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怎么教?
展开全部
作文教学的四大杀手
不要以为杀手一定就是满脸络腮胡、目露凶光的肌肉男,说不定也会长成风情万种的美女模样呢。在作文教学中扮演杀手的这四位,就没有一点凶恶模样,乍眼一看,倒反而相貌端庄,不苟言笑,一派威仪,都是特别正规的样式,很容易吓唬住小孩子的。可以想象一下某些权力部门对待百姓的表情,对,就是特威严的那个样子。
这四位杀手,在功利应试的滋养下,从宫廷后院到行走江湖,以扼杀一代代孩子的创造力为己任,将天才变成庸才,将人才变成蠢才,将原本简单的作文化作一种煎熬,将原本纯真的孩子塑成一具空壳。很多时候,这些杀手还会勾结权威,套上制服、揣上证书、攥着糖果、握着棍棒,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角色,用各种手段,或强制,或引诱,死守“谎言说一千遍也便成了真理”的原则,对着天真、听话的孩子大开杀戒,目标非常明确:杀死自由的思想,杀死创新的勇气,杀死独立的创造,杀!杀!杀!面对敬业的杀手,孩子们心灵失血,思想苍白,知识僵化,学成书呆子,长成书袋子,成年以后,大多就落下了人云亦云、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毛病,工作求稳,生活求逸,一个混字就可以概括整个人生了。
也许你说,作文对做人有这么大影响?
我的观点是,作文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文这个事情本身并不能影响做人,但以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去对待作文,你会发现,作文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建立了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并不是作文形式本身的影响,而是生活态度对做人的影响。所谓我手写我心,所谓生活即作文,所谓作文如做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杀手们做的事情,是为了告诉你,作文就是作文,与生活态度没有关系。换个说法:作文有作文的写法,你得听作文的,而不是作文听你的。得了,你成了作文的奴隶,那个鲜活的你基本上就被杀死了。
杀人于无形,这是敬业的杀手们追求的境界。有句笑话这样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作文教学的四大杀手,都是有文化的流氓,我们来看看到底可怕不可怕。
一号杀手:模式化
作文模式化,就是给作文建立一个标准式样。什么样的作文题目,就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按着规定来。杀手自有一套理论:无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的,考试的时候才能拿到作文分。
这位杀手先生其实蛮辛苦,要对各种各样的作文题目先进行分大类,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等,将每大类作文的写法整一个模式出来;然后还要对每大类进行分小类,比如写人的,老师怎么写,母亲怎么写,同学怎么写,等等;再具体到内容上,老师的外貌怎么写,举些什么例子,歌颂什么精神,结尾怎么提升,等等。这样的模式建立虽然麻烦,但是一旦建立起来了,就一劳永逸了。
这种模式化其实是政治语文的遗风,塑造人物高大全,主题思想政治化,不得越雷池一步,谓之得法。模式化作文的基本内涵,是把活生生的人机械化,作文就是生产皮鞋,按照预设的一道道工序,制造出来整齐划一的产品,拿到考场上去用就可以,谓之应试。
对于千姿百态的心灵而言,模式化其实是很让人讨厌的,不过杀手的威慑力在于,在孩子不知作文为何物的时候,先威风凛凛地告诉孩子:你的作文这儿写得不对,那儿写得不对,重写!怎么?害怕了?好,按照模式来吧。
作文有没有标准式样呢?
举个例子,比如《下雨的时候》(此题出自某地方版语文教材四年级单元习作),从题目来讲,是很好的。雨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写景抒情,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自然天气,可以写内心风雨,可以写快乐,可以写忧伤,可以写生活,可以写童话,谁能给这样的题目建立一个标准式样?可惜教材中给了一个很有局限性的提示:“如果小鸟、小鱼、小树、小草、风、雨……都会讲话,下雨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提示就显得狭窄,空洞,模式化,把“下雨的时候”暗示成了“雨中的对话”。在作文中,对话其实很难写,需把握“什么人说什么话”,需写出说话的人的个性来,否则对话就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这很困难。所以这个提示中的预设,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明显带着什么题目应该怎么去写的心理,这就是模式化的尴尬。但是这样的提示自有其道理:如果按照提示写成“雨中的对话”,这个题目绝对不会写偏题,对不?不偏题,就可以拿到作文基本分,对不?而且这样写,思路上好像还是创新的呢,对不?
