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 夏目漱石
以前看书,大概就是买了一本书, 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 ,这样就算看完了。至于写了哪些内容,记忆看的时候,勉强记得特点明显的部分。至于看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也没深入思考过。反正我是看过这书了的。
现在习惯从信息论(测绘转地理信息GIS)的角度看一本书。一般都是基于自己感兴趣的特征作为维度出发。
就拿夏目簌石的《我是猫》为例子来细说 兴趣特征维度 在说什么:
1. 译者维度 :《我是猫》原文是用日文写的,将日本翻译成为中文,不同的译者有自己的 理解 和 观点 。看国外的译文书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模型为: 原文作者 —— 译者 —— 阅读者 。信息从信息源A传播到接收终端C,其实是有中间媒介B的误差的,当然这个信息误差不会很大,但这 信息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
2. 出版社维度 :出版社这个维度曾经是被忽略掉的。在阅读某个出版社的书籍时,偶尔也想知道它还曾经推出过哪些有意思的书籍。从这种想法出发,于是可以 横向地认识到一些自己的盲区。
3. 出版时间 :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和渡边第一次认识宣称 “对死后不知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
当然,上述对 时间维度 的说明只是总体的方向。往细地说有“ 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认知 ”;“ 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点上的认知 ”等。
一般来说时间分为三段 过去、现在、未来 。
过去 :对现在的影响;对未来的改变;
现在 :现在的状态;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
未来 :好(坏)的未来?;未来的趋势。
4.读者维度others :这本书籍还有哪些群体会阅读?其他人还有阅读的书籍是什么?你和他们之间关于这本书籍能够交流什么话题?你和他们之间关于非此书籍又能交流什么话题?
5.自己的维度 :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本书题材的相关内容,自己又能够写到什么样的水平?对通一个事物的表述和描写,你和作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猫公由吃糖引出的公平哲学。
讲话的时候,远离宠物。鬼知道它在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