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资料简介,郑成功简介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9-29 · TA获得超过94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2万
展开全部

郑成功简介

  1、人物简介

  郑成功(1624.8.26-1662.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 南安人,汉 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 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 南,不久郑芝 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 门、金 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 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 台南境内)的驻军,收复台 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2、个人功绩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三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承认的。他的驱荷复台的立场和功绩,维护国家 *** 和领土完整,不仅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维护海商权益,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崇敬的历史名人,堪称为“国际英雄”,更是光耀千秋。

郑成功的资料简介20字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 *** 之名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

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 *** 。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 *** 后,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

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扩展资料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郑成功称获得如下封号:

1、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2、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3、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受封于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成功

郑成功的简介:100字

本名:郑森(1624.08.26-1662.06.23)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官职: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封爵:威远侯、漳国公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父 母:郑芝龙、田川氏(日本人)

逝 世:南明东都承天府(37岁)

谥 号:忠节

配 偶:福建泉州惠安董氏

原 籍:福建泉州

祖 籍:河南固始

主要成就:东南抗清,驱逐荷兰殖民者, *** ,创建明郑

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

扩展资料:

郑成功,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

郑成功详细资料

郑成功故事】

郑成功生平简介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 *** 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与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帜上面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 ***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其子郑经(1643~1681),嗣其位,袭其爵。

郑成功的简介50字以下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 *** 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死后葬于台 *** 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扩展资料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

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简要地介绍!!!~~~~

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

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荷兰侵略军为阻止郑成功军队 *** ,将军队集中在台湾和赤嵌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船,以此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郑成功在何斌领航下,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经过激战,荷兰侵略军惨败,龟缩在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派人到爪哇岛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试图以十万两白银换取郑成功军队退出台湾。郑成功断然拒绝了荷兰侵略者的要求,并且采用切断赤嵌城水源的方式迫使盘踞在赤嵌的荷兰人投降。

对盘踞在台湾城的侵略军,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

多数人知道他是收覆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而真实的郑成功大部分精力在抗清复明大业,他曾经北伐直抵南京,北伐失败后,在明永历十五年,中国大陆基本轮陷,明朝陷入了最危急的时刻,这时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可以说是为明朝开辟了一块跟据地,但是天妒英才,郑成功英年早逝。

扩展资料:

郑成功驱逐荷兰, *** 后,实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郑成功 *** 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民族政策。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3、开发宝岛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 *** 。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在郑成功父子的经营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参考资料:

郑成功-百度百科

郑成功 *** 的资料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 *** 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

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

二十四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

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

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

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

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

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明确地指出中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 *** 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殖民者的命运完全控制在郑成功的手中了。

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荷兰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

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

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签了字。

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扩展资料:

郑成功 *** 后的影响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 *** 政权,也带来一波 *** 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

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方面,失去大员这个据点之后,“东南亚—大员(对中国转口)—长崎(日本)”的商路中断,对中国贸易量也急遽减少,损失甚大。荷兰东印度公司数度企图恢复这条航路,因而与清廷联手攻打郑氏。

1663年清荷联军攻打金门和厦门,此时郑成功已死,郑军领袖为郑经。双方在金门乌沙港交战,郑军落败,先撤往铜山,不久之后全 *** 往台湾,完全失去在大陆的根据地。但此役之后清廷仅赠送银两与礼物给东印度公司,并未派兵协助攻 *** 。

1664年8月,东印度公司占领鸡笼。同年11月,荷兰舰队与清靖海将军施琅率领的水师组成联军,准备攻 *** ,但一出海面便遭遇大风浪被迫折回。此后清廷对攻台转趋消极,东印度公司也因为连年军事行动造成财政困难,双方皆不再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

此外,由于清廷厉行海禁,东印度公司在基隆的据点几乎无利可图,维持费用却十分庞大,因此于1668年7月自行放弃撤出。

浪花总淘尽英雄
2023-04-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13
展开全部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可这位英雄仅仅在收复台湾一年之后就病逝了,而且死状奇惨,死前癫狂暴怒,抓破自己头脸,口吐鲜血。是什么压垮了这位大英雄,使其在反清大业正大有可为之时英年早逝于1662年,寿尚不足38岁?
郑成功登上历史舞台,与三个人有关。
第一个是他的父亲郑芝龙,本是东南沿海的大海盗,实力超级雄厚,后来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做了明朝的官,崇祯帝被李自成逼死后,南方明朝官员纷纷扶植明朝皇族后裔建立南明小王朝自保,这其中也包括郑芝龙,他保的是隆武帝,不过他的目的却不是收复失地,反清复明,只想拥兵自重,在乱世中获取最大的好处。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女人生的孩子,算是有日本血统,从小被母亲抚养在日本,所以我有些怀疑郑成功的幼年教育可能多少有些日本武士道思想的侵染,尤其是其中的耻文化,这可能也是他后期偏执精神崩溃自毁的一点潜伏因素吧?
郑成功后来被父亲接到身边,拜明代大儒钱谦益为师,钱谦益是明朝末年最有名望的儒家大师,也是影响郑成功的第二个人,想来跟钱谦益学习的过程中,儒家的忠君爱国等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郑成功。讽刺的是,他的这位恩师晚节不保,在明亡时,先是宣称要自杀殉国,投入湖中不久湿淋淋的又爬上船,说水太冷,后来降清。郑成功的心里可想而知,这叫做彻底的信仰崩溃啊,所以我们看到郑成功后来一直以武功为主,绝口不谈文事,一生嫉恶如仇,痛恨背叛者,降清者,即使再困难也绝不和清朝妥协,按说后来他的父亲郑芝龙也投降了清朝,被封了大官,他跟着父亲的话应该也可以在清朝有个好的前程,可他坚决和父亲划清界限,断绝关系,收拾父亲的余部继续在东南沿海打着抗清大旗,实力最强时一度包围了南京,虽然最后失败,但不难看出郑成功确实是忠肝义胆的好汉子,大英雄!他老师没有坚持住的忠君报国,他坚持了一生。这就不得不提到影响郑成功的第三个人,隆武帝。
隆武帝是明朝皇族后裔,被郑芝龙扶植在东南建立了一个南明王朝,但实际上是傀儡,大权都在郑芝龙手里,空有恢复大业的雄心而无可奈何,但郑成功的出现让他很惊喜,这个年轻人跟他的枭雄父亲完全不同,既有很好的儒家修养,又有出色的强将风范,22岁就能独自带兵,与清军作战屡立战功,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俨然是后起最优秀的青年将领。而且还是郑芝龙的儿子,将来大概率会接父亲的班。当然最关键的是,郑成功非常尊敬隆武帝,相比较他那个粗鲁的父亲,他一直对隆武帝执严格的臣子之礼,忠心皇帝,勤于王事。很显然隆武帝会把反清复明的大业压在郑成功的身上吧?所以在极有限的权力内,隆武帝尽可能的重用郑成功,不断给他加官进爵,赐姓朱,人称国姓爷。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无论是郑成功受的教育也好,还是隆武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也好,反清复明成了郑成功最终极的历史使命。