作文原本没有标准式样,但模式化就这样硬生生地给一个标准,大家都按这个写,保险。美其名曰:这样写对应试是有用的。
现在发挥一下想象:你就是一名阅卷老师,正在批改某个班的考试作文,题目正是《下雨的时候》,看一篇,小花小草小雨在对话;看两篇,小花小草小雨在对话;……不是存心要把你逼疯,在变疯之前告诉我,你怎样给这些模式化的作文评分?
所谓对应试有用,不过是自欺欺人。再想一想,只是实施模式化的操作,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如果考试的时候没有碰上写过的题目,怎么办呢?尽管现在猜考试题有很多牛人,通常还把那种能力混淆为作文教学水平,但肯定会有猜不中的时候,——或许那正是最关键的一次考试。
模式化,不过以拿到考试作文那点可怜的基本分为筹码,如果你想学习真正的作文能力,要努力拿高分,拿满分,模式化杀手就只能遁入暗处,对你无从下手了。
二号杀手:套路化
套路化是模式化的一个变种,不过长得不像模式化那么威严。如果说模式化好歹还在研究作文写法的话,那么套路化就是赤裸裸地高举功利应试的旗帜了。套路化最商业的策略是:用几个套路,去写尽天下作文题,这在应试诱惑上就比模式化更胜一筹。模式化毕竟内容繁杂,内容多了容易把人脑子搞乱掉。到了套路化这里,简单了:直接针对考试,准备几篇文章,其秘诀是一个“套”字,主体内容都一样,就是开头结尾随机应变地应一下景,以避偏题之嫌。套路化杀手也自有一套理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准备充分,战无不胜。
这位杀手小姐长着一副美丽面容,——通常可以准备一些看上去很美很有理的作文材料,以便勾引那些面对作文就发愁的孩子和家长,一旦上了钩,再脱掉就不容易了:毕竟这是一条应试作文的捷径,有时候还真能套上点分数,并且,越是在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可能还会越明显。当然,这在高考中可能不太容易蒙混过关,因为高考阅卷相对要严一点,阅卷老师也相对要水平高一点,评卷标准也相对要明确一点,阅卷的责任感也相对要强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大部分套路化的本来面目就被识破了。很多平时考试作文分数不错的孩子,到高考时往往在作文上栽跟头,绝大部分是上了套路化的当。可悲的是,即便上了当之后,也并没有多少人自知,因为在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漫长道路上,套路化通常借着分数的力量,完全瓦解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积蓄的探索精神、思辨能力、感悟水平、人文情怀以及创造的习惯,而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应试机器。一部机器,目前来看还聪明不到能够自知的程度。成为机器的人是可悲的:活着,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为了完成应试任务,很多老师都能够将套路化教学运用自如,用心良苦,也是出于无奈。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非教育因素干扰,绝大部分老师没有条件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事情,也不允许偏离课标、违背教参去进行探索教育,或者说,是貌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硬杠杠,将一个个鲜活的老师规定成了教学机器,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失败。很多高高在上的专家面对这样的尴尬是很着急的,于是越失败,就越制定更多的规定,恨不得将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规定好,教育无法避免地进入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的老师们,找到套路来出成绩,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了。中国教育,这样的悲剧很多。
