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对于我们有何教育意义?500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讲述了作者宋濂在求学时期虚心求教和刻苦学习的经历,让人不禁佩服作者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
磨难纵使苦,却能磨人心智.今昔对比,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宋濂身上的宝贵精神吧!
一、《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二、《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题记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三、《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00字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学之苦.比其他,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宋濂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去借书,拿回来抄;又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去请教.尽管他每天只有两顿粗茶淡饭,尽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尽管他饱受了风霜之苦,但他却不羡慕有钱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它同时有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
可是现在,有太多的学生都普遍的认为;自己家中的学习条件差,因而成绩不如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这种想法是特别得错误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学习虽受环境条件影响,但只要肯去克服,恶劣的环境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这使我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书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四处借书看,他很希望能够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无法点灯读书,正当他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读书,从此,匡衡每晚就借着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了著名的学者.
这是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但同时又印证了那句话:无论环境多么恶略,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跨越环境的障碍,打开一片新天地.
四、《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举一动引起了我的注意.
宋濂小的时候就很好学,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还要亲手抄写,按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冻得手指不能弯曲,他还是不放松抄写,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于是,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大的阅读量.自己又捧着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辈请教.前辈因非常有名,前来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先生的书房,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雪深几尺,脚冻坏了都不知道.
就这样,宋濂获得了知识,可是,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他当时的环境那麽艰苦,那么凄凉,为了求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们呢?环境优雅,吃穿不愁,家离学校也就十几分钟,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比?什么都不羡慕吗?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顾?只想学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识吗?是的只要你想,没有不可以.所以,请同学们把“不”这个字从你们的人生字典中删掉,永远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
因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么都不会去想,因为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说,我们可以与他一样,可以好好学习,可以为了知识而不顾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五、《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00字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讲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课文里写的是一个叫宋濂的人年轻时求学之苦、生活之艰,这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迪.
从文中,我看见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抄完后,就跑着去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由此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课文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这是我明确了前进方向.
对比我,我感觉我微不足道,我远远不于宋濂,我一定要学习宋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现在人们所没有的.
磨难是一笔财富,他能锤炼一个人的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六、《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00字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七、《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00字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
“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八、《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00字
合上书,回想着刚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作者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这响亮的名号下,不禁让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丰衣足食的读书,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事实上,只有最后是对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是丰衣足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怎么也不明白,一个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一个流芳千古的伟人,怎么会穷到连看的书都买不起,要借别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都能主动学习,实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何时愁过“无书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这样的环境——读过的书,随手一扔,不见了就再买,就算没有不见,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页的掉页,破烂不堪,心中哪有珍惜书的想法!不仅如此,还有人沉迷于现代先进的网络中,伏案游戏,游离在各种虚拟游戏中,殊不知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游戏的玩具,甚至要家长逼着学习,又哪来“十年寒窗苦读书”?与宋濂相比,简直是天地之间的差别.
宋濂的学问的积累,还需要老师的指点.他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这样的尊敬老师,实在令人敬佩!
再反观我们,这样的尊师重道,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老师的啰嗦十分不满,因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怨言迭出……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师,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做事,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却不明白辛勤园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园丁不要过多的阻挠自己.这样的我们,与宋濂一对比,就显出我们是多么的无知和无礼.
今天的我们,实在是万分的的幸运——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环境.看着宋濂,看着他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着他条件艰苦却勤奋刻苦,惭愧之余,更应有一股向他学习的冲动和劲头!
不知当年宋濂的后辈马生有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发奋图强?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环境,带着对宋濂这种精神的钦佩和向往,努力学习!
九、《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00字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短文学网 www.duanwenxue.com)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十、《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00字
最近,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学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给同乡小辈的临别赠言.通过学习,我从中体会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时求学的艰辛以及他对待老师长辈和学习、生活的态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说:“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时家庭条件之差,在那么寒冷的天气下,也从未放弃学习,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地热爱学习.
往下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则可以看到宋濂先生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虚心地向前辈请教,对长辈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相当地尊敬.
再继续向下看,当看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时候,我对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的衣服,而与之同舍的学生个个穿戴华丽,他却不当一回事,不与他们攀比,甚至连一点羡慕之意也从来没有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啊!
综合上述几点,将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质与现在学生的精神品质比一比,那可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对于青年时求学的艰辛,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数的了.现在,有几个学生能为了学习敢于吃苦,不怕困难?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对老师长辈毕恭毕敬?又有几个学生能看见同学吃名牌穿名牌连一点羡慕也没有?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教育学习的环境与宋濂先生所处的环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赶上了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家长们对我们的生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我们的学习更是可以说“有求必应”.
我们不会受宋濂先生“背着书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师家求学,皮肤干裂,四肢僵硬.”那样的苦,而是坐在宽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师长辈?又有什么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感受颇多.我决心以宋濂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学习他待人温和、尊敬师长的品德,学习他不怕吃苦、不慕虚荣的作风,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充分利用中学时期这一宝贵的“黄金”时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十一、《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00字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
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
《恒斋文集》勤训篇写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治学之道也是如此.
《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讲述了作者宋濂在求学时期虚心求教和刻苦学习的经历,让人不禁佩服作者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
磨难纵使苦,却能磨人心智.今昔对比,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宋濂身上的宝贵精神吧!
