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 苏轼生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山(今四川省县名)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苏轼的政治思想保守,宋哲宗朝,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自己要求离京外补,担 任过杭州、密州、湖州等处的地方官。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御史中丞相李定等人搜罗到苏轼外任以来的一些诗文,摘录了其中讽刺新政的句子,加以弹劾,苏轼被捕下狱,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府)。苏轼在狱中备受折磨,以为必死无疑。幸好神宗爱怜其才,又经亲故多方营救,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年底结案出狱,贬为黄州(令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掌管地方军事的助理官),《定风波.莫听穿林》、《念奴娇.大江东去》和《临江仙.夜饮东坡》等著名词篇就在黄州任上作的。 宋宗朝,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替皇帝卓拟诏令的官吏)。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谪惠州(令广东省惠阳悬),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徙荒远的琼州(今海南岛)。 宋宗死,征宗继位,苏轼遇大赦还朝,在归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市名)。諡文忠。 苏轼是一位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造诣都很高。他的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独具一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人物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的官场际遇,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只是其生活的一部份,从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勤政的表现,以及他始终热心于诗词文赋和书画的创作,他的思想是非常豁达开明的。 他一生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在诗文方面,不但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这一革新运动最高的成就者。苏轼的词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博采众家,一方面又标新立异,以自身独特的思想,将题材、风格、声律等各方面运用得出神入化,更有突破前人之风采。 苏轼是自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此,且看他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华,如何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作出重大的贡献。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1]」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1]」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编辑] 生平 [编辑] 家世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编辑] 仕途 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南宋时追諡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参考: zh. *** /w/index?title=%E8%98%87%E8%BB%BE&variant=zh-
苏轼 (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轼自小聪敏好学,二十一岁便考取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土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他的仕途就非常坎坷。曾因谢景温的诬陷,被贬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他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翌年被贬至黄州。但在他被贬黄州的这个时候,却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如〈承天寺夜游〉、〈东坡〉、〈惠崇春江晓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时真可说是他一生文学的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并多次遭贬谪,先后到过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等地任官职,最远更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宋徽宗年间,苏轼遇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諡文忠,终年六十六岁。 苏轼学问渊博,在仕途上虽不得志,但在文学上却有极大成就,无论诗词、散文、书法、缯画、无一不精,尤以词方面成绩最为突出、苏轼的词题材广泛,无论是写景、叙事、咏怀、说理等都意境清新、豪迈奔放,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词风。苏轼的古文亦写得很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著作很多,现存的有诗文集《东坡全集》及词集《东坡乐府》等。
参考: .geocities/pcli/verse/ShuShi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1]」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1]」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编辑] 生平 [编辑] 家世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编辑] 仕途 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南宋时追諡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参考: zh. *** /w/index?title=%E8%98%87%E8%BB%BE&variant=zh-
苏轼 (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轼自小聪敏好学,二十一岁便考取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土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他的仕途就非常坎坷。曾因谢景温的诬陷,被贬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他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翌年被贬至黄州。但在他被贬黄州的这个时候,却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如〈承天寺夜游〉、〈东坡〉、〈惠崇春江晓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时真可说是他一生文学的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并多次遭贬谪,先后到过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等地任官职,最远更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宋徽宗年间,苏轼遇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諡文忠,终年六十六岁。 苏轼学问渊博,在仕途上虽不得志,但在文学上却有极大成就,无论诗词、散文、书法、缯画、无一不精,尤以词方面成绩最为突出、苏轼的词题材广泛,无论是写景、叙事、咏怀、说理等都意境清新、豪迈奔放,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词风。苏轼的古文亦写得很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著作很多,现存的有诗文集《东坡全集》及词集《东坡乐府》等。
参考: .geocities/pcli/verse/ShuShi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