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常识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10-1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3万
展开全部
1.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2.一.文学常识填空1.《资治通鉴》是()主持编创的一部()通史.记载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羊脂球》(1880) 《一家人》(1881) 《我的叔叔于勒》(1883) 《米隆老爹》(1883) 《两个朋友》(1883)。
3.《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资 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 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5卷、《秦 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 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 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司马 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4.<;资治通鉴>;这部书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历史上一些精典的事件,学习和理会它可能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有人说历史上一面镜子,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给我们以启迪,从而在现代现实生活中提供一个镜子作用.例如:书中写到韩信忍得胯下之辱,而奋发图强,终成大器.蔺相如从大局出发,不与廉颇计较,而让其折服,负荆请罪,演绎了精典(将相和)。

还有李世民之父李洲是怎么曲伸韬略,终于建立大唐基业等等。总之,从这些一个个精典的事件故事中,使我们受到启发,当我们现在遇到事情,可以参照,从而使自己选择正确的做法。

象毛主席和蒋介石都酷爱这本书,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略大智,大曲大伸,大进大退,大忠大孝,大善大恶等做人和谋略。
5.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6.《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两条鲜明的著述动机。

第一,融汇诸史,成一家之言。第二,总结得失,供人主借鉴。

《资治通鉴》成书九百余年来,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斐声海内外。《资治通鉴》内容思想博大精深,录事求实考信。

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抬遗补缺,从而为学史、研史都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国家领导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依照周、秦、汉、魏,直至隋、唐、五代之序,记载了十六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 全书以年代为经皇朝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

"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济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动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