其次,适当进行简单逻辑知识的课程训练、开设演讲等活动。就现有教育规划而言,逻辑学到大学才开设课程。但是就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而言,青春期的叛逆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有独立思考的需求和日渐增强的能力,所以需要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独立思考的方式。另外,演讲作为一种逻辑思维严密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下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思辨看待问题等方式,但这一理念并不普及。眼看着各大媒体中充满激情却不合逻辑的舆论兴风作浪,不得不让教授作文的老师捏一把汗,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刻不容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