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大辽第一女强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去年曾经有一部名为《燕云台》的电视剧上映,该剧讲述的是大辽承天太后萧燕燕的传奇一生。
虽然看似一部大女主电视剧,但剧中的萧燕燕却总透着一股傻白甜的气息。
其实这个萧燕燕不是别人,正是民间传说中害死众多杨家将的魔头萧太后。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萧太后杀伐专断,冷酷凶残,是一个十足的恶女。甚至还有传说她是佘太君流落辽国的女儿,杨大郎的双胞胎妹妹。
那么历史上的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杨家真的有血缘关系吗?
从史料中来看,萧太后与杨家并不存在关系。
小说中的杨大郎并不存在,令公杨业的长子便是杨延昭。而且宋代史料中没有关于杨业妻子的记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一些关于佘氏的记录,可信度存疑。此外史籍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萧太后异常身世的记载。根据记载,杨延昭出生于公元958年,而萧太后生于公元953年。
萧太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是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三女儿,母亲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史书中关于萧燕燕早年的事迹记述不多,只是说她很聪慧。有一次她的父亲让她们姐妹三人收拾家务,三人中只有萧燕燕做得干净整洁,她因此得到父亲的赞赏。
辽穆宗在政变中被杀死后,萧思温等人拥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景宗即位后,便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同时纳了他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后来又封为皇后。
入宫那年,萧燕燕只有十六岁。
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萧燕燕很早就对政治有所心得。入宫后,因为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需要身为皇后的萧燕燕帮助其处理朝政,后期景宗甚至干脆下诏允许皇后自称“朕”,并将政务交由她处理,只告知他结果即可。
萧燕燕因此处理了多年朝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常年饱受病痛折磨,使得辽景宗三十五岁便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立了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为帝,是为辽圣宗。
从此,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萧太后。
当上太后这年,他的儿子只有十二岁,她自己也刚刚三十岁。
骤然离世的老皇帝,年轻的太后和年幼的小皇帝,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桥兵变前的后周。当年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在几天之内突然患病去世,即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年仅八岁,母亲符太后只有二十多岁。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借口外敌入侵发动兵变,成功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柴氏江山,建立了大宋。
面临如此相似的条件,难保不会有人打同样的主意。
事实上就连远在南方的宋太宗赵光义都有些动心,就更不要提朝中的那些王公贵族了。
辽国的朝廷要比中原王朝更加危险。从西汉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诸侯王的危险,因此也逐步对他们进行削权和打压。但北方草原民族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的宗亲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兵马。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辽朝内部就叛乱不断,辽太宗和辽穆宗皆因叛乱而死,辽景宗在位期间也曾多次镇压叛乱。
此时父亲萧思温早已去世,萧燕燕可以说无亲可依,孤立无援。这个时候,那些不安分的王公贵族们极有可能采取行动,抢夺那垂涎已久的最高权力。
萧燕燕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远比符太后要凶险。
但萧燕燕并不是符太后。
这些年的朝政几乎都是由她主持,她对这个朝堂可以说了如指掌。虽然只有三十岁,但她性格机敏,果断,沉稳,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很快,她就想出了应对之策。
她先是找来了可靠的重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向她们哭诉自己的境遇,二人当即表达了对皇帝和太后的支持。由于景宗崩逝于京城之外,韩德让马上派侍卫亲军前来护驾,保证了她们的人身安全。
接着她先是以皇帝的口吻传旨让京城的诸侯王在家中待命不得随意走动,接着设法夺去他们的兵权,并以陪伴皇后的名义召所有诸侯王的妻子进宫。待一切准备停当后,这才宣布了皇帝去世,新皇即位的消息。
