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之鸟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2.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摇啊摇
文言文《管宁割席》翻译赏析
文言文《管宁割席》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⑨观: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3. 割席分坐 文言文加翻译 割席分坐 文言文加翻译 谢谢
《割席分坐》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抛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丢下锄头,离开了。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 郑困文言文翻译
郑絪
【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1、絪:念yīn。
2、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3、荆部商山:地名。
4、概:景象。
5、起:启发。
6、馔:念zhuàn,食物。
【译文】
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5. 文言文翻译 鹳雀之家
偶来试试,很久没做文言文的题了,可能有字词些不怎么准确 :
仇悆是东州一个县邑的县宰,早上起床处理事务,刚处理完公牒诉讼,就有只雀在庭下盘旋飞舞,仇驱赶了很久它才离开。第二天雀儿又来了。仇心下就觉得这雀儿奇怪,派遣一名府吏跟着它直到它停下来的地方,看看它要做什么。已经出城外数里后,视野里出现一颗大树,鹳雀径直飞到树上并停在上面。府吏看看树的顶上,原来有个鸟巢,几只雏鸟在里面啁啾名叫。那树下面站着几人,都是手持锯子或斧头绳索将要砍树的人。府吏 赶忙(立刻)2阻止,便将他们都带到府衙见仇。仇问他们话:“问什么要伐那树?”答:"用它做柴火罢了“;仇又问:”卖了能有多少钱?“答:”五千钱“;仇便拿了自己的五千钱给了那些人,交代说:”这雀鸟儿,一连几天到这来,看它似有求救之意,这样的有灵识的禽鸟,你们切不可再伐那树.."那些人便离开了,因为这没再伐那棵树。
。。好坑爹的文啊,,,前面几个词都不会~~~
6. 文言文 戴高帽翻译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扩展资料
鉴赏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7. 奕秋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奕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8. 奕秋文言文翻译
1)使奕秋诲二人奕 使:(让 ) 诲:( 教)
(2)有鸿鹄将至 至:(来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引 )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智:( 智慧)
解释句中“之”字用法、意义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的)
(2)吾欲之南海 (去)
(3)一人虽听之 (代词)
(4)思援弓缴而射之 (代词)
道理:
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则什么也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