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然观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10-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17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9.1万
展开全部

什么是自然观

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
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
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
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
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
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
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
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
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
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
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
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
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
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
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
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
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络、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
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
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
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络,从各个不同的角
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
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观就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一般包括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科学描述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基本上自然界都是随机,既有确定方向而不可准确预测的混沌活动。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过,过去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精神的产物。宗教家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产物。
参考资料: 生命真相 刘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

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和自然发展的联络

自然观的定义: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自然观有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哲学解和历史解三层含义。
自然观的历史形态:(1)朴素自然观;(2)信仰自然观;(3)机械自然观;(4)科学自然观。
(1)作为客观实在的自然是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在运动中体现出自然界的有序结构与普遍联络,勾画了一幅整体网状的自然图景。
(2)作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是劳动物件化的产物,凭借人类劳动及其扬弃,自然界成了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相统一的实体,从而肯定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的价值、地位和目的。
(3)作为动态历史中的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是人类从主体需要和劳动实践出发,不断认识和干预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类科学地认识、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主观辩证法同在自然生成过程的历史长河中内含着的客观辩证法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演化过程:
根据目前已确认的科学事实和公认的科学假说,可以对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做出一些描述:宇宙增大和大量最基础的基本粒子的产生,标志著宇宙的形成。地球由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分化而产生,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圈和水圈的出现,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生命起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小分子;(2)从有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的诞生。
原始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完成了由非细胞向细胞的过渡。原始细胞发展成为原核细胞,再发展到真核细胞。在真核细胞产生后,生物界分化成两大支,出现了植物和动物。动物沿着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的方向进化,由爬行类发展为鸟类和哺乳类。哺乳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猿类,最后从猿类演变出具有意识和思维活动能力的人类。

什么是自然观什么历史观?

分两部分理解咯,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个是自然观\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自然观又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自然观\历史观在哲学中的意思,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就是上面两个概念结合.赞同0| 评论

什么是辩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馆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什么是系统自然观?

基本内涵: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以至整个自然界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著;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线性的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认为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

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回圈;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什么是人工自然观?

大自然创造了人以后,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不断地创造大自然。在人创造活动的作用下,一部分天然自然就逐步转化为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虽然为猿进化为人创造了条件,但它并非是为了人而演化的,它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不会因人的诞生而改变。天然自然对人类有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也有不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并不能提供满足人类更多特殊发展需要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因此,人类既要依赖天然自然,又要设法超越天然自然,进而开始了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于是,在天然自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是两类不同的自然界。同天然自然相比,人工自然具有如下特点:
1.人工自然只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自然发展。无论天然自然演进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自发转化为人工自然。
2.天然自然实现的是自然自身的目的性,人工自然实现的则是人的目的性。
3.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天然自然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人工自然却既是物质形态,又是文化形态,具有双重品格。
5.天然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消费品,但不能直接成为人类的生产工具。人工自然则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具有双重功能。
6.天然自然对人的意识而言具有先行性,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则具有超前性。
因此,不能用天然自然观认识和说明人工自然的本质,必须重新建构人工自然观,使自然观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什么是卢梭的返回自然观