1661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侵略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这个意义之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此时的郑成功,既有台湾岛作为反清根据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和兵源,在大陆还有沿海的金门等据点,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此时年尚不满38岁,正值壮年,可谓正是意气风发,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的最好时机!然而让人痛心疾首的是,1662年,在收复台湾仅仅一年之后,郑成功病死,而且可以说是惨死!
根据《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临终之前将药碗摔在地上,然后突然“发狂”,并且抓花了自己的脸,咬破了自己的手指。那么是什么压垮了大英雄?使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我觉得,大概可以有这么几个原因,读者朋友们可以帮着出出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个,父亲被清王朝杀害,自家祖坟被扒!收复台湾时康熙皇帝刚刚称帝,只有8岁,大臣鳌拜擅权。鳌拜是个武将,得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几次派去劝降都失败了,于是一怒之下杀掉了已经投降清朝的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虽然郑成功对于父亲的投降背叛深恶痛绝,深以为耻,但毕竟是亲生父亲,再加上之前自己的母亲在一次战斗中被清军侮辱,最后自杀,父母皆死于清军手里,可反清大业任重道远,自己手里只有台湾岛和大陆上几个据点,而此时清朝已经陆续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南明的其他几个小王朝,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中国,反清复明?谈何容易!而祖坟被扒,在几千年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封建王朝观念中,这更是是奇耻大辱!有大仇而不能报,郑成功悲愤欲绝,病了。但此时的郑成功据史料记载,还能说能言,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公务,怎么看也不该是猝死之相啊?而下面两件事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大英雄的精神崩溃!
事情起源于郑成功的长子郑经,是郑成功与原配夫人所生,又是长子,很显然从小就是当接班人来扶养的。郑成功为儿子娶了唐姓官员的女儿为妻,也是原来南明时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但我猜测两人应该是是政治联姻,并没有什么感情,那么郑经呢,就做了一件大逆不道乱伦的事情!他跟自己的乳母私通,还生下来了孩子。这个乳母是郑经一个弟弟郑智的乳母,小时候也扶养过郑经,不知道郑经是不是有恋母情结,竟然与其私通生子,在儒家文化中乳母也是母亲啊,这是严重的乱伦。本来郑成功听说儿子给自己填了孙子还挺高兴,可一听说这个丑闻之后直接气晕过去,他一生没有道德污点,是汉人反清复明的大旗,是精神领袖,是最后的希望。现在自己的接班人出了乱伦的丑闻,这得给自己的形象,自己的事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本来手下将官多有受不了疾苦投降了清朝的,现在丑闻一出,更是军心民心大乱。再加上郑经的岳父唐姓官员心中有气,公然给郑成功写书指责郑成功,这一下全军全民都知道大英雄的儿子做出了乱伦的丑事,我之前说过,郑成功的受的教育里一直是有耻文化的,无论是儿时日本武士道的耻文化还是中国儒家的耻文化,一旦有了洗刷不了的耻辱,自毁就是经常走的一条路吧。
而第二个压垮了大英雄的直接原因,是手下官兵不听话了。丑闻一出,郑成功大怒,下令杀掉郑经,杀掉私通的乳母,杀掉私生的孙子,甚至杀掉自己的原配夫人,因为他觉得正是她的溺爱导致了郑经的乱伦。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条命令是激怒之下不太理智的结果。手下官兵呢,犹犹豫豫包括郑成功最信任的弟弟和大将都不执行自己的命令。郑成功能够在绝境时还能坚持抗清,甚至是收复台湾。靠的就是令行禁止,治军严苛。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命令居然所有人都不执行。这说明什么?一是说明丑闻之后郑成功威望已大不如前,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掌控军队,二是证明手下将官已经有不少暗暗的跟了自己儿子郑经,军队有分裂的危险。这对于一辈子把军权握在手中的郑成功来说,是致命的一击。郑成功彻底垮掉了。
于是他扔掉了药碗,大发癫狂,抓破自己头脸,咬破手指,呕血而死!
中国人相比之下总是更愿意缅怀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比如诸葛亮,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而我们受到的教育中,郑成功一直是以民族大英雄被人缅怀的,课本上并没有给出郑成功的结局,然历史的真相应该被我辈探寻并铭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怀念我们的英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