太后的手段让这些王公贵族猝不及防。在手中无兵马,家人被控制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拥护新君以外别无选择。
消除内部威胁后,她又将与大宋接壤的南部军务交由名将耶律休哥负责,以保证边境安全。
一场重大危机就这样被迅速消弭。
但南方的大宋毫不知情,赵光义还认为辽国正处在母寡子弱的危局之中,着手准备北伐。而他们北伐的动机,除了欺负孤儿寡母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
耶律隆绪登基后,赵光义接连接到报告,称辽国国主年幼,太后控制朝堂,任用宠臣韩德让,导致辽国上下民怨沸腾。
希望洗刷高梁河兵败之耻的赵光义当时就准备筹划北伐,被一位大臣劝阻后作罢。但不久,那名劝谏的大臣就被降了职。
看得出来,太宗皇帝是铁了心打算伐辽了。
赵光义之所以觉得有机可乘,除了母寡子弱外,还有传说中太后的婚外情。
这也正是《燕云台》中的萧燕燕的感情线,即她与韩德让之间的感情。
不止是《燕云台》,早年辽宁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同样以萧燕燕为主角的电影《大辽太后》,制作精良,服化道对历史的还原度非常之高。而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叙述了萧燕燕与韩德让之间的爱情。
其实这些剧情并非空穴来风,宋代有大量资料记述此事。
根据这些史书和笔记的描述,萧燕燕曾与韩德让订下终身,但因其被选入宫中而未能如愿。辽景宗去世后,萧燕燕孤立无援,而韩德让手握重兵,为了换取支持,萧燕燕便与韩私通——或者说“公通”,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帐,萧燕燕还让辽圣宗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她的这位旧情人。
更加离谱的是一些资料中说萧太后用毒杀或缢杀的方式谋害了韩德让的妻子,后来还和他生下一个儿子。
即便否定杀妻生子,二人私通这件事也是史书中普遍记录下来的史实。
但无论《续资治通鉴长编》或《契丹国志》,还是其他的一些笔记,都是出自宋人之手。这剧情,像极了武则天与李君羡,大玉儿与多尔衮。而太后私通重臣,吕后与审食其也直呼内行。
而《辽史》中,则根本没有此类记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会记录。但这是以当时中原人的标准来看,对草原民族来说未必如此。
契丹族和其他草原民族一样,实行收继婚制,父亲亡故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与嫂子结婚。一些契丹人甚至将这种事情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见他们非但不以这种事情为耻,反倒觉得十分正常。
因此即便太后真的与韩德让结为夫妻,在契丹人眼中这也未必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是辽圣宗对韩德让的态度。即便在太后去世之后,圣宗都对韩德让十分恭敬。虽然“父事之”这句话也是来自于宋人的记述,但从他重病在床时圣宗和皇后亲自到床前来照料的表现来看,这句话所言非虚。
如果辽圣宗觉得韩德让与自己的母亲之间有所暧昧是件耻辱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对待韩德让。既然对他如此恭敬,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人之间并无私情,另一种是这种私情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
如果无所谓的话,何必在记录上抹去呢?
而且从两人的年龄上来看,这件事也不大可能。
前文说过萧燕燕生于公元953年,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比她大了十二岁。萧燕燕出嫁那年十六岁,此时的韩德让已经二十八岁,按古人的年龄,年近三十的人应该早已完婚,即便韩德让没有结婚,两人定下婚约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不管我们信不信,赵光义对此事深信不疑。他倒不是像狗仔队一样对皇室绯闻有兴趣,而是深信身为太后做出如此有违伦理的事情,那是一定会招致全国人民反对的。
这也就成为了他北伐辽国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往往是要吃亏的。
在亲征遭劝阻作罢后几年,赵光义任命曹彬、田重进与潘美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军队兵分三路向北进发,辽国守军连战连败,多地被攻陷,幽州城面临威胁。
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萧燕燕冷静应对。她先是遣使命令驻守幽州的耶律休哥坚守城池,同时迅速调集兵力支援幽州,接着派遣耶律斜轸前往西路阻击潘美,自己则带着儿子亲往前线督战。
耶律休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方面在城中坚守,另一方面派出部队不断骚扰宋军,甚至断其粮道,让宋军狼狈不堪。由于萧燕燕调遣及时,援军迅速抵达幽州,此时耶律休哥果断出击与援军汇合,在拒马河一战击溃大宋东路军主力。
东路的战败标志着北伐的破产,大宋的其余两路军队只得撤退,而耶律斜轸在宋军西路军撤退之时与之交战,俘获了名将杨业,后者不屈而死。这也使萧燕燕成为了日后杨家将小说中的一代女魔头。
此后十几年,萧燕燕将主要精力放到处理国内问题上,一方面赏罚分明,一方面也注意笼络群臣,取得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鼓励为冤假错案平反,曾经多次主持冤案的重审工作。同时她也关注汉族群体的权益,重用汉臣,提高汉族人的待遇,缓和了辽朝的民族矛盾。
待到国内稳定,军事实力增强后,这次便换成她兴兵南征了。
宋太宗去世七年后,萧燕燕带领儿子发兵南下,意图收回当年被后周攻占的关南之地。
