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本书

 我来答
学海语言教育
2022-07-16 · TA获得超过558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8万
展开全部
                        教师是一本书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一)

      读书燃梦行动伊始我就再次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厚厚的一本书,记录了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读着一篇篇文字就像细品着一杯杯香茗,边品边听于老师娓娓道来。

         

        2012年初春,于永正老师带着团队来到位于丰产路经七路交叉口的女子高级中学讲课,我有幸组织我们学校的孩子来当于老师的学生,坐在台下亲眼目睹于老师的风采。于老师中等个子,瘦瘦的、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说话虽然声音不大,但字字珠玑,受益颇深。于老师始终面带微笑,他的课堂朴素、真实、很少用课件,工整的板书、流畅的简笔画、幽默的语言、善用启发鼓励性的语言、表情动作像孩子一样夸张、精妙绝伦的《苏三起解》和《霸王别姬》的唱腔片段,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课后,我把所有于老师出的书都买了下来,于老师给我签名时,趁机和于老师合影留念,咋暖还寒的春天,于老师虽已年过花甲,但是依然精神矍铄,穿的衣服一点也不臃肿,他面带微笑地给我签名,还诚挚地邀请我暑假时去他的团队看一看。

 

        读完《教海漫记》第一遍距今已有六七年了,虽然有一些内容会忘记,但是于老师主要的教育经典事例仍然记忆颇深。《教海漫记》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三十多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这本书共有四个篇章: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讲故事。许多真实生动的生活、教学实例,幽默自嘲的语言,都会让我看到一个对学生有爱、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大师风范,是一部“教育经典”。

        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甘愿清贫,爱当孩子王,和孩子们在一起,天天乐在其中,还美其名曰:“虽南面王也不易也”。

      厚厚的一本书,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个字——爱。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爱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于老师的爱是大爱,“大爱无痕”,他为学生掏钱买票、到学生家中深入了解学生、背学生走路、为学生擦鼻涕……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常常和儿童换位思考。“教学相长”,他和孩一起朗读课文、背书、练字、写作文、唱京戏……于老师“童心未泯”,在课堂上“装猫扮狗”,让孩子在乐中学。课下和孩子一起爬山、宿营、把自己分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爬高上低地打扫卫生、他以身为范捡起地上的纸片、课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他敏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对学生竖起大拇指,爱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孩子。“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巧给学生“起外号”,外号都是正向的、有激励性的;于老师懂得宽容,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很少对学生发脾气,他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他还特别偏爱“差生”,若干年后最记得老师的大都是“差生”。于老师认为,要“目中有人”。他说的人就是学生,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在于老师眼里,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爱“蹲下来看学生”,以生为友,从不说伤学生自尊的话。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传达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永不疲倦的追求是我最敬佩的。他爱读书,像一块儿干涸的海绵永无休止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他的办公室、书房、床头都成了“书山”。他的星期天和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图书馆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他爱思考,崇拜思考。他说自己是“思考型的读书者”,读书时总是“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爱听课,边听边思考,如果我讲该怎么讲?无论从哪个老师身上他都能学到什么、悟道什么。他是带着思考教书的。“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上完课了,思考成功和失误,以利再战。反思使失误也变成了财富。不但反思教育、教学,也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反思叫“读自己”,对自己读得很认真。一本本日记,是读自己的心得体会。跌倒了,一定回头看看自己是怎么跌倒的,以免再重蹈覆辙。他说:思考不分任何场合,不需要任何条件。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来思考,睡前、醒后、等车、坐车、散步,在书房里静静地坐着,都适合思考。这叫在“宁静中寻找智慧。”他说“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像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卢瑟福一样——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他爱写,从张敬斋老师夸他的文章“有老舍的风范”起就一直笔耕不辍,他什么都写,小说、诗歌、散文,但写的最多的是教学方面的体会。他认为,“写,更重要。文章是情的凝结,是思维的升华。写的本身是最深入、最全面、最周密的思考。”“写,是最能锻炼人的脑筋的。一个不动笔墨的人,就很难算得上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读写不断,思考就不断。”他爱学习,经常跟名师大家学习、探讨,让自己的写作、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于老师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说:不懂艺术的老师是不全面的老师,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他爱艺术,所以爱好非常广泛。除了爱读书、爱写、爱思考外,他还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他练字时,描红、仿影、临帖每一步都一丝不苟,于老师工整大气的板书是人尽皆知的。他对京剧颇有研究,谈到梅、程、尚、荀,如数家珍。他曾经和闵惠芬大师一起同台演出,一曲《苏三起解》,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眼神、动作、表情、唱腔都是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的风范。一出《霸王别姬》,“比女人还女人。”他说唱京戏让他受益匪浅,好多知识都是通过唱京戏得来的,而且教学中的表演也是有益于唱京戏。上《狐假虎威》时,他扮演老虎,瞪着眼睛、扯着嗓子喊“你敢吃我?”那栩栩如生的表演,既自然又生动。他爱画画,从齐白石的国画里悟出“大的框架要粗线勾勒,小的细节要细描细画。”上《燕子》公开课,粉笔动了几下,一只活泼可爱机灵的燕子便跃然于黑板上。讲《草》时几笔就勾出了草,他还让学生画风。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封面上写着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于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从“学”和“身”这两方面来写这本书。一方面不断地为自己的书上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如果说书的“装帧”是于老师的仪表、气质、精神状态,知识、能力乃至乐观的情绪,风趣的言谈、雷厉风行的作风是这本书的内容,那么“爱”则是这本书的“主题”。于老师是一泓清泉、一股春风、一盆炭火。他就是一本书,一本厚重的、意味隽永的、营养丰厚的教科书,很值得去读。这本书我不仅要好好读,还要经常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