有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逐利也会这样做,对孩子的作文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现代中国,校外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教育力量,但可惜并没有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反倒成为精明的商人牟利的场所。在社会生活中幸福感越来越虚幻、教育投资越来越成为家庭重要开支的今天,校外教育市场火爆得让人惊讶。商人们本来就擅长研究消费心理,针对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迅速将套路化作文的媚众化发展到了极致。其表现的基本方式是:将一篇作文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都给孩子定好,然后让孩子抄下很多形似美丽的词汇,貌似优美的句子,看似精彩的片段,诱导孩子直接往结构里面填,以便迎合家长和老师。短期内的美丽展现,迅速产生了广告效益,待到众多家长和老师醒悟过来时,孩子已经形成了对作文的错误审美,其中很多人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尴尬与茫然。
套路化杀手出门的时候,基本上是披着技巧的外衣,至于作文最重要的真情实感、生活感悟、思想认识、人文审美,她都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略,所以,通常出来的作文效果是:在美丽的作文形式下,内容做作,思想苍白,逻辑混乱,情感虚假,真我已经死了。这正是杀手们所期盼的。如果你坚持面对真正的自我,常常解剖一下真实的内心,看生活有点自己的观点,写作文有点自己的语言,套路化杀手的骗局就很容易被揭穿了。
三号杀手:成人化
成人化这位杀手貌似深刻,实则自以为是,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还非要做出一副十分关心孩子成长的模样,属于患了自闭症的臆想式杀手。孩子懵懂无知,以为这是好人,跟在后面要糖果吃,结果不幸遇害。
在小时候,我们的教育多以乖巧懂事为标准,听大人的话,按照大人讲的去做,大人没讲的不要乱做,做了,叫捣乱,添乱。要说这也合情合理,大人毕竟阅历丰富,判断有经验,审美有原则,可以避免孩子走弯路,走错路。问题出在,有很多时候,大人的话很是莫名其妙,孩子完全听不懂,如果听不懂而非要强制听,还要强制照模子去说,把孩子努力地往鹦鹉方向打造。孩子长着一个大脑,这个大脑注定是用来超越前人的,但变成鹦鹉的大脑,就失去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勇气,于是越来越倒退,一代不如一代。
成人化通常是从两个方面下手的。一是主题,二是语言。
主题的成人化,在学生作文中几乎泛滥成灾。孩子的一篇作文,要是不整出点什么意义来,很难得过关的。什么叫意义呢?就是成人眼里那些正确而空洞的道理。正确,是针对成人精神世界里的普世价值观而言的,这样的价值观支撑着整个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空洞,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这样的道理在现实世界中大多仅仅属于精神范畴,很多人却是说一套,做一套,道理仅仅是用来讲的,当然就显空洞;另一方面,很多这样的道理放在孩子的生活中来看,显得遥远而陌生,虽然在大人的絮絮叨叨中强加进了记忆,或者被要求放进了自己的作文里,但绝大部分孩子事实上无法领会成人世界里的道理,当然空洞。很多孩子其实是会说道理的,可惜说出来的道理常常被以幼稚可笑或错误的理由给否定了,只有写出大人们能接受的道理,才能做为作文的主题,在小学作文里,这叫中心思想。
比如,孩子写学校里组织的春游,如果结论是“这一次玩得真没有意思,玩了还不如不玩”,那么肯定会被否定;再写“这次春游走太多路了,累死了”,十之八九还要被否定;直到按要求写出“观赏了美丽风景,欣赏了大好春光,并因此懂得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怕是才能合格了。不过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孩子春游之后,都绝不可能因此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
这种对思考乃至思想的扼杀,是在堂而皇之地实施强权暴力,在这位杀手面前,孩子稚嫩的思想,几乎没有成长的机会。
语言的成人化,一般披着“书面语言”的外衣。比如写上学,要写“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上学的路上”,写老师说话,要写“老师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此之类的话,活生生地将作文语言与孩子的生活语言剥离开来,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语言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从小培养说空话说大话的习惯,这是成人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
