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分享就是自私吗?

 我来答
真挚的情感真心的朋友
2023-04-19 · 超过15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不是自私,而是孩子在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别说零食玩具了, 很多宝宝甚至认为妈妈是自己的,不允许爸爸碰,爸爸一旦拉妈妈的手,孩子就会气冲冲的把爸爸的手掰开~

一直要等到3岁以后,宝宝产生和同伴交流的愿望后,慢慢意识到分享的好处,才会逐渐出现分享行为。



所以,三岁前不用着急教育孩子分享,况且孩子还理解不了分享的意义呢~

一定不要强迫分享

宝宝对事物的珍惜程度不是以价格衡量的,他们只知道这是自己的,别人不能碰,哪怕是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废纸箱,在他眼里都是宝贝。




而家长强迫孩子分享,甚至不经宝宝同意就把宝宝的物品送给别人,其实与抢夺无异。

就像成人的爱车被别人借走不还,成人买的名牌包被别人抢走,成人奋斗十年的房子拱手让人,成人辛辛苦苦赚的钱被人强制分享……听着就心碎是不是?

这样类比下来,大家也就理解为什么宝宝会推人,会哭得撕心裂肺。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类比不合适,但在孩子眼里,自己的玩具小火车,并不比大人的爱车逊色。

总是逼迫宝宝分享,宝宝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网友说:

我觉得一切看似属于我的,其实都不属于我。 父母送走了我的玩具,也送走了我守护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的勇气。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分享?

三岁前由于心理发育的限制,逼着孩子分享没什么好处。等到宝宝3岁后,家长可以稍加引导宝宝进行分享行为。


1明确物权意识

帮助宝宝明确哪些物品是宝宝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大家共有的。同时告诉宝宝,只有自己的物品才可以随意支配,别人的东西需要别人同意才能玩,公共物品需要排队玩。

最开始引导分享时,可以先分享属于全家人的东西,比如水果,当其他宝宝来家里玩时,引导宝宝给小朋友拿水果品尝。



2选择熟悉的朋友分享

宝宝害怕分享,主要是害怕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不归还。而家长是宝宝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可以有效消除宝宝的担忧。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试着询问宝宝“可以让妈妈吃一口吗?”“可以用一下你的小剪刀吗?”

之后还可以尝试让宝宝跟好朋友分享,只需让他们在一起玩,出于沟通交流的需求,宝宝会慢慢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物品,这时宝宝的社会交往时期也就到来了。



3善用游戏

鼓励宝宝们玩一些合作游戏,比如过家家、跳舞、踢足球等,利用游戏的规则,教宝宝学习分享。

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宝宝们需要准备娃娃、菜品、零食、装饰品(头巾、衣帽等)等等,每个宝宝都需要准备一些东西来配合过家家游戏,于是有些宝宝会把自己的娃娃拿出来,有些宝宝会把自己的小车拿出来,有些宝宝会把自己家的萝卜拿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分享。



4表扬激励

家长的赞扬,会强化宝宝的“分享”行为,从此以后宝宝会更乐意与别人分享他的私人物品。



5不要批评

分享是种高级的社交行为,要等宝宝心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如果一味的批评宝宝,反而会使宝宝更加讨厌分享这件事,以后就更难做出分享行为了。

抗问凝0F2
2023-04-19 · 超过6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1、强迫孩子去分享

当发现宝宝们不愿意与人分享或拒绝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时,家长们的通常做法就是直接对孩子进行劝说、教育,有的甚至强迫,直接拿孩子的东西给别人,并没有选择挖掘宝宝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去发现不爱分享的原因是什么,而这种劝说、强迫的行为,容易让宝宝们产生不受重视、不受关爱、不受宠爱的错觉,进而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使宝宝们产生心理问题。

长辈们太过于溺爱

2、孩子天生没有分享的意识

这一代的宝宝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这种情况下,长辈们更容易把所有的宠爱都注入宝宝的身上,他们害怕宝宝受到一丁点的委屈,害怕宝宝们收到一丁点的伤害,对宝宝们的要求有求必应,所以便不分是非对错的认为宝宝没有错,不对他们进行正确适当的教育,而过多的宠爱就成了溺爱,溺爱很容易使长辈们过分的包容宝宝们的错误。对宝宝们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产生阻碍。

当宝宝们在思想发育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如果长辈过分的溺爱阻挡了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则会使孩子那种无意识的自私行为变成正真的自私行为,会产生很多恶劣的行为,具体有:东西越多越好、东西都是自己的、在物质上的贪婪、不满等。这就对宝宝的品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父母做不到与孩子换位思考

宝宝们虽然不懂得学习成人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家长可以尝试了解宝宝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与宝宝们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所谓的“自私行为”当家长们能了解了宝宝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后,能更好的对宝宝的自私行为进行引导教育,从而使宝宝无意识的自私行为慢慢消失,成长成为健康善良的好宝宝。

任何学习的过程肯定都是艰难的,宝宝们学习分享也是一样!学习“分享”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能达到良好教育宝宝又不做出错误行为呢?以下是小编的几点提议:

1、父母要树立榜样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导师,孩子想要成为一个懂分享、懂友爱的人,家长一定要三观正,品德高,对孩子不娇惯、不溺爱。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看到好东西就要霸占着、孩子在幼儿园时要时时警惕自己的东西有没有被别人拿走,那孩子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懂分享善友爱的好宝宝。

