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虽
1. 初中古文中“虽”的解释
虽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虽)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
通“虽”
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虽、唯——《史记·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汉书》中将唯作“虽”。《大戴礼记·虞载德》:“君以闻之,唯丘无以更也。”《墨子·尚同下》:“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战国策·赵策三》:“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史记·范雎传》:“须贾因问曰:‘……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史记·司马相如传》:“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上例均是古书中以唯作虽之证。因唯虽是右文。(
2. 初中文言文的虽 若 许有哪些
1、虽,连词,
(1)表示假设,即使…也、纵使。例如: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口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若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3)第二人称代词,你。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许
(1)应允,许可。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2)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