童年写作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完全没有童真、童趣、童心的作文,事实上已经偏离了作文的发展方向。真实的思考,真实的声音,才会有思维上的真实进步。
四号杀手:优美化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优美化通常被欣赏,是因为冒充了文学的名头,不易被人识出真面目来。事实上文学并没有显著的优美特征,一般说优秀的文学语言,几乎是依照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意味深长的标准,优美只是文学语言风格的一种。但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优美之处出现,而这样的优美通常又是文采斐然的地方,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笔生花之处,因而常被人欣赏。于是很多人把这个标准拿来衡量小学生作文,自以为高标准,事实上是自我陶醉。
优美化这位温柔杀手装作出自文学深闺的模样,挂在嘴边的词汇是“好词好句”,很多人被这个词弄糊涂了,心里想着作文中多些好词好句总是没有错的,稀里糊涂就着了道儿,中了温柔一刀。由于受了优美化的影响,很多人以为的好词好句,几乎与景物描写等同起来,这属于中毒症状已经发作。在优美化杀手的蒙骗下,孩子的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中,景物描写的空洞、苍白、做作已成燎原之势,假、大、空从思想表达延伸到了具体描写。可以说,正是四大杀手中优美化这最后一招,将作文彻底变成了扼杀创造的一件血淋淋的凶器,童真、童趣、童心都在所谓的美的语言中失血而死了。
描写的首要目的是形象,形象的语言,不是空中楼阁的编织,而是生活形象的再现与创造,应该说是作者对生活形象的敏锐捕捉和对文字表现的独特理解。但优美化强调的却是辞藻堆砌,只重优美表象,不重文字内涵,用看似很美的形式,来屏蔽关注生活的心灵。
看这么一段出自学生作文的描写。(此文来自网络,这里仅就作文本身论,探讨一下纯粹的优美化导致的问题,我对小作者努力作文的态度是很欣赏的,如果小作者看到我这里的文字,希望只从作文本身问题去理解,改正缺点,而不要因此丧失作文的信心啊。)
我们伫立一旁,心潮在美丽中起伏,思想在美丽中陶醉……我曾经领略过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之美,感叹过黄河“黄沙四夜风声起,百万雄狮过大江”之磅礴气势,也观赏过“一鸣惊众人”的长江,可是此时,我却被姑婆山瀑布雄浑而又恬静的个性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顿时被眼前独得天然的魅力所了……
不单是诗句的胡乱堆砌,让人哭笑不得,而且其它句子也乱糟糟词不达意。本是孩子的玩乐,并且后一段的开头一句是“我们早已激动不已了,顽皮地在小石阶上蹦来蹦去……”那么这里怎么可能有“伫立”之意啊?思想是睿智的,可是思想陶醉是什么意思啊?雄浑和恬静搭配在一起合适吗?华丽的感慨从何而来?想过“所了”的含义是什么吗?
这只是其中一段。从全文看,也是空话多多,病句连篇,惨不忍睹。无法想象一篇作文怎么可以写出这么多病句来,即便记记流水账,也不会出现这样触目惊心的结果啊。
这种可怕的现象,大多是遭遇了优美化杀手的结果,单纯的孩子,尚无识别能力,被伤害了却未自知。但这是孩子的错吗?不是。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大人正在强制孩子背诵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去;有多少老师正在用美丽的波浪线划出作文中那些抄袭来的所谓好词好句,鼓励孩子继续抄下去;有多少专业从事作文教学的人,将所谓优美的描写抄在黑板上,诱导孩子直接往现成的作文框架中填。借助功利心理,优美化杀手已经恶魔附体,扮演了孩子面对作文时那些依赖的、信任的、尊重的施教者角色,孩子们逃得掉吗?
以优美的名义,侮辱美丽的文字,戕害纯真的心灵,我们的作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作文不过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一下自己眼里的世界,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推理一下自己的思想,这并不复杂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莫名其妙地折腾呢?
