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连词而的用法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10-27 · TA获得超过546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6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连词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 六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 语文:文言文中的连词“而”的使用方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 古汉语里的连词而的用法有几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在文言文中如何通过连词“而”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而”的用法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

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的“而”可以理解为“然后”。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可理解为“但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明并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小孩并且小声地哼唱哄小孩入睡。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可以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因而十分悲痛。

六、连接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的“而”就是连接主谓短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而”的用法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以”的用法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6. 古代汉语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掩口胡卢而笑。

③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⑶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⑷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于是”、“就”。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灭滑而还。⑸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此外,“而”还可以和其它词连用:①「而已」,罢了。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递进。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7.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这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