卢梭对大自然有着特别偏爱,他笔下的自然情趣盎然、变化多姿,贯注著浓浓的诗意,同时还浸透着他对自然本身的感悟和理解。在卢梭关于自然的描写中虽没有明确的“神”的字眼,但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万事万物都浸透著神的意志和力量。在卢梭这里,大自然的灵魂、一种近乎热情的泛神论取代了《圣经》中上帝的位置。
在卢梭的作品《新爱洛伊斯》和《漫步遐想录》中,到处都可以见到他对自然景象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引人入胜的生动描写。让我们来看卢梭对自然风光的描述:“比埃那湖边的岩石和树林离水更近,也显然比日内瓦湖荒野些,浪漫色彩也浓些,但和它一样的秀丽。这里的田地和葡萄园没有那么多,城市和房屋也少些,但更多的是大自然中青翠的树木、草地和浓荫覆盖的幽静的所在,相互衬托著的景色比比皆是,起伏不平的地势也颇为常见。湖滨没有可通车辆的大道,游客也就不常光临,对喜欢悠然自得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喜欢在除了莺啼鸟转、顺山直下的激流轰鸣之外别无声息的环境中进行沉思默想的孤独者来说,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卢梭对大自然一直都怀着独特的感情,他喜欢湖光山色之美,喜欢独自享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新爱洛伊斯》中对这种近乎于原始的自然隐居之地的描述比比皆是,卢梭特别喜欢悬崖、苍松、乌木和崎岖的道路,喜欢山峰与悬崖峭壁下的深谷溪流和汹涌澎湃的激流。他一直在寻觅原始的、未开化的大自然并努力体会他在其中的乐趣。也就是在这山巅之上、在森林深处和荒芜的岛屿,自然展露出了它自己最强大的魅力,给人以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以至于让人忘记了一切。在卢梭看来,人的世界和这种自然的世界之间不存在某种人的世界向外在自然形式的流溢,即是说,他在自然中看不到人的感情,他对大自然的概念中不包含人为的因素。易言之,卢梭并不是将自然人性化,而是将人自然化了,自然并不是按照人来行动的自然,它并不是作为人所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因此它更不是人固有情绪的投射与反映。在这一点上,卢梭不同于歌德所塑造的人物维特,在《维特》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这里的自然大都是人性化的自然,是情绪的纯粹反映与表现。灵山秀水被赋予了维特爱情的痛苦和内涵,它随着维特情绪的改变而改变。当维特的情绪欢悦时,自然就变得亲切、和谐,当他忧郁时,自然也使人感到压抑并让人觉得狰狞可怖。而“卢梭并没有通过想象赋予橡树(自然)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和与自己相似的形象,并因此将它提升到自己的层面,相反,如果有可能,他自己宁愿变成一颗橡树,并因此享受它无意识的、生长性的幸福。”卢梭到自然中去将自己的自我与风景融为一体,为自然风景所迷醉,当他全神贯注于自然时,他爱的就是自然本身,他没有将规范强加给自然,而始终呼吁人们要消灭规范。另外,沿途的绿野、遍地的秀丽景色、清新的空气,这一切解放了卢梭的心灵,给他以大胆思考的勇气并且能够使他引发无限的遐想。卢梭在自然中读到了无法言喻的爱,他从自然的有限形式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光芒,是想象、遐想才使他的感情获得了这种无限。他在漫步时就是他的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他说自己是自然的、称自己为孤独的漫游者。这位漫步者独自行走在自然中,是自然赋予他以灵感与神思并使他的思想无限畅游。因此,在卢梭这里,自然高于人,这可以从他的宗教观上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与印证。
卢梭的宗教观是一种自然的宗教观。在当时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中,自然宗教曾是一种流行信仰。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是自然神论者,狄德罗也曾是自然宗教的认同者。卢梭与当时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一样,也反对以宗教迷信和狂热为特征的天启宗教,赞同自然宗教的教义,他是自然神论者。从中世纪到18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二者的分离与对立转向了二者的和谐与统一。17世纪的欧洲是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实验和批判为基础的科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它抛开了传统的教义和清规戒律,科学 *** 了人们的想象,驱使人从对自己本性的研究中摆脱出来,进而去研究自然界。18世纪初期,曾兴起了伟大的自然神运动。自然神运动的一个方面就是自然(大自然)至上论,即“严格的基督教超自然主义者一直坚持认为,人只有通过启示的外化才能认识神,并通过仁慈的内在奇迹进行补充。自然神论者则相反,他们坚持认为神也通过他所创作的完全适合于人的需要的外在自然来显露自己。”因此,“神不再被视作与自然对立,而是被自然神论者看作通过自然表达自己善和爱的力量。在卢梭这里,大自然的灵魂、一种近乎热情的泛神论取代了《圣经》中上帝的位置。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上帝——大自然的灵魂,生命才变得有意义。“自然神论者最后将这种神、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这三者实际上已混为一体了。在一个更高阶的阶段,神消失了,只留下自然和作为自然的修正者的人了。自然主义者屈服于也是理性主义者或感情主义者的泛神论者了。”我们说,自然美以它的天然魅力而感动我们的心灵,卢梭在和谐的大自然的抚慰下,处于心旷神怡的境界中,陶醉于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感到自己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跟整个自然打成了一片。
卢梭是一个对自然充满亲和感的人,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才会经常地感受到片刻的惬意与欢乐,也只有在自然中他才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他的落拓不羁的天性使他觉得没有一件坚实的东西可以作为心灵的依托,有的只是逝去的欢乐。但是假设有这样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整个的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时间对于它是虚无的,‘现实’一直延伸著,但又不显出它的连续性,不显出它那相继接续的印迹;在那里,除了唯一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受、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冀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的充实”。卢梭以主人的身份支配着整个大自然,他的心从这一事物漫游到那一事物,和自然界融为一体,种种动人的景象环绕在他心灵的周围,使他陶醉在甘美酣畅的感情之中。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享受到了快乐、幸福的时刻,他希望能够永远延续并享受这种美丽的时刻。大自然能够激发卢梭的灵感,使其展开任意的想象,这种想象给卢梭带来一种近似白日梦的快乐。他泛舟于比纳湖上的感觉就类似于白日梦,卢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到内心苏醒了一种自然的本能,这是一种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自然无数次地使他陷入不自觉的迷醉以及漫无止境的白日梦中,而白日梦恰好体现了人与外在自然的融合,泛神论的白日梦在卢梭身上等同于一种被作为神性的启示的欣喜若狂的力量。这种状态就是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卢梭是幸福的,他认为这种幸福是完全的、充盈的、绝对的幸福,他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找到宁静与满足的感觉。最后,卢梭在《爱弥尔》中多次提到了人的欲望、需要的问题,他认为文明社会不断使人滋生新的不安与欲求,现代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为人们规定了义务,卢梭纵然拥有自由率真的天性,但现在的事物结构也很难使卢梭找到他心灵所渴望的那种幸福,他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大自然中才能够享受到甜蜜的沉醉,只有大自然才能够满足并搁置他那惴惴不安的欲念、使他暂时忘记了他所厌恶的现实。他始终喜爱大自然,虽然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但大自然的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解除了他心中的郁闷。他是个泛神论的梦游者,他希望一直处于泛神论的白日梦中,因为只有在与自然交流的梦想中他才不是孤独的。这一切迹象都表明,卢梭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肯定了自然对人的意义。

什么是自然观察法?它有什么优缺点

自然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个体的言谈、举止行动和表情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心理学中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资讯。它的种类很多:从观察形式来分,可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观察时间来分,可分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内容来分,可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观察法较方便易行,所得结果较真实。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视察者经常处于消极等待的被动地位;只能考察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某些外部表现;不易作定量分析;观察所得的材料有时具有偶然性、片断性和不精确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