作文教学的四大杀手,虽然面目各异,但它们的雇主无非功利。为什么它们可以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大行其道?为什么一代一代学子的母语文化修养越来越让人伤感?为什么穿上古服诵读经典会成为时尚?为什么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度制约之下,道德建设的事情还要试图返祖?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教育最核心的两个字:尊重。关于教育的尊重,我另文专述。如果孩子的教育,只是掠夺功利的一条途径;如果学习的课堂,只是制作广告广拉生源的实验基地;如果童年的天空,只飘荡着奖牌和名校录取通知单,那么,对于作文,这样一个原本可以培养语言、思想、人文、审美、思辨等做人基本素质的美丽项目,最终被四大杀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不是一个意外。放眼教育,其实何止是作文一项陷入此等惨境。
有杀手横行的世界,是一个恐怖主义主宰的世界,不论流氓如何用文化来粉饰,都改变不了流氓的本性。但是,内心渴望和平、正义、安宁生活的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对真相的探求和揭露。我一直执拗地相信,只要有爱,就有奇迹,作文教育没有理由不美丽。
不要以为杀手一定就是满脸络腮胡、目露凶光的肌肉男,说不定也会长成风情万种的美女模样呢。在作文教学中扮演杀手的这四位,就没有一点凶恶模样,乍眼一看,倒反而相貌端庄,不苟言笑,一派威仪,都是特别正规的样式,很容易吓唬住小孩子的。可以想象一下某些权力部门对待百姓的表情,对,就是特威严的那个样子。
这四位杀手,在功利应试的滋养下,从宫廷后院到行走江湖,以扼杀一代代孩子的创造力为己任,将天才变成庸才,将人才变成蠢才,将原本简单的作文化作一种煎熬,将原本纯真的孩子塑成一具空壳。很多时候,这些杀手还会勾结权威,套上制服、揣上证书、攥着糖果、握着棍棒,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角色,用各种手段,或强制,或引诱,死守“谎言说一千遍也便成了真理”的原则,对着天真、听话的孩子大开杀戒,目标非常明确:杀死自由的思想,杀死创新的勇气,杀死独立的创造,杀!杀!杀!面对敬业的杀手,孩子们心灵失血,思想苍白,知识僵化,学成书呆子,长成书袋子,成年以后,大多就落下了人云亦云、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毛病,工作求稳,生活求逸,一个混字就可以概括整个人生了。
也许你说,作文对做人有这么大影响?
我的观点是,作文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文这个事情本身并不能影响做人,但以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去对待作文,你会发现,作文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建立了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并不是作文形式本身的影响,而是生活态度对做人的影响。所谓我手写我心,所谓生活即作文,所谓作文如做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杀手们做的事情,是为了告诉你,作文就是作文,与生活态度没有关系。换个说法:作文有作文的写法,你得听作文的,而不是作文听你的。得了,你成了作文的奴隶,那个鲜活的你基本上就被杀死了。
杀人于无形,这是敬业的杀手们追求的境界。有句笑话这样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作文教学的四大杀手,都是有文化的流氓,我们来看看到底可怕不可怕。
一号杀手:模式化
作文模式化,就是给作文建立一个标准式样。什么样的作文题目,就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按着规定来。杀手自有一套理论:无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的,考试的时候才能拿到作文分。
这位杀手先生其实蛮辛苦,要对各种各样的作文题目先进行分大类,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等,将每大类作文的写法整一个模式出来;然后还要对每大类进行分小类,比如写人的,老师怎么写,母亲怎么写,同学怎么写,等等;再具体到内容上,老师的外貌怎么写,举些什么例子,歌颂什么精神,结尾怎么提升,等等。这样的模式建立虽然麻烦,但是一旦建立起来了,就一劳永逸了。
这种模式化其实是政治语文的遗风,塑造人物高大全,主题思想政治化,不得越雷池一步,谓之得法。模式化作文的基本内涵,是把活生生的人机械化,作文就是生产皮鞋,按照预设的一道道工序,制造出来整齐划一的产品,拿到考场上去用就可以,谓之应试。
对于千姿百态的心灵而言,模式化其实是很让人讨厌的,不过杀手的威慑力在于,在孩子不知作文为何物的时候,先威风凛凛地告诉孩子:你的作文这儿写得不对,那儿写得不对,重写!怎么?害怕了?好,按照模式来吧。
作文有没有标准式样呢?
举个例子,比如《下雨的时候》(此题出自某地方版语文教材四年级单元习作),从题目来讲,是很好的。雨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写景抒情,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自然天气,可以写内心风雨,可以写快乐,可以写忧伤,可以写生活,可以写童话,谁能给这样的题目建立一个标准式样?可惜教材中给了一个很有局限性的提示:“如果小鸟、小鱼、小树、小草、风、雨……都会讲话,下雨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提示就显得狭窄,空洞,模式化,把“下雨的时候”暗示成了“雨中的对话”。在作文中,对话其实很难写,需把握“什么人说什么话”,需写出说话的人的个性来,否则对话就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这很困难。所以这个提示中的预设,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明显带着什么题目应该怎么去写的心理,这就是模式化的尴尬。但是这样的提示自有其道理:如果按照提示写成“雨中的对话”,这个题目绝对不会写偏题,对不?不偏题,就可以拿到作文基本分,对不?而且这样写,思路上好像还是创新的呢,对不?