一、《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二、《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题记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三、《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00字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学之苦.比其他,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宋濂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去借书,拿回来抄;又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去请教.尽管他每天只有两顿粗茶淡饭,尽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尽管他饱受了风霜之苦,但他却不羡慕有钱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它同时有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
可是现在,有太多的学生都普遍的认为;自己家中的学习条件差,因而成绩不如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这种想法是特别得错误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学习虽受环境条件影响,但只要肯去克服,恶劣的环境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这使我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书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四处借书看,他很希望能够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无法点灯读书,正当他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读书,从此,匡衡每晚就借着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了著名的学者.
这是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但同时又印证了那句话:无论环境多么恶略,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跨越环境的障碍,打开一片新天地.
四、《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00字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举一动引起了我的注意.
宋濂小的时候就很好学,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还要亲手抄写,按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冻得手指不能弯曲,他还是不放松抄写,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于是,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大的阅读量.自己又捧着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辈请教.前辈因非常有名,前来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先生的书房,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雪深几尺,脚冻坏了都不知道.
就这样,宋濂获得了知识,可是,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他当时的环境那麽艰苦,那么凄凉,为了求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们呢?环境优雅,吃穿不愁,家离学校也就十几分钟,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比?什么都不羡慕吗?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顾?只想学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识吗?是的只要你想,没有不可以.所以,请同学们把“不”这个字从你们的人生字典中删掉,永远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
因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么都不会去想,因为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说,我们可以与他一样,可以好好学习,可以为了知识而不顾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五、《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00字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讲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课文里写的是一个叫宋濂的人年轻时求学之苦、生活之艰,这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迪.
从文中,我看见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抄完后,就跑着去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由此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课文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这是我明确了前进方向.
对比我,我感觉我微不足道,我远远不于宋濂,我一定要学习宋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现在人们所没有的.
磨难是一笔财富,他能锤炼一个人的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六、《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00字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七、《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00字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
“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八、《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00字
合上书,回想着刚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作者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这响亮的名号下,不禁让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丰衣足食的读书,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事实上,只有最后是对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是丰衣足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怎么也不明白,一个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一个流芳千古的伟人,怎么会穷到连看的书都买不起,要借别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都能主动学习,实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何时愁过“无书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这样的环境——读过的书,随手一扔,不见了就再买,就算没有不见,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页的掉页,破烂不堪,心中哪有珍惜书的想法!不仅如此,还有人沉迷于现代先进的网络中,伏案游戏,游离在各种虚拟游戏中,殊不知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游戏的玩具,甚至要家长逼着学习,又哪来“十年寒窗苦读书”?与宋濂相比,简直是天地之间的差别.
宋濂的学问的积累,还需要老师的指点.他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这样的尊敬老师,实在令人敬佩!
再反观我们,这样的尊师重道,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老师的啰嗦十分不满,因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怨言迭出……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师,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做事,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却不明白辛勤园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园丁不要过多的阻挠自己.这样的我们,与宋濂一对比,就显出我们是多么的无知和无礼.
今天的我们,实在是万分的的幸运——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环境.看着宋濂,看着他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着他条件艰苦却勤奋刻苦,惭愧之余,更应有一股向他学习的冲动和劲头!
不知当年宋濂的后辈马生有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发奋图强?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环境,带着对宋濂这种精神的钦佩和向往,努力学习!
九、《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00字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短文学网 www.duanwenxue.com)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十、《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00字
最近,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学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给同乡小辈的临别赠言.通过学习,我从中体会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时求学的艰辛以及他对待老师长辈和学习、生活的态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说:“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时家庭条件之差,在那么寒冷的天气下,也从未放弃学习,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地热爱学习.
往下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则可以看到宋濂先生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虚心地向前辈请教,对长辈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相当地尊敬.
再继续向下看,当看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时候,我对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的衣服,而与之同舍的学生个个穿戴华丽,他却不当一回事,不与他们攀比,甚至连一点羡慕之意也从来没有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啊!
综合上述几点,将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质与现在学生的精神品质比一比,那可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对于青年时求学的艰辛,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数的了.现在,有几个学生能为了学习敢于吃苦,不怕困难?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对老师长辈毕恭毕敬?又有几个学生能看见同学吃名牌穿名牌连一点羡慕也没有?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教育学习的环境与宋濂先生所处的环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赶上了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家长们对我们的生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我们的学习更是可以说“有求必应”.
我们不会受宋濂先生“背着书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师家求学,皮肤干裂,四肢僵硬.”那样的苦,而是坐在宽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师长辈?又有什么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感受颇多.我决心以宋濂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学习他待人温和、尊敬师长的品德,学习他不怕吃苦、不慕虚荣的作风,把学习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充分利用中学时期这一宝贵的“黄金”时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十一、《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00字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
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
《恒斋文集》勤训篇写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治学之道也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
2024-10-21 广告
2024-10-21 广告
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是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hui主办的全国性教育装备专业展会,以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推广、聚焦联系和交易、产学研结合与产业联动等为功能,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大、影响广、专业性强的品牌展会。主办方拓银展览上...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