虽然辽朝几次粉碎了宋朝的北伐,但攻城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辽兵在大宋境内纵横驰骋,但在交战中败多胜少,收获甚微。
见北宋城池坚固,宋军又大多坚守不出,萧燕燕便放弃了逐步攻城的计划,命令部队越过这些城池直接南下,直逼黄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辽军就可以越过黄河直抵大宋都城开封。
连北部的城池都难以攻下,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难上加难。但萧燕燕也并不想这样做,她所想的,是将大宋逼到谈判桌上来。
当初大宋北伐目的并非灭亡辽国,只是想收复汉唐故土燕云之地;而此次辽方兴兵南犯,为的也是想收复当初丢失的关南领土。
早在南下之初,萧燕燕便对俘虏的宋臣王继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为桥梁与宋方进行对话。虽然大宋对和谈请求也积极响应,但对于索要关南之地的要求却断然予以拒绝。
因此辽军目前的军事行动,都是为谈判增加筹码。
但这次进攻非但没有增加到筹码,反倒让萧燕燕降低了要求。
首都受到威胁,当时在位的宋真宗赵恒但在宰相寇准的鼓励下,率兵亲征来到澶州。澶州守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不仅击溃了来到城下挑战的辽兵,还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这让本厌倦的萧燕燕更加无心恋战,于是在谈判中达成合议,不再索要关南领土,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万岁币为条件停止了战争。
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停战了一百余年。
与宋朝停战后五年,萧燕燕为儿子举行了柴册礼,辽圣宗开始亲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宫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长期摄政并没有给她带来恶名和儿子的怨恨,在她死后,辽圣宗为缅怀母亲修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位于今天辽宁省锦州市的奉国寺。
这座寺庙经历了金灭辽,元灭金的惨烈战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来,辽沈战役中一枚炮弹击穿大雄宝殿,竟落在释迦牟尼佛手中没有爆炸。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少数契丹族留下的遗迹之一。
虽然看似一部大女主电视剧,但剧中的萧燕燕却总透着一股傻白甜的气息。
其实这个萧燕燕不是别人,正是民间传说中害死众多杨家将的魔头萧太后。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萧太后杀伐专断,冷酷凶残,是一个十足的恶女。甚至还有传说她是佘太君流落辽国的女儿,杨大郎的双胞胎妹妹。
那么历史上的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杨家真的有血缘关系吗?
从史料中来看,萧太后与杨家并不存在关系。
小说中的杨大郎并不存在,令公杨业的长子便是杨延昭。而且宋代史料中没有关于杨业妻子的记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一些关于佘氏的记录,可信度存疑。此外史籍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萧太后异常身世的记载。根据记载,杨延昭出生于公元958年,而萧太后生于公元953年。
萧太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是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三女儿,母亲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史书中关于萧燕燕早年的事迹记述不多,只是说她很聪慧。有一次她的父亲让她们姐妹三人收拾家务,三人中只有萧燕燕做得干净整洁,她因此得到父亲的赞赏。
辽穆宗在政变中被杀死后,萧思温等人拥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景宗即位后,便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同时纳了他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后来又封为皇后。
入宫那年,萧燕燕只有十六岁。
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萧燕燕很早就对政治有所心得。入宫后,因为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需要身为皇后的萧燕燕帮助其处理朝政,后期景宗甚至干脆下诏允许皇后自称“朕”,并将政务交由她处理,只告知他结果即可。
萧燕燕因此处理了多年朝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常年饱受病痛折磨,使得辽景宗三十五岁便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立了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为帝,是为辽圣宗。
从此,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萧太后。
当上太后这年,他的儿子只有十二岁,她自己也刚刚三十岁。
