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字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世纪网络17
2022-11-12 · TA获得超过588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1. “可”的古文是什么意思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3)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4)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5) 又如:可刚可柔(可以强硬可以温和。指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胜(岂能忍受)

(6) 值得,堪

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7) 又如:可歌可泣;可观(值得观览,有观览的价值);可矜(值得怜悯);可堪(那堪,怎堪);可怜相(值得怜悯的样子)

(8) 相称;适合

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9) 又如:可体(合身);可手(合手,称手);可式(正合适);可愿(符合愿望的事;符合愿望);可意种(如意的人)

(10) 适合于…(如人意、人心) 。如:可人意(使人满意、喜爱);可疑(令人怀疑);可儿(趁人心意的人儿);可伤(使人悲伤);可怜见(使人生爱怜之情;可怜);可噩(亦作“可愕”。使人惊讶)

(11) 应当,应该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12) 又如:可要(应该,须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须知)

(13) 病痊愈

只见宋江暴病才可,吃不得酒肉。——《水浒传》

LZ这里是可的全部意思 有几个是古文的意思。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种、

建议LZ去百科里看一下 ,那里有古文的例子。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文言文中什么字有“是”的意思

汉字若 释义ruò ① 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 ② 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 ③ 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 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 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天运。⒉此时。

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4.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沪订高寡薨干胳吮供经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9011。

5.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6. 文言文中 当字是什么意思

【当】

[dāng]

1. 充任,担任。

2.掌管,主持。

3.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

4.面对着。

5.相称,相配。

6.应该。

7.抵敌。

8.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

9.顶端,头。

10.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dàng]

1. 合宜。

2.抵得上,等于。

3.姑且作为。

4.认为。

5.在同一时间。

6.吃亏,受骗。

7.抵押。

拼音:[dāng]、[dàng]

部首:彐

部首笔画:3

总笔画:6

笔顺:竖捺撇折横横

【dāng】

1、<;动>;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又:“木兰当户织。”

2、<;动>;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介>;在;在……时候(地方)。《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五人墓碑记》:“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动>;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动>;承担;承受。《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动>;忍受。《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7、<;动>;执掌;主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

8、<;形>;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9、<;动>;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

10、<;动>;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11、<;动>;遮挡;遮蔽。《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12、<;副>;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副>;会;将会。《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赤壁之战》:“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

14、<;副>;要;将要;就要。《书博鸡者事》:“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

15、指过去的某一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àng】

1、<;形>;合适恰当。《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采草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2、<;动>;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动>;当作。《战国策·齐策》:“安步以当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4、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5、<;动>;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6、<;动>;抵得上;够得上。《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7、<;形>;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纲》:“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8、<;名>;器物的底部。《韩子非·外储说右上》:“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