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片里的狮子形象大大影响了我对狮子的看法,你们认为真是的狮子性格是如何的?
展开全部
狮
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
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完全显示了人类类似‘穷鬼乍富'后的猥琐!),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狮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在这里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生活,并在肯尼亚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发现。
狮的亚种较多,人类学界也对狮的亚种做出了不同分类,目前已有两个亚种被人类灭绝:
P.l.leo:巴巴里狮,生活在北非,于1922年灭绝
P.l.melanochaita:开普狮或好望角狮,生活在南非开普省,于1865年灭绝
与其他猫科动物最不同的是,狮属群居性动物。一个狮群通常由4-12个有亲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以及1至6只雄狮组成。这几个雄狮往往也有亲属关系,例如兄弟。狮群的大小取决于栖息地状况和猎物的多少。东非的狮群往往比较大,因为那里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狮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员,但大部分狮群维持15个成员左右,小一些的狮群也很常见。一个狮群成员之间并不会时刻待在一起,不过它们共享领地,相处比较融洽。例如,母狮们会互相舔毛修饰,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当然还会共同狩猎。
狮群中的狩猎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员完成。它们不论白天黑夜都可能出击,不过夜间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风高的夜晚……风对狮捕食来说一般没多少影响,不过要是遇到大风天,它们可能就会占了便宜,因为风吹草动制造的噪音会掩盖住这些女性猎手靠近的声音。这些巾帼英雄们总是协同合作,尤其是猎物个头比较大的时候。这些女士们总是从四周悄然包围猎物,并逐步缩小包围圈,其中有些负责驱赶猎物,其他则等着伏击。尽管这招看着厉害,但实际上它们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如果狩猎地比较容易藏身,它们才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饱了,它们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狮群中男士很少参与捕猎,当然,基本只负责“吃”。这也不能怪它们的大男子主义和懒惰。要想在开阔的草原上把夸张的鬃毛和硕大的头颅隐藏起来,还真是不容易,与其让它们在外面四处惊吓猎物,还不如回家闲待着呢。
不过尽管不事生产,雄狮仍然受到母狮的尊重,于是捕猎回来的战利品通常先由雄狮享用,等它们用膳完毕才是地位最高的母狮,最后才是孩子们。
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
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
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
母狮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个宝宝(通常是2-4个)。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身上带有赭石色的斑点,特别是腹部和腿上。宝宝们在四周大的时候开始尝试吃肉,通常是妈妈回吐给它们,半消化的肉食。长到6、7个月的时候,它们就基本断奶了,这时候身上的斑点也慢慢消失。不过有个别家伙直到成年都一直带有这种斑点,虽然很不清晰。孩子们一般会随着妈妈长到2岁左右,这时候男孩们就面临严酷的独立问题了。而要到性成熟,女孩们得长到2-3岁,男孩子们则要5-6岁,那时候青年独立团也在外混了好几年,已经强壮到能和其他狮群的男性打架了~~ 不过70%-80%的孩子都活不过两岁。这取决于食物情况,当然,还有雄狮杀手。如果挑战成功的雄狮要杀死的幼子超过6个月大,这时它们的妈妈会尽力带着它们逃离狮群。圈养下的狮寿命超过30年。
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
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
狮的起源及亚种分化
目前已知最早的狮类祖先的化石在非洲东部的 Olduvai 峡谷中北发现,是在距今大约1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种类似Panthera gombaszoegensis 的食肉动物,它的骨骼结构兼有现今狮子和虎的共同特征,被称为原始狮(Panthera leo fossilis)。到了距今50万年前,这些原始狮开始从东非草原向四处扩散,由于对不同环境的很好适应,其中一些成员开始“走出非洲”并独立演化。
进入亚洲东北部的成员演化成了杨氏虎(Panthera youngi),那是一类略小于洞狮及美洲拟狮的猫科食肉动物。译名中虽然有“虎”字,但杨氏虎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藉着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
