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整合创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行考核方式制约了其教育教学任务的达成。整合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论述了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整合创新
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新课程方案,并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此后,高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考试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没有充分发挥出考核在保障、促进思政课教育目的实现上的应然功能。改革思政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整合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1.整合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工作的重要内容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考核方式即如何考核的问题,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标准、主体、对象、过程六方面。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探索以能力测试为本位、以全程连续评价为基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终极目的是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工作的重要内容。
2.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难点
根据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目前实行的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综合分析看到,虽然不少高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比如调整书面考试命题形式、开始注重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核等,但是改革力度不大,基本仍沿袭应试教育的偏重理论淡化实践的模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挑战,改革与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评价作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急需解答的课题,更是一个难点。这几乎已经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识。
3.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能有力保障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校思政课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上,以适应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可能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为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时代性。虽然思政课新课程的实施部分解决了以前教师不想上、学生不想学思政课等难题,但是如果考核方式的改革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还是难以真正实现。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增强其自主性、实效性与客观性,可以发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创造性、灵活性,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有力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思政课现行考核方式及其弊端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主要实行以下两种考核方式。一是闭卷考试,一卷定评价。也有的高校实行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占一定比例。二是考查,即期末检查时完成一篇论文。总结思政课以上两种考核方式若干年的实践,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视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任务看,它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三面一体的过程,考核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否则就会不真实、不公平。现行思政课考核方式在形式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在内容上,侧重于考查理论识记;在成绩计算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按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打分的现象。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只要平时与老师搞好关系,考试时写的字数多些,至于实际生活中“知”与“行”能否一致无关紧要,照样成绩优秀。可见,现行考核方法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品质与实践能力,不能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特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缺少诚信度,导致考核成绩出现“信任危机”
目前高校各种各样的“分数”成为影响大学生选干、评优、入党等的重要因素,使得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和考核有功利化倾向,绝大多数学生为取得高分,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观点。例如,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曾经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要求大学生讨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在数千份试卷中,没有一个学生在答题中认为违反社会公德是合理正常的,都对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与此相对照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违反社会公德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思政课传统的重视学生的试卷答案、无视学生实际表现的考评方式,客观上损害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导致考核成绩出现“信任危机”。
3.学生不重视思政课
当前大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固然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但是,思政课在教学开展中的诸环节不足是深刻的内在原因。体现在考核环节上,思政课教学在现行考核方式的制约下,出现以下现象: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师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教师考前给学生画重点、学生考前搞突击;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不重视平时修养,等等。这使得平时不认真学习、甚至逃课现象严重的学生,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突击取得较好成绩,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政课。
三、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思政课重在思想育人,这决定了其考核方式应既能合理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公正客观的考量学生在课堂外的修养行为,最终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
1.确定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内容及其比例
根据思政课教学要求及学生现状,可以把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学生平时表现、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分值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4:3:3,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别拟定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要与期末考核连动起来,比如,如果平时成绩不及格,则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但加上平时成绩后总成绩及格,则学生的最终总成绩为及格。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及时累计学生的多方面成绩,有利于考评学生。
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新课程方案,并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此后,高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考试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没有充分发挥出考核在保障、促进思政课教育目的实现上的应然功能。改革思政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整合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1.整合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工作的重要内容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考核方式即如何考核的问题,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标准、主体、对象、过程六方面。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探索以能力测试为本位、以全程连续评价为基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终极目的是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工作的重要内容。
2.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难点
根据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目前实行的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综合分析看到,虽然不少高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比如调整书面考试命题形式、开始注重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核等,但是改革力度不大,基本仍沿袭应试教育的偏重理论淡化实践的模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挑战,改革与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评价作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急需解答的课题,更是一个难点。这几乎已经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识。
3.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能有力保障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校思政课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上,以适应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可能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为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时代性。虽然思政课新课程的实施部分解决了以前教师不想上、学生不想学思政课等难题,但是如果考核方式的改革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还是难以真正实现。整和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增强其自主性、实效性与客观性,可以发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创造性、灵活性,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有力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思政课现行考核方式及其弊端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主要实行以下两种考核方式。一是闭卷考试,一卷定评价。也有的高校实行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占一定比例。二是考查,即期末检查时完成一篇论文。总结思政课以上两种考核方式若干年的实践,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视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任务看,它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三面一体的过程,考核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否则就会不真实、不公平。现行思政课考核方式在形式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在内容上,侧重于考查理论识记;在成绩计算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按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打分的现象。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只要平时与老师搞好关系,考试时写的字数多些,至于实际生活中“知”与“行”能否一致无关紧要,照样成绩优秀。可见,现行考核方法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品质与实践能力,不能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特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缺少诚信度,导致考核成绩出现“信任危机”
目前高校各种各样的“分数”成为影响大学生选干、评优、入党等的重要因素,使得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和考核有功利化倾向,绝大多数学生为取得高分,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观点。例如,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曾经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要求大学生讨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在数千份试卷中,没有一个学生在答题中认为违反社会公德是合理正常的,都对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与此相对照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违反社会公德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思政课传统的重视学生的试卷答案、无视学生实际表现的考评方式,客观上损害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导致考核成绩出现“信任危机”。
3.学生不重视思政课
当前大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固然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但是,思政课在教学开展中的诸环节不足是深刻的内在原因。体现在考核环节上,思政课教学在现行考核方式的制约下,出现以下现象: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师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教师考前给学生画重点、学生考前搞突击;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不重视平时修养,等等。这使得平时不认真学习、甚至逃课现象严重的学生,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突击取得较好成绩,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政课。
三、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思政课重在思想育人,这决定了其考核方式应既能合理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公正客观的考量学生在课堂外的修养行为,最终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
1.确定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内容及其比例
根据思政课教学要求及学生现状,可以把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学生平时表现、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分值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4:3:3,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别拟定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要与期末考核连动起来,比如,如果平时成绩不及格,则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但加上平时成绩后总成绩及格,则学生的最终总成绩为及格。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及时累计学生的多方面成绩,有利于考评学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