作文原本没有标准式样,但模式化就这样硬生生地给一个标准,大家都按这个写,保险。美其名曰:这样写对应试是有用的。
现在发挥一下想象:你就是一名阅卷老师,正在批改某个班的考试作文,题目正是《下雨的时候》,看一篇,小花小草小雨在对话;看两篇,小花小草小雨在对话;……不是存心要把你逼疯,在变疯之前告诉我,你怎样给这些模式化的作文评分?
所谓对应试有用,不过是自欺欺人。再想一想,只是实施模式化的操作,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如果考试的时候没有碰上写过的题目,怎么办呢?尽管现在猜考试题有很多牛人,通常还把那种能力混淆为作文教学水平,但肯定会有猜不中的时候,——或许那正是最关键的一次考试。
模式化,不过以拿到考试作文那点可怜的基本分为筹码,如果你想学习真正的作文能力,要努力拿高分,拿满分,模式化杀手就只能遁入暗处,对你无从下手了。
二号杀手:套路化
套路化是模式化的一个变种,不过长得不像模式化那么威严。如果说模式化好歹还在研究作文写法的话,那么套路化就是赤裸裸地高举功利应试的旗帜了。套路化最商业的策略是:用几个套路,去写尽天下作文题,这在应试诱惑上就比模式化更胜一筹。模式化毕竟内容繁杂,内容多了容易把人脑子搞乱掉。到了套路化这里,简单了:直接针对考试,准备几篇文章,其秘诀是一个“套”字,主体内容都一样,就是开头结尾随机应变地应一下景,以避偏题之嫌。套路化杀手也自有一套理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准备充分,战无不胜。
这位杀手小姐长着一副美丽面容,——通常可以准备一些看上去很美很有理的作文材料,以便勾引那些面对作文就发愁的孩子和家长,一旦上了钩,再脱掉就不容易了:毕竟这是一条应试作文的捷径,有时候还真能套上点分数,并且,越是在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可能还会越明显。当然,这在高考中可能不太容易蒙混过关,因为高考阅卷相对要严一点,阅卷老师也相对要水平高一点,评卷标准也相对要明确一点,阅卷的责任感也相对要强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大部分套路化的本来面目就被识破了。很多平时考试作文分数不错的孩子,到高考时往往在作文上栽跟头,绝大部分是上了套路化的当。可悲的是,即便上了当之后,也并没有多少人自知,因为在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漫长道路上,套路化通常借着分数的力量,完全瓦解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积蓄的探索精神、思辨能力、感悟水平、人文情怀以及创造的习惯,而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应试机器。一部机器,目前来看还聪明不到能够自知的程度。成为机器的人是可悲的:活着,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为了完成应试任务,很多老师都能够将套路化教学运用自如,用心良苦,也是出于无奈。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非教育因素干扰,绝大部分老师没有条件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事情,也不允许偏离课标、违背教参去进行探索教育,或者说,是貌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硬杠杠,将一个个鲜活的老师规定成了教学机器,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失败。很多高高在上的专家面对这样的尴尬是很着急的,于是越失败,就越制定更多的规定,恨不得将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规定好,教育无法避免地进入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的老师们,找到套路来出成绩,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了。中国教育,这样的悲剧很多。
有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逐利也会这样做,对孩子的作文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现代中国,校外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教育力量,但可惜并没有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反倒成为精明的商人牟利的场所。在社会生活中幸福感越来越虚幻、教育投资越来越成为家庭重要开支的今天,校外教育市场火爆得让人惊讶。商人们本来就擅长研究消费心理,针对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迅速将套路化作文的媚众化发展到了极致。其表现的基本方式是:将一篇作文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都给孩子定好,然后让孩子抄下很多形似美丽的词汇,貌似优美的句子,看似精彩的片段,诱导孩子直接往结构里面填,以便迎合家长和老师。短期内的美丽展现,迅速产生了广告效益,待到众多家长和老师醒悟过来时,孩子已经形成了对作文的错误审美,其中很多人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尴尬与茫然。
