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答案:教育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2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18. C 19. D 20. A
21. C 22. A 23. D 24. B 25. A
26. B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C
36.B 37.B 38.C 39.C 40. B
41.C 42.A 43.C 44.D 45.
二、辨析题
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要点:
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教师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其途径和方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答案要点:错误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集体教育的核心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也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即: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级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行的。教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要点:错误。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体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减缩性(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语言是可以合并、省略和简化的)。
心智技能的获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该阶段主要是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原型操作阶段——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原型内化阶段——该阶段已经摆脱了实践模式,但已经将实践模式内化成一种熟练的思维活动方式,突出表现在外显的言语活动明显减少。三阶段表明,当最初面临一个新任务时,先是复述任务规则,也就是练习,但是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法则复述消失,也就是内化了。
该题目认为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 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忽略了原型内化阶段,机械的认为只要通过外部练习就可以获得的观点是不对的。
答案要点:
三、简答题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更为具体的实例: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在的应试教育,为了追求高分数,很多学校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凶手。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如高等教育的扩招,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和足够多的岗位,致使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是无相应的岗位就业,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了社会压力,同时也有可能部分人就流向了国外,这时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50.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要点:
(1)杜威提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联系,强调教育以内在目的为主。
(2)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说之主旨。
(3)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虽然如此,杜威从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杜威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
51.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答案要点:
17到18纪的德国,国家影响加强,实科教育风气增长,在这些背景下,开展的革新旧大学,发展新大学的运动,该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征:
(1)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成果,排除宗教教条。
(2)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
(3)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
(4)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5)设立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
(6)上课采用讨论观察实验等新的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
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52.答案要点: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其中学习环境策略主要是善于选择安静、干扰小的地点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1.时间管理策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1)时间排序,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高效利用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努力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是指掌握一些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使自己的精力有效地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1)激发内在动机
(2)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
(3)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4)调节成败的标准
(5)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6)自我奖励
3.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的行为。
学业求助策略可以细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对工具的求助,一个是对人的求助:
(1)工具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是学习中所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一生来说都是非
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
(2)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学习总是需要与人交流,老师和同学是学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性人力资源,必须善于利用。
53.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答案要点:
教育观察研究是采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其实施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明确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即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进入观察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观察内容;
4.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四、分析论述题
54.答案要点:
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这种说法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合理性:
1)私学的兴起: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孔子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私学大师。
2)各派思想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孔子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
a)“有教无类”: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有教无类”的涵义,不同的人在注解的时候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有一点人们是公
认的:“有教无类”,同时,孔子兴办私学,招收学生的时候打破族类国别贵贱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在入学权利上也力图实现平等的目标
b)“教学相长”: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c) “因材施教”: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孟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人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主观努力程度不同。个人发展潜力是相同的,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体现思想与学术的平等。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根据个人不同特点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
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a)“素丝说”:人性如素丝,人人都是可教的。
b)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有民主精神。
c)”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
道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道家“法自然”的思想、“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的学习方法,都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2)不足:韩非继承商鞅的思想,在跟随荀子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儒墨道等一些主张,发展完善了法家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统一学术与思想,体现了一种学术垄断的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反面存在。
55.答案要点:
本文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作者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劳作课,自然课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很多课程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即“变相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等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句理解”
第二,语文课单单只是识字和单词的讲解,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策略方法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渗透等。
(2)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从教育目的方面来看,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观。而变相的语文教学局限性:过于强调单纯的基本知识、甚至是“语句理解”的讲解,忽略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
从课程目标来看,“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造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
“变相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意识。
(3)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1)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突出各门课的特点、突出各学科的特征,强调课程要有灵活性,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之外,更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在教学目标上,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在课程编制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在知识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6.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答案要点:
(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包括每节课5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练习)。
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班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高低、学习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熟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4)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统计上得误差。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
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呈现研究结果。具体包括:1)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等用统计表、曲线图及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2)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统计的手段得出研究结论。
讨论: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所研究的主题提出建议等。
参考文献和附录。
Ⅱ.答案要点: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容易使得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去模仿榜样的行为,以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争做好人好事,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行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他需要经历长期的强化,从社会规范的遵从到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习得行为习惯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那些强化?
需要使用到的强化有: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第二问,内部条件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只有反复联系,经常实践,才能发展成习惯。
外部条件是:外界的持续强化。如此当他出现利他行为时,不断得到表扬,这种行为才会得到更多频率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习惯。我不会做这道题,我觉得这样打比较好。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18. C 19. D 20. A
21. C 22. A 23. D 24. B 25. A
26. B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C
36.B 37.B 38.C 39.C 40. B
41.C 42.A 43.C 44.D 45.
