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是如何练字的?
展开全部
1、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2、辞官拜师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扩展资料: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2、辞官拜师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扩展资料: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