骤然离世的老皇帝,年轻的太后和年幼的小皇帝,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桥兵变前的后周。当年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在几天之内突然患病去世,即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年仅八岁,母亲符太后只有二十多岁。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借口外敌入侵发动兵变,成功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柴氏江山,建立了大宋。
面临如此相似的条件,难保不会有人打同样的主意。
事实上就连远在南方的宋太宗赵光义都有些动心,就更不要提朝中的那些王公贵族了。
辽国的朝廷要比中原王朝更加危险。从西汉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诸侯王的危险,因此也逐步对他们进行削权和打压。但北方草原民族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的宗亲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兵马。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辽朝内部就叛乱不断,辽太宗和辽穆宗皆因叛乱而死,辽景宗在位期间也曾多次镇压叛乱。
此时父亲萧思温早已去世,萧燕燕可以说无亲可依,孤立无援。这个时候,那些不安分的王公贵族们极有可能采取行动,抢夺那垂涎已久的最高权力。
萧燕燕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远比符太后要凶险。
但萧燕燕并不是符太后。
这些年的朝政几乎都是由她主持,她对这个朝堂可以说了如指掌。虽然只有三十岁,但她性格机敏,果断,沉稳,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很快,她就想出了应对之策。
她先是找来了可靠的重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向她们哭诉自己的境遇,二人当即表达了对皇帝和太后的支持。由于景宗崩逝于京城之外,韩德让马上派侍卫亲军前来护驾,保证了她们的人身安全。
接着她先是以皇帝的口吻传旨让京城的诸侯王在家中待命不得随意走动,接着设法夺去他们的兵权,并以陪伴皇后的名义召所有诸侯王的妻子进宫。待一切准备停当后,这才宣布了皇帝去世,新皇即位的消息。
太后的手段让这些王公贵族猝不及防。在手中无兵马,家人被控制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拥护新君以外别无选择。
消除内部威胁后,她又将与大宋接壤的南部军务交由名将耶律休哥负责,以保证边境安全。
一场重大危机就这样被迅速消弭。
但南方的大宋毫不知情,赵光义还认为辽国正处在母寡子弱的危局之中,着手准备北伐。而他们北伐的动机,除了欺负孤儿寡母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
耶律隆绪登基后,赵光义接连接到报告,称辽国国主年幼,太后控制朝堂,任用宠臣韩德让,导致辽国上下民怨沸腾。
希望洗刷高梁河兵败之耻的赵光义当时就准备筹划北伐,被一位大臣劝阻后作罢。但不久,那名劝谏的大臣就被降了职。
看得出来,太宗皇帝是铁了心打算伐辽了。
赵光义之所以觉得有机可乘,除了母寡子弱外,还有传说中太后的婚外情。
这也正是《燕云台》中的萧燕燕的感情线,即她与韩德让之间的感情。
不止是《燕云台》,早年辽宁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同样以萧燕燕为主角的电影《大辽太后》,制作精良,服化道对历史的还原度非常之高。而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叙述了萧燕燕与韩德让之间的爱情。
其实这些剧情并非空穴来风,宋代有大量资料记述此事。
根据这些史书和笔记的描述,萧燕燕曾与韩德让订下终身,但因其被选入宫中而未能如愿。辽景宗去世后,萧燕燕孤立无援,而韩德让手握重兵,为了换取支持,萧燕燕便与韩私通——或者说“公通”,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帐,萧燕燕还让辽圣宗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她的这位旧情人。
更加离谱的是一些资料中说萧太后用毒杀或缢杀的方式谋害了韩德让的妻子,后来还和他生下一个儿子。
即便否定杀妻生子,二人私通这件事也是史书中普遍记录下来的史实。
但无论《续资治通鉴长编》或《契丹国志》,还是其他的一些笔记,都是出自宋人之手。这剧情,像极了武则天与李君羡,大玉儿与多尔衮。而太后私通重臣,吕后与审食其也直呼内行。
而《辽史》中,则根本没有此类记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会记录。但这是以当时中原人的标准来看,对草原民族来说未必如此。
契丹族和其他草原民族一样,实行收继婚制,父亲亡故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与嫂子结婚。一些契丹人甚至将这种事情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见他们非但不以这种事情为耻,反倒觉得十分正常。
因此即便太后真的与韩德让结为夫妻,在契丹人眼中这也未必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是辽圣宗对韩德让的态度。即便在太后去世之后,圣宗都对韩德让十分恭敬。虽然“父事之”这句话也是来自于宋人的记述,但从他重病在床时圣宗和皇后亲自到床前来照料的表现来看,这句话所言非虚。
如果辽圣宗觉得韩德让与自己的母亲之间有所暧昧是件耻辱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对待韩德让。既然对他如此恭敬,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人之间并无私情,另一种是这种私情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
如果无所谓的话,何必在记录上抹去呢?