二、辨析题
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要点:
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教师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其途径和方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答案要点:错误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集体教育的核心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也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即: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级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行的。教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要点:错误。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体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减缩性(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语言是可以合并、省略和简化的)。
心智技能的获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该阶段主要是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原型操作阶段——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原型内化阶段——该阶段已经摆脱了实践模式,但已经将实践模式内化成一种熟练的思维活动方式,突出表现在外显的言语活动明显减少。三阶段表明,当最初面临一个新任务时,先是复述任务规则,也就是练习,但是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法则复述消失,也就是内化了。
该题目认为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 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忽略了原型内化阶段,机械的认为只要通过外部练习就可以获得的观点是不对的。
答案要点:
三、简答题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更为具体的实例: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在的应试教育,为了追求高分数,很多学校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凶手。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如高等教育的扩招,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和足够多的岗位,致使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是无相应的岗位就业,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了社会压力,同时也有可能部分人就流向了国外,这时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50.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要点:
(1)杜威提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联系,强调教育以内在目的为主。
(2)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说之主旨。
(3)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虽然如此,杜威从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杜威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
51.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答案要点:
17到18纪的德国,国家影响加强,实科教育风气增长,在这些背景下,开展的革新旧大学,发展新大学的运动,该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征:
(1)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成果,排除宗教教条。
(2)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
(3)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
(4)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5)设立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
(6)上课采用讨论观察实验等新的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
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52.答案要点: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其中学习环境策略主要是善于选择安静、干扰小的地点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1.时间管理策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1)时间排序,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高效利用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努力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是指掌握一些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使自己的精力有效地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1)激发内在动机
(2)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
(3)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4)调节成败的标准
(5)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6)自我奖励
3.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的行为。
学业求助策略可以细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对工具的求助,一个是对人的求助:
(1)工具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是学习中所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一生来说都是非
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
(2)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学习总是需要与人交流,老师和同学是学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性人力资源,必须善于利用。
53.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答案要点:
教育观察研究是采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其实施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明确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即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进入观察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观察内容;
4.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四、分析论述题
54.答案要点:
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这种说法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合理性:
1)私学的兴起: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孔子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私学大师。
2)各派思想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孔子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
a)“有教无类”: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有教无类”的涵义,不同的人在注解的时候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有一点人们是公
认的:“有教无类”,同时,孔子兴办私学,招收学生的时候打破族类国别贵贱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在入学权利上也力图实现平等的目标
b)“教学相长”: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c) “因材施教”: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孟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人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主观努力程度不同。个人发展潜力是相同的,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体现思想与学术的平等。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根据个人不同特点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
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a)“素丝说”:人性如素丝,人人都是可教的。
b)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有民主精神。
c)”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
道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道家“法自然”的思想、“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的学习方法,都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2)不足:韩非继承商鞅的思想,在跟随荀子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儒墨道等一些主张,发展完善了法家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统一学术与思想,体现了一种学术垄断的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反面存在。
55.答案要点:
本文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作者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劳作课,自然课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很多课程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即“变相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等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句理解”
第二,语文课单单只是识字和单词的讲解,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策略方法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渗透等。
(2)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从教育目的方面来看,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观。而变相的语文教学局限性:过于强调单纯的基本知识、甚至是“语句理解”的讲解,忽略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
从课程目标来看,“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造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
“变相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意识。
(3)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1)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突出各门课的特点、突出各学科的特征,强调课程要有灵活性,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之外,更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在教学目标上,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在课程编制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在知识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6.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答案要点:
(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包括每节课5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练习)。
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班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高低、学习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熟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4)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统计上得误差。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
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呈现研究结果。具体包括:1)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等用统计表、曲线图及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2)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统计的手段得出研究结论。
讨论: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所研究的主题提出建议等。
参考文献和附录。
Ⅱ.答案要点: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容易使得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去模仿榜样的行为,以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争做好人好事,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行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他需要经历长期的强化,从社会规范的遵从到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习得行为习惯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那些强化?
需要使用到的强化有: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第二问,内部条件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只有反复联系,经常实践,才能发展成习惯。
外部条件是:外界的持续强化。如此当他出现利他行为时,不断得到表扬,这种行为才会得到更多频率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习惯。我不会做这道题,我觉得这样打比较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