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式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
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
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
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
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
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
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
“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急求 的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邶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译文】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驱使,怎么会在泥泞中辛劳!式:作语助。微:昧,黄昏。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 人物的生存状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舂米便舂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 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於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於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麽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於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麽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麽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
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著我的衣裳。
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
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
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
身体依靠著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著。
拄著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
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著独立的松树徘徊著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麽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
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於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麽不随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麽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
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著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麽可疑虑的呢!。
诗经式微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问: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两句都是在反问。韵脚: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设问:都是先问“胡不归”,后面的句子则是回答。
反复:式微式微胡不归——两遍。
急,余冠英《诗经选》关于式微的解释
通“路”,道路。
露。 躬,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式微 式微式微,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身,并且牢骚之辞竟可 录入书中,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语助。
微:昧,黄昏,胡不归。 在现在来看。
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
式,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天将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 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它让人想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
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
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
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
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
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
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
“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急求 的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邶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译文】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驱使,怎么会在泥泞中辛劳!式:作语助。微:昧,黄昏。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 人物的生存状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舂米便舂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 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於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於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麽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於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麽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麽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
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著我的衣裳。
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
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
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
身体依靠著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著。
拄著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
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著独立的松树徘徊著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麽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
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於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麽不随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麽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
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著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麽可疑虑的呢!。
诗经式微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问: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两句都是在反问。韵脚: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设问:都是先问“胡不归”,后面的句子则是回答。
反复:式微式微胡不归——两遍。
急,余冠英《诗经选》关于式微的解释
通“路”,道路。
露。 躬,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式微 式微式微,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身,并且牢骚之辞竟可 录入书中,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语助。
微:昧,黄昏,胡不归。 在现在来看。
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
式,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天将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 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它让人想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