进入欧洲的原始狮(Panthera leo fossilis)适应了山地和寒冷的气候,进化成洞狮(Panthera leo spelaea),一些学者推断美洲拟狮(Panthera leo atrox)可能就是洞狮中的某些成员通过亚洲北部的白令大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单独演化而成。同样,留在非洲的原始狮通过相应演化(也出现过一些已绝灭的特化分支),进化出现代非洲狮和亚洲狮(它们是非洲狮在距今更近的时候再次进入亚洲而成)
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Panthera leo spelaea) 的足迹遍布欧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不过很明显,它们不太适应密集的森林或较深的雪原。洞狮化石在欧洲最西分布达英伦三岛,最东到西伯利亚的 Alazeya 河流域,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马、骆驼、猛犸幼崽和各类野牛,也许就是追踪这些猎物,它们中的一支通过了冰河时期的白令大陆桥,进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广阔的环境迫使它们演化出长长的四肢,以利更快的奔驰,美洲拟狮出现了。
当时北美草原的环境及食物状况可能大大优于欧亚大陆,美洲拟狮的扩张显得非常迅速和顺利,它们从阿拉斯加向东进入育空地区,向南穿过威斯康星平原直达佛罗里达、墨西哥甚至是秘鲁南方的山地。与洞狮的习性一样,相当密集的森林使得它们始终没有进入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
进入育空的美洲拟狮们在狩猎中难免要与别的食肉猛兽发生冲突,诸如巨型短面熊和体形类熊的似剑虎(Homotherium),成群恐狼的骚扰也不可不防。不过,凭着强大的力量和速度,美洲拟狮往往占得上风。不少学者推测,与现代非洲狮一样,美洲拟狮也是营群居生活、群居狩猎的社会化动物。然而, 也有学者宁愿相信它们是单独或成对狩猎。他们的依据恰恰来自La Brea 沥青坑,那里发现的美洲拟狮的个体中,雌雄的数量相当,这一点与现代非洲狮(Panthera leo leo)大不相同。
也许与洞狮和现代东北虎一样,美洲拟狮较好地适应了育空地区寒冷的气候,它们住在洞穴或峡谷中,并以干燥的草来铺垫它们的窝。依照美洲拟狮的解剖构造,至少能像非洲狮一样,在追击猎物时能达到每小时 48 km 的速度。与美洲剑齿虎一样,它们最主要的猎物仍是野牛,1979年,在阿拉斯加Fairbanks发现的冰冻的野牛尸体,据专家考证,该野牛就是于36000年前被美洲拟狮所捕杀。马类、叉角羚甚至较小的猛犸也在它们的食谱上,远古人类呢?(不过,在美国爱达荷州一处古印地安遗迹中发现,在距今10,300年前,古印地安人曾捕猎并杀死过美洲拟狮)。
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
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完全显示了人类类似‘穷鬼乍富'后的猥琐!),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狮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在这里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生活,并在肯尼亚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发现。
狮的亚种较多,人类学界也对狮的亚种做出了不同分类,目前已有两个亚种被人类灭绝:
P.l.leo:巴巴里狮,生活在北非,于1922年灭绝
P.l.melanochaita:开普狮或好望角狮,生活在南非开普省,于1865年灭绝
与其他猫科动物最不同的是,狮属群居性动物。一个狮群通常由4-12个有亲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以及1至6只雄狮组成。这几个雄狮往往也有亲属关系,例如兄弟。狮群的大小取决于栖息地状况和猎物的多少。东非的狮群往往比较大,因为那里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狮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员,但大部分狮群维持15个成员左右,小一些的狮群也很常见。一个狮群成员之间并不会时刻待在一起,不过它们共享领地,相处比较融洽。例如,母狮们会互相舔毛修饰,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当然还会共同狩猎。
狮群中的狩猎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员完成。它们不论白天黑夜都可能出击,不过夜间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风高的夜晚……风对狮捕食来说一般没多少影响,不过要是遇到大风天,它们可能就会占了便宜,因为风吹草动制造的噪音会掩盖住这些女性猎手靠近的声音。这些巾帼英雄们总是协同合作,尤其是猎物个头比较大的时候。这些女士们总是从四周悄然包围猎物,并逐步缩小包围圈,其中有些负责驱赶猎物,其他则等着伏击。尽管这招看着厉害,但实际上它们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如果狩猎地比较容易藏身,它们才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饱了,它们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狮群中男士很少参与捕猎,当然,基本只负责“吃”。这也不能怪它们的大男子主义和懒惰。要想在开阔的草原上把夸张的鬃毛和硕大的头颅隐藏起来,还真是不容易,与其让它们在外面四处惊吓猎物,还不如回家闲待着呢。