套路化杀手出门的时候,基本上是披着技巧的外衣,至于作文最重要的真情实感、生活感悟、思想认识、人文审美,她都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略,所以,通常出来的作文效果是:在美丽的作文形式下,内容做作,思想苍白,逻辑混乱,情感虚假,真我已经死了。这正是杀手们所期盼的。如果你坚持面对真正的自我,常常解剖一下真实的内心,看生活有点自己的观点,写作文有点自己的语言,套路化杀手的骗局就很容易被揭穿了。
三号杀手:成人化
成人化这位杀手貌似深刻,实则自以为是,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还非要做出一副十分关心孩子成长的模样,属于患了自闭症的臆想式杀手。孩子懵懂无知,以为这是好人,跟在后面要糖果吃,结果不幸遇害。
在小时候,我们的教育多以乖巧懂事为标准,听大人的话,按照大人讲的去做,大人没讲的不要乱做,做了,叫捣乱,添乱。要说这也合情合理,大人毕竟阅历丰富,判断有经验,审美有原则,可以避免孩子走弯路,走错路。问题出在,有很多时候,大人的话很是莫名其妙,孩子完全听不懂,如果听不懂而非要强制听,还要强制照模子去说,把孩子努力地往鹦鹉方向打造。孩子长着一个大脑,这个大脑注定是用来超越前人的,但变成鹦鹉的大脑,就失去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勇气,于是越来越倒退,一代不如一代。
成人化通常是从两个方面下手的。一是主题,二是语言。
主题的成人化,在学生作文中几乎泛滥成灾。孩子的一篇作文,要是不整出点什么意义来,很难得过关的。什么叫意义呢?就是成人眼里那些正确而空洞的道理。正确,是针对成人精神世界里的普世价值观而言的,这样的价值观支撑着整个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空洞,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这样的道理在现实世界中大多仅仅属于精神范畴,很多人却是说一套,做一套,道理仅仅是用来讲的,当然就显空洞;另一方面,很多这样的道理放在孩子的生活中来看,显得遥远而陌生,虽然在大人的絮絮叨叨中强加进了记忆,或者被要求放进了自己的作文里,但绝大部分孩子事实上无法领会成人世界里的道理,当然空洞。很多孩子其实是会说道理的,可惜说出来的道理常常被以幼稚可笑或错误的理由给否定了,只有写出大人们能接受的道理,才能做为作文的主题,在小学作文里,这叫中心思想。
比如,孩子写学校里组织的春游,如果结论是“这一次玩得真没有意思,玩了还不如不玩”,那么肯定会被否定;再写“这次春游走太多路了,累死了”,十之八九还要被否定;直到按要求写出“观赏了美丽风景,欣赏了大好春光,并因此懂得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怕是才能合格了。不过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孩子春游之后,都绝不可能因此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
这种对思考乃至思想的扼杀,是在堂而皇之地实施强权暴力,在这位杀手面前,孩子稚嫩的思想,几乎没有成长的机会。
语言的成人化,一般披着“书面语言”的外衣。比如写上学,要写“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上学的路上”,写老师说话,要写“老师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此之类的话,活生生地将作文语言与孩子的生活语言剥离开来,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语言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从小培养说空话说大话的习惯,这是成人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
童年写作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完全没有童真、童趣、童心的作文,事实上已经偏离了作文的发展方向。真实的思考,真实的声音,才会有思维上的真实进步。
四号杀手:优美化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优美化通常被欣赏,是因为冒充了文学的名头,不易被人识出真面目来。事实上文学并没有显著的优美特征,一般说优秀的文学语言,几乎是依照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意味深长的标准,优美只是文学语言风格的一种。但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优美之处出现,而这样的优美通常又是文采斐然的地方,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笔生花之处,因而常被人欣赏。于是很多人把这个标准拿来衡量小学生作文,自以为高标准,事实上是自我陶醉。
