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自制力差的孩子
2023-02-28 · 百度认证:云南新华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官方账号
已经知道孩子掌控自制力的前额皮质发育,尚未成熟,在诱惑面前,防线瞬间被击破,而生活中的诱因太多,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降低环境中的诱发条件。
东东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班长,有一个毛病改不了,偷偷的拿同学的文具。
他妈妈说,家里的条件好,什么东西都不缺,怎么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仔细分析发现,每到第二节间操课的时候,老师不让他去做操,留在班里检查同学的书桌是否干净整洁,想想,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面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文具,怎么会不心动呢?面对诱惑,成人也很难把持。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看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失控,提前在容易冲动的地方做好措施。
想让孩子9点前睡觉,在8点半之前结束所有的游戏,把吸引他的玩物、书籍收拾的整整整整齐齐。
10分钟左右的时间洗漱,剩下的时间是安静躺在床上。不是要到了睡觉,再追在孩子的身后,让他放下这放下那。
想让孩子专心写作业,就一定把与作业无关的物品,包括吃的喝的通通的移出视线,写某一科的时候,其他科都不要拿出来,桌面上只留那个时间段需要的东西。
2、外力协助
孩子自制力弱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自制的时间比较短。
回想一下,给孩子做规定的时候,孩子大部分是答应的。起初的时间也能够遵守,时间稍长,坚持不了。
我们要多次巧妙提醒,将失控的孩子拉回到原来的轨道。
比如带孩子去外面吃饭、去逛商场超市,先约定好现场要注意的事项,商量用向拽下衣服碰一下脚,等小暗号作为必要的提醒。
孩子真要是接受了你的提醒,就暗暗的给他竖个大拇指予以肯定。
重要的是日常有计划的生活习惯,让孩子知道他会在什么时间、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比如去游乐场之前,和孩子讨论一下几点去,去哪里,玩什么玩多久。
当孩子对活动有预期的时候,不会赖在一个项目上玩太久,不肯走了。
规律的生活加上优雅的提示,对孩子提高自制力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3、远期好处
想让孩子对拥有自制力这件事情有动力,就让孩子看到好处。想要从根本上让孩子学会放弃眼前利益,就要让他看到长远利益带给他的好处更大。
我小的时候,妈妈跟我说,嘴巴只是一个过道,再好吃的东西,自己吃了都会变成屎,和别人分享就能围下人。
我有时候会把好东西分给一起玩的伙伴,发现给他们东西之后,他们都更愿意听我的。这远大于我多吃两口好吃的,多次之后呢,我还获得了仗义大度的赞誉。
于是呢,我到现在都把分享当成了一个习惯,也是因为如此,从小到大一直是我所在圈子里的带头人。
核心是让孩子明白:克制当下可以获取未来更大的甜头。这个甜头开始一定要让他看的见,摸的着。赋予一个正面意义,扣个高帽。
事实上,妈妈这种惩罚式教育真的没有作用。最好的作用就是夸奖孩子,找找孩子优点,夸一夸。
现代社会,成人如果违反了法律的规则,会受到各种惩罚,罚款、入狱、劳动改造、甚至是死刑。儿童未来的世界,也将面对这些法律的规则,那么何不从小就对他们违反规则的一些行为适当施加一些惩罚,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事实上,家庭中,幼儿园里,都存在着惩罚的行为,如果我们对这一行为避而不谈,不去研究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运用惩罚,什么样的惩罚应该禁止,那么家庭中粗暴野蛮地任意将孩子当作“出气包”的惩罚行为就不能杜绝,而孩子在某些情境中的任意胡为现象也会使大人们无法可施。如果我们一方面老师、家长用惩罚手段去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而一方面又要老师和家长去承担教育不利的责任,这难道不是苛求吗
首先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指那些粗暴野蛮的殴打、谩骂、斥责、尖刻的贬抑儿童的词语。幼儿教育中的惩罚不应该是成人对幼儿身体和精神的的摧残和伤害,而应该是在爱护幼儿的前提下,理性地针对幼儿不良行为施加的一种消退的教育措施,应慎重地把握适当的度
惩罚教育的内容可包括:批评、警告;给予否定的表情;不理会;罚其停止幼儿所喜欢的游戏、活动;罚其重做一遍或整理等劳动;罚其坐或站在一边;暂时剥夺其玩玩具、读画书的权利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以惩罚来禁止这种不良行为再发生,是即时有效的,但常用惩罚也会引起孩子的一些不良反应
惩罚易引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对自尊心强的孩子易引起其反抗的表现,一些孩子会转移反抗的情绪,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胆小怕事的孩子会引起恐惧、焦虑、逃避、哭泣等反应,并可能导致孩子自我封闭、说谎、攻击等行为
儿童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如果成人常常或过分对儿童实施惩罚,儿童也会依样对待他人
引起儿童对与惩罚有关的事物的厌恶感。 实施惩罚的结果可使得与惩罚相关的事物在孩子心中引起厌恶感,如孩子因学习不好,或做不好某件事而得到惩罚,那么与这个惩罚有关的任何因素,如书本、教室等都会在孩子心中引起厌恶;如果以罚劳动的方法去惩罚孩子,则劳动本身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厌恶感
对不良行为产生强化作用。 惩罚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并且在集体场合里惩罚一个儿童引起其他儿童注意时,则这一儿童的不良行为会由于别人的注意而被强化
惩罚产生距离。 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惩罚的孩子,易产生不满情绪,疏远老师和家长,并会导致同伴对他的孤立
易使家长或老师形成习惯。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儿童不良行为会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情绪化,并因惩罚可能很快遏制不良行为,易使家长和老师对其形成依赖。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只能用来禁止或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能使孩子建立良好行为,当孩子的不良行为以惩罚的方式被制止后,老师和家长应当分析并设法减少引起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并考虑如何奖励和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理性谨慎地选择和掌握惩罚的时机、方式、尺度。并注意提供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和方法,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