不过尽管不事生产,雄狮仍然受到母狮的尊重,于是捕猎回来的战利品通常先由雄狮享用,等它们用膳完毕才是地位最高的母狮,最后才是孩子们。
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
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
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
母狮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个宝宝(通常是2-4个)。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身上带有赭石色的斑点,特别是腹部和腿上。宝宝们在四周大的时候开始尝试吃肉,通常是妈妈回吐给它们,半消化的肉食。长到6、7个月的时候,它们就基本断奶了,这时候身上的斑点也慢慢消失。不过有个别家伙直到成年都一直带有这种斑点,虽然很不清晰。孩子们一般会随着妈妈长到2岁左右,这时候男孩们就面临严酷的独立问题了。而要到性成熟,女孩们得长到2-3岁,男孩子们则要5-6岁,那时候青年独立团也在外混了好几年,已经强壮到能和其他狮群的男性打架了~~ 不过70%-80%的孩子都活不过两岁。这取决于食物情况,当然,还有雄狮杀手。如果挑战成功的雄狮要杀死的幼子超过6个月大,这时它们的妈妈会尽力带着它们逃离狮群。圈养下的狮寿命超过30年。
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
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
狮的起源及亚种分化
目前已知最早的狮类祖先的化石在非洲东部的 Olduvai 峡谷中北发现,是在距今大约1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种类似Panthera gombaszoegensis 的食肉动物,它的骨骼结构兼有现今狮子和虎的共同特征,被称为原始狮(Panthera leo fossilis)。到了距今50万年前,这些原始狮开始从东非草原向四处扩散,由于对不同环境的很好适应,其中一些成员开始“走出非洲”并独立演化。
进入亚洲东北部的成员演化成了杨氏虎(Panthera youngi),那是一类略小于洞狮及美洲拟狮的猫科食肉动物。译名中虽然有“虎”字,但杨氏虎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藉着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
进入欧洲的原始狮(Panthera leo fossilis)适应了山地和寒冷的气候,进化成洞狮(Panthera leo spelaea),一些学者推断美洲拟狮(Panthera leo atrox)可能就是洞狮中的某些成员通过亚洲北部的白令大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单独演化而成。同样,留在非洲的原始狮通过相应演化(也出现过一些已绝灭的特化分支),进化出现代非洲狮和亚洲狮(它们是非洲狮在距今更近的时候再次进入亚洲而成)
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Panthera leo spelaea) 的足迹遍布欧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不过很明显,它们不太适应密集的森林或较深的雪原。洞狮化石在欧洲最西分布达英伦三岛,最东到西伯利亚的 Alazeya 河流域,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马、骆驼、猛犸幼崽和各类野牛,也许就是追踪这些猎物,它们中的一支通过了冰河时期的白令大陆桥,进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广阔的环境迫使它们演化出长长的四肢,以利更快的奔驰,美洲拟狮出现了。
当时北美草原的环境及食物状况可能大大优于欧亚大陆,美洲拟狮的扩张显得非常迅速和顺利,它们从阿拉斯加向东进入育空地区,向南穿过威斯康星平原直达佛罗里达、墨西哥甚至是秘鲁南方的山地。与洞狮的习性一样,相当密集的森林使得它们始终没有进入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
进入育空的美洲拟狮们在狩猎中难免要与别的食肉猛兽发生冲突,诸如巨型短面熊和体形类熊的似剑虎(Homotherium),成群恐狼的骚扰也不可不防。不过,凭着强大的力量和速度,美洲拟狮往往占得上风。不少学者推测,与现代非洲狮一样,美洲拟狮也是营群居生活、群居狩猎的社会化动物。然而, 也有学者宁愿相信它们是单独或成对狩猎。他们的依据恰恰来自La Brea 沥青坑,那里发现的美洲拟狮的个体中,雌雄的数量相当,这一点与现代非洲狮(Panthera leo leo)大不相同。
也许与洞狮和现代东北虎一样,美洲拟狮较好地适应了育空地区寒冷的气候,它们住在洞穴或峡谷中,并以干燥的草来铺垫它们的窝。依照美洲拟狮的解剖构造,至少能像非洲狮一样,在追击猎物时能达到每小时 48 km 的速度。与美洲剑齿虎一样,它们最主要的猎物仍是野牛,1979年,在阿拉斯加Fairbanks发现的冰冻的野牛尸体,据专家考证,该野牛就是于36000年前被美洲拟狮所捕杀。马类、叉角羚甚至较小的猛犸也在它们的食谱上,远古人类呢?(不过,在美国爱达荷州一处古印地安遗迹中发现,在距今10,300年前,古印地安人曾捕猎并杀死过美洲拟狮)。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80583.html?si=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