而且从两人的年龄上来看,这件事也不大可能。
前文说过萧燕燕生于公元953年,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比她大了十二岁。萧燕燕出嫁那年十六岁,此时的韩德让已经二十八岁,按古人的年龄,年近三十的人应该早已完婚,即便韩德让没有结婚,两人定下婚约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不管我们信不信,赵光义对此事深信不疑。他倒不是像狗仔队一样对皇室绯闻有兴趣,而是深信身为太后做出如此有违伦理的事情,那是一定会招致全国人民反对的。
这也就成为了他北伐辽国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往往是要吃亏的。
在亲征遭劝阻作罢后几年,赵光义任命曹彬、田重进与潘美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军队兵分三路向北进发,辽国守军连战连败,多地被攻陷,幽州城面临威胁。
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萧燕燕冷静应对。她先是遣使命令驻守幽州的耶律休哥坚守城池,同时迅速调集兵力支援幽州,接着派遣耶律斜轸前往西路阻击潘美,自己则带着儿子亲往前线督战。
耶律休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方面在城中坚守,另一方面派出部队不断骚扰宋军,甚至断其粮道,让宋军狼狈不堪。由于萧燕燕调遣及时,援军迅速抵达幽州,此时耶律休哥果断出击与援军汇合,在拒马河一战击溃大宋东路军主力。
东路的战败标志着北伐的破产,大宋的其余两路军队只得撤退,而耶律斜轸在宋军西路军撤退之时与之交战,俘获了名将杨业,后者不屈而死。这也使萧燕燕成为了日后杨家将小说中的一代女魔头。
此后十几年,萧燕燕将主要精力放到处理国内问题上,一方面赏罚分明,一方面也注意笼络群臣,取得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鼓励为冤假错案平反,曾经多次主持冤案的重审工作。同时她也关注汉族群体的权益,重用汉臣,提高汉族人的待遇,缓和了辽朝的民族矛盾。
待到国内稳定,军事实力增强后,这次便换成她兴兵南征了。
宋太宗去世七年后,萧燕燕带领儿子发兵南下,意图收回当年被后周攻占的关南之地。
虽然辽朝几次粉碎了宋朝的北伐,但攻城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辽兵在大宋境内纵横驰骋,但在交战中败多胜少,收获甚微。
见北宋城池坚固,宋军又大多坚守不出,萧燕燕便放弃了逐步攻城的计划,命令部队越过这些城池直接南下,直逼黄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辽军就可以越过黄河直抵大宋都城开封。
连北部的城池都难以攻下,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难上加难。但萧燕燕也并不想这样做,她所想的,是将大宋逼到谈判桌上来。
当初大宋北伐目的并非灭亡辽国,只是想收复汉唐故土燕云之地;而此次辽方兴兵南犯,为的也是想收复当初丢失的关南领土。
早在南下之初,萧燕燕便对俘虏的宋臣王继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为桥梁与宋方进行对话。虽然大宋对和谈请求也积极响应,但对于索要关南之地的要求却断然予以拒绝。
因此辽军目前的军事行动,都是为谈判增加筹码。
但这次进攻非但没有增加到筹码,反倒让萧燕燕降低了要求。
首都受到威胁,当时在位的宋真宗赵恒但在宰相寇准的鼓励下,率兵亲征来到澶州。澶州守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不仅击溃了来到城下挑战的辽兵,还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这让本厌倦的萧燕燕更加无心恋战,于是在谈判中达成合议,不再索要关南领土,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万岁币为条件停止了战争。
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停战了一百余年。
与宋朝停战后五年,萧燕燕为儿子举行了柴册礼,辽圣宗开始亲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宫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长期摄政并没有给她带来恶名和儿子的怨恨,在她死后,辽圣宗为缅怀母亲修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位于今天辽宁省锦州市的奉国寺。
这座寺庙经历了金灭辽,元灭金的惨烈战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来,辽沈战役中一枚炮弹击穿大雄宝殿,竟落在释迦牟尼佛手中没有爆炸。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少数契丹族留下的遗迹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