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历史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30 · TA获得超过985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太大,至少可以写一本书。

现将我的新书《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关于扬州历史一些简单介绍的文字转贴一下: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

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

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

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

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

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

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

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

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

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

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

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

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

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

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

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

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

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

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

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

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

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

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

先后有不少 *** 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

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 *** 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

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

筑宝佑城以抗元兵。

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

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

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

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

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

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

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

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

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

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

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城”的别号。

南宋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扬州,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的衰败相比,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坏。

公元1645年4月,清将多铎以十万兵马围困扬州城,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率领军民死守城池,多铎破城之后悍然下令血洗扬州。

据当时僧人记载的《焚尸符》统计,扬州屠城的死难者达80万之众。

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这是满清入关后对征服地区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屠杀。

晚清时《扬州十日记》通常与邹容的《革命军》一道刊行,为辛亥革命进行了舆论准备。

扬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所受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当时太平军曾三克扬州,分别为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扬州,三月十三日撤离;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撤离。

经过这三战,扬州人口锐减。

曹树基指出:“以甘泉县为例,该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数为66.6万, 光绪七年(1881年)减少为 24.0万(注:光绪《甘泉县志》卷四。

)。

将时间定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县的人口损失率高达72.5%。”

多次毁城使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地面建筑多已不存。

以扬州园林为例,唐代诗人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园林多是宅”句,明清时亦有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的说法。

但史书记载的那些扬州历史名园在建国时已大多荒废,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园林只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和何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