优美化这位温柔杀手装作出自文学深闺的模样,挂在嘴边的词汇是“好词好句”,很多人被这个词弄糊涂了,心里想着作文中多些好词好句总是没有错的,稀里糊涂就着了道儿,中了温柔一刀。由于受了优美化的影响,很多人以为的好词好句,几乎与景物描写等同起来,这属于中毒症状已经发作。在优美化杀手的蒙骗下,孩子的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中,景物描写的空洞、苍白、做作已成燎原之势,假、大、空从思想表达延伸到了具体描写。可以说,正是四大杀手中优美化这最后一招,将作文彻底变成了扼杀创造的一件血淋淋的凶器,童真、童趣、童心都在所谓的美的语言中失血而死了。
描写的首要目的是形象,形象的语言,不是空中楼阁的编织,而是生活形象的再现与创造,应该说是作者对生活形象的敏锐捕捉和对文字表现的独特理解。但优美化强调的却是辞藻堆砌,只重优美表象,不重文字内涵,用看似很美的形式,来屏蔽关注生活的心灵。
看这么一段出自学生作文的描写。(此文来自网络,这里仅就作文本身论,探讨一下纯粹的优美化导致的问题,我对小作者努力作文的态度是很欣赏的,如果小作者看到我这里的文字,希望只从作文本身问题去理解,改正缺点,而不要因此丧失作文的信心啊。)
我们伫立一旁,心潮在美丽中起伏,思想在美丽中陶醉……我曾经领略过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之美,感叹过黄河“黄沙四夜风声起,百万雄狮过大江”之磅礴气势,也观赏过“一鸣惊众人”的长江,可是此时,我却被姑婆山瀑布雄浑而又恬静的个性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顿时被眼前独得天然的魅力所了……
不单是诗句的胡乱堆砌,让人哭笑不得,而且其它句子也乱糟糟词不达意。本是孩子的玩乐,并且后一段的开头一句是“我们早已激动不已了,顽皮地在小石阶上蹦来蹦去……”那么这里怎么可能有“伫立”之意啊?思想是睿智的,可是思想陶醉是什么意思啊?雄浑和恬静搭配在一起合适吗?华丽的感慨从何而来?想过“所了”的含义是什么吗?
这只是其中一段。从全文看,也是空话多多,病句连篇,惨不忍睹。无法想象一篇作文怎么可以写出这么多病句来,即便记记流水账,也不会出现这样触目惊心的结果啊。
这种可怕的现象,大多是遭遇了优美化杀手的结果,单纯的孩子,尚无识别能力,被伤害了却未自知。但这是孩子的错吗?不是。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大人正在强制孩子背诵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去;有多少老师正在用美丽的波浪线划出作文中那些抄袭来的所谓好词好句,鼓励孩子继续抄下去;有多少专业从事作文教学的人,将所谓优美的描写抄在黑板上,诱导孩子直接往现成的作文框架中填。借助功利心理,优美化杀手已经恶魔附体,扮演了孩子面对作文时那些依赖的、信任的、尊重的施教者角色,孩子们逃得掉吗?
以优美的名义,侮辱美丽的文字,戕害纯真的心灵,我们的作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作文不过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一下自己眼里的世界,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推理一下自己的思想,这并不复杂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莫名其妙地折腾呢?
作文教学的四大杀手,虽然面目各异,但它们的雇主无非功利。为什么它们可以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大行其道?为什么一代一代学子的母语文化修养越来越让人伤感?为什么穿上古服诵读经典会成为时尚?为什么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度制约之下,道德建设的事情还要试图返祖?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教育最核心的两个字:尊重。关于教育的尊重,我另文专述。如果孩子的教育,只是掠夺功利的一条途径;如果学习的课堂,只是制作广告广拉生源的实验基地;如果童年的天空,只飘荡着奖牌和名校录取通知单,那么,对于作文,这样一个原本可以培养语言、思想、人文、审美、思辨等做人基本素质的美丽项目,最终被四大杀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不是一个意外。放眼教育,其实何止是作文一项陷入此等惨境。
有杀手横行的世界,是一个恐怖主义主宰的世界,不论流氓如何用文化来粉饰,都改变不了流氓的本性。但是,内心渴望和平、正义、安宁生活的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对真相的探求和揭露。我一直执拗地相信,只要有爱,就有奇迹,作文教育没有理由不美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