分享就是关心照顾别人,分享也是一种社交的技巧,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将来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更好的与朋友们相处,一定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刻意的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分享”的事情,比如在饭桌上互相夹菜,当有了好玩的好吃的东西时,大家一起分着吃,有好玩的东西叫大家一起玩。在外面的时候还要热情的帮助别人等等。孩子们长久的在这些行为的熏陶下,也会学习家长的做事方式,养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

而当孩子做出了分享的举动时,我们要告诉他做的很好,对他的进步提出鼓励。而当孩子犯错误时,也不要一味地批评,要耐心的告诉他是哪里做错了,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在这种良性的教育模式下,孩子才会更好的接受自己错误,从而健康顺利的成长。

2、取消孩子在家里的特殊地位

宝宝一般在家里都处于中心的地位,很容易出现所有的人都围着孩子转,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孩子的事情让路,这种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经营方式其实是有些不合理的。家庭应该以父母为中心,孩子是父母恩爱的结晶,父母恩爱的延续,而不应该是恩爱的转移。

适当降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十分有助于孩子的品格健全。有的家庭中,孩子说的话就是正确的,孩子想做的事情都要满足,这些表面打着爱孩子旗号的错误行为,其实变相的阻碍了孩子的道德发育,容易使孩子产生极大的主人公心态,认为一切都要听自己的,一切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愿来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私。

如果能适当的降低孩子在家里的特殊地位,在某些方面上把孩子和家长一视同仁,让孩子处在一种家庭参与者的身份,这时候,孩子会作为旁观者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才能更好的起到榜样的作用。

3、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时候,一些表面上“自私”行为的产生,并不都是因为孩子的无意识行为,而是一些有意识有原因的行为,就拿我之前所见的事例来讲: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连续两年在学校里拿了奖状,第一年那倒奖状时,孩子开心的与朋友们分享自己喜悦,而朋友们在欣赏奖状时,不小心将奖状弄脏,孩子心里虽然伤心,却因为是无心之失,并没有表现出来。

第二年,孩子拿到奖状时,朋友们还想再次欣赏奖状,可孩子却在拿出奖状时犹豫了起来,孩子的朋友们便以为孩子自私而疏远他,家长也很苦恼为什么会这样。然而,真正的情况看来,这种情况并不能称为自私,这只是因为不能及时沟通而产生的误会行为,可是这种误会如果不能解开,便会影响孩子的交友,也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更加不愿意分享。

总之,宝宝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象形您读了这篇文章一定能对宝宝心理有更深的了解,也对宝宝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PH陈陈陈
2023-05-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222
展开全部

不一定。

分享是一种社交技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逐步培养孩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孩子不喜欢分享也不一定就是自私的表现,有时候可能只是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例如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可能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又或者是他们自己需要一定的自主性,为了保护自己的物品和权益,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愿意分享的想法。

作为家长,需要理解孩子发展的过程,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掌握分享的道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以及建立孩子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有时可以对孩子形成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总之,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交技能,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教育和培养孩子,而说孩子不喜欢分享就是自私,是过于简单和片面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生活达人无叶
2023-05-05 · 我叫双耳陈,擅长休闲娱乐,期待为你服。
生活达人无叶
采纳数:230 获赞数:5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不是的,孩子不喜欢分享并不一定就是自私的表现。分享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意识,这些能力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因此,孩子不喜欢分享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发展这些能力,而并非出于自私的动机。
此外,孩子的性格和处境也会影响他们是否喜欢分享。有些孩子天生比较内向、敏感,不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有些孩子可能经历过某些不良的分享经历,导致他们对分享产生了负面的情感体验。此时,家长可以通过引导、鼓励和正面的激励,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和意识。
但是,如果孩子的不喜欢分享行为过于频繁和明显,可能需要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让他们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分享可以带来的乐趣和好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到自己分享的行为,并在分享时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法超人C
2023-04-19 · 超过40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4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1、孩子不喜欢分享不是自私,但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与别人分享的品质。
2、在培养孩子与别人分享东西的行为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年龄。
一到四岁是分享行为的萌芽期,这时候孩子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自我中心主义还占主导地位,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5—6岁才是孩子“慷慨”行为的飞跃发展时期。如果孩子年龄到了,还是不愿与他人进行分享,我们可以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
3、榜样示范法。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端正态度、做好榜样。如:吃东西时,与孩子共享,打消他们独占的念头;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遇到挫折时,也可告诉孩子,让他们分享欢乐与忧愁;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家长可以把经常有分享行为的孩子作为榜样,并采取奖励小红花或其他物品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以此来激励孩子,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分享行为。当孩子由于分享而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 自我奖励倾向,如“给小朋友玩我的小熊,我是个乖孩子”,当他们再与人分享时,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4、移情训练法。
疫情训练就是训练孩子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觉知或意识到他人所处的情况,对他人的情绪体验有所觉知,从而产生分享行为。
如:孩子会说,“X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可和孩子一起讨论:是不是好东西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孩子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5、跟孩子建立分享的规则。
有的孩子只愿与自己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有的孩子害怕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玩过后就弄坏了;还有的孩子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件东西时,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因此常常使用抢的办法或使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别人。因此,家长可帮孩子建立如下的分享规则。
6、文明分享。
告诉孩子要爱护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物品,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就应该承担责任。
7、礼貌分享。
当孩子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引导孩子使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比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该说“谢谢”。
8、平等分享
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孩子来说,应该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9、轮流分享。
当几个孩子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要让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懂得谦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