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 我来答
蜜糖豆沙包2333
2023-02-14 · TA获得超过6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一、高职“两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人生观、价值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作为专门担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从2004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05年的新课改。每年每学期省市级都要组织两课教学科研的课程培训,可见力度之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活力。高校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主要基地,而“两课”教师则是承担这重要使命和职责的旗手,责任更重,影响更大。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以及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等原因。高职招生在高等院校中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由于学生文化课素质在大学生整体中居于底部水平,这就决定了高职“两课”的教学对象同普通本科在文化层次上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重点表现在学生对“两课”理论的接受能力较弱,而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更是让高职生在主观上对“两课”产生极大的抵触。因此。根据“高职”生源的特殊性去设计、进行“两课”教学改革,使“两课”在最大的限度上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当前“两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上好“两课”,关键在于教学改革与创新
  
  要真正上好“两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从客观方面看,“两课”教育内容及观念与当今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现实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老百姓不满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两课”教学的实效: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两课”授课内容过于枯燥,或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此很难产生兴趣。在这种困局下,唯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去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真正达到使“两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是上好“两课”的前提。
  就“两课”教学而言,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人文、社科类课程范畴。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近代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为基础。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来说,这样一门涉及内容庞大、学科复杂的学科,要真正地吃透,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不少教师在理论功底上是相对欠缺的,而一个优秀的“两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知识含量,关注最前沿的学科走向,有着敏锐的政治气息。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只有首先使自己先成为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学生,要在教学和科研中,既体现学术水准,又体现人文关怀和为人师表。所以上好“两课”,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对教师考核体系和培训工作,增加“两课”教师集体备课或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两课”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这是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上好“两课”的关键。
  “两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教育部统一规划安排的,但各院校、各系、各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一方面要充分遵循教材的原则性和权威性,研究它的内容、结构,把握好章、节的关联性、整体性,另一方面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可精简那些超越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能力的部分“两课”抽象理论阐述的内容,增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知识,比如大学生在思想方面面临着许多困惑,象对社会上的负面问题(腐败、社会不公、教育不公、贫富差距等)的认识存在片面现象,从而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思想容易偏激,这些热点问题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正确解答。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自身成长的问题如就业、人际关系、恋爱问题都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正确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对“两课”教学最大的挑战,因为一直以来政治理论课都被冠以“枯燥”、“无聊”的形容词。这的确是“两课”教学的“顽疾”,怎样摆脱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是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很普遍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故事导人法等都逐渐引入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特别要关注从心理学角度去思考如何上好“两课”,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被忽视但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而在课堂上要真正实现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要以心理学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得到体现,以趣味性游戏的形式先吸引学生参加,根据游戏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谈他们的感受,再由老师发言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形式大大丰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真正使师生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和参与中真正提高素质和能力。
  再次,完善“两课”教学考评是上好的“两课”的保障。
  高职院校的“两课”教育,应该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判断能力的人,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教育。因此,衡量高职学生学得如何,仅看考试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分数高的同学并不一定就是道德品质高尚、行为良好的学生,相反,分数低的同学不见得就是思想落后、品德不好,学生在家里及在其它地方甚至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是很难体现到成绩上来的,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事,心态如何不是在短时间内更不是在课堂上看得出来的,必须通过综合考评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因此,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
  第一,要改变以往只看高职院校大学生“两课”考试的分数。还要看学生平时出勤及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表现,通过经常性的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道德意识、心理素质等进行评定,比如一个班可分三到四个小组,指定各小组学习的负责人,提前布置要讨论的主题。让各小组课下收集资料,讨论,选出发言者,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活动成果,从各小组评选表现好的同学,并给予表扬和考试结合的分数鼓励。第二,要改变以学生期末考试答卷传统的形式,设计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要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理论谈认识,从中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运用、逻辑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第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实践考评作为重要指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实践,也可以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公司等建立的校训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两课”教学最大的课堂,让学生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了解国情、民意、社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这些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和考试相结合是“两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极好的方式,最后主要由学生互评。然后由辅导员和教师认定实践考评成绩。总之,综合考评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将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才是“两课”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考评或许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基于以上的认识。高职“两课”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其特殊性去探索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使“两课”在最大的限度上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品行和素质,提高他们做人和做事的知识和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