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4月7日,叙利亚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由此作为导火线,第三次中东开始酝酿,并最终于6月5日爆发。
结果仅6天,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国被以色列打败,史称六日战争。这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闪击战。
闪击战的特征在于先发制人以取得攻其不备的优势。最为人熟悉的要数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
蒙古人也惯用闪击战。在蒙古灭金的三峰山之战中,拖雷采用大迂回战略,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实现闪击效果。蒙古西征过程中的闪击战更比比皆是:攻占匈亚利和波兰,每天的平均速度达58-62公里;攻占罗斯诸国的速度更是高达85-90公里。
从军事角度来说,六日战争经典程度为军迷津津乐道。本文则聚焦于同样精彩的国家间博弈,以此视角回答两个问题:战争爆发的原因?以色列人为何能够迅速取胜?
第一,这场战争因何爆发?
首先,人们喜欢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记在苏联人身上。
1967年5月5日,埃及派议长萨达特去莫斯科进行常规访问。这次访问中,苏联人告诉萨达特,称苏联情报部门得知以色列正在调重兵于叙利亚边境。
埃及总统纳赛尔从萨达特处获此消息后,派参谋长去叙以边境查看。参谋长在观察边境并未有异常后,又问相关部门要了那几天的边境照片,观察到同样没有异常。但苏方称已再次确认情报部门的报告,确实无误,并称苏方也会直接动手。
其实,这是苏联人给埃及的一份假的报告,目的是维护苏在中东的利益。
1962年美苏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同时还陷入了越战泥沼。苏联认为,此时正是其增加中东影响力的时机。
而做法就是掀起一场阿以冲突:假如阿拉伯国家赢了,苏联便可借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功劳获取地区优势;假如输了,苏联也可借此拉拢阿拉伯国家,毕竟前两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各国军力大增就得益于苏联,大家都心知肚明。
另外,叙利亚本就是苏联在中东最稳的基地,埃及吞并叙利亚,甚至统一阿拉伯也不符合苏联的利益。
总之苏联动机满满。
其次,埃及人在大国梦中愿意相信苏联人的话。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成功收复苏伊士运河的纳赛尔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人们称纳赛尔为当代的萨拉丁。纳赛尔也希望凭此威望,以埃及为中心,实现统一阿拉伯的梦想。
1958年,埃叙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两国并不接壤,而夹在中间的恰恰就是以色列。飞地本就不利于统治,更何况叙利亚也并不比埃及弱多少。所以纳赛尔希望尽快击垮以色列,一则进一步增加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一则增加叙利亚对大阿拉伯国家的认同。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西奈半岛上驻扎着联合国维和部队。有些报纸借此讽刺纳赛尔,称他只会躲在联合国军的庇护下“称王称霸”。纳赛尔岂能忍受这样的讽刺,于是在1967年5月18日,埃及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并宣布要封锁帝朗海峡。此行为在以色列眼中,无异于宣战。
最后,以色列与叙利亚、约旦在水资源方面的争夺。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建立起“北水南调”工程。凭此工程,在水贵如油的中东,以色列取走了约旦河上游的全部径流量以及约旦河1/3以上的水量。这令约旦河周边的国家,主要是叙利亚和约旦,不仅仅是眼馋,而是感觉到的威胁。
其次,客观来说,当时的以色列并不危险,甚至已有扩张的冲动和实力。
时任总理艾希科尔1963年与总参谋长茨维·特祖尔(Tsvi Tsour)会面时,后者向前者解释道,本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在与邻国不可避免的战争中,以色列“有能力征服西奈、约旦河西岸和南黎巴嫩”。
美国国防部也对此做过评估,称如果主动出击,一个星期内能取得胜利,如果埃及先攻击,大约10-14天能胜利。
最后,也有说法称苏联假情报本就是美国人的阴谋,当然这一点并没有切实证据。不过当美国看到胜局已定后,也就默认了。甚至当苏联派人来商讨和平,美国选择拖延,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其二,是苏联的中立。
苏联对战争有自己的预判。它警告埃及不要先动手,称如果以色列先动手,对手只有以色列,如果你先动手,那么你的对手还将有美国。只不过,埃及自认为封锁帝朗海峡不算主动宣战,但这的确成为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于是当埃及人挨打后,苏联人或因为埃及的莽撞行动,或鉴于败局已定,选择对外表示中立,只做了些调停工作。
结果是,以军发动闪电战,其战机迅速将三国空中和防空力量击溃,并凭此优势大获全胜,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以及戈兰高地,新国土面积是联合国所规定的原国土面积的四倍多。
只不过战争无法带来和平,第四次中东战争已在酝酿。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4月7日,叙利亚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由此作为导火线,第三次中东开始酝酿,并最终于6月5日爆发。
结果仅6天,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国被以色列打败,史称六日战争。这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闪击战。
闪击战的特征在于先发制人以取得攻其不备的优势。最为人熟悉的要数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
蒙古人也惯用闪击战。在蒙古灭金的三峰山之战中,拖雷采用大迂回战略,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实现闪击效果。蒙古西征过程中的闪击战更比比皆是:攻占匈亚利和波兰,每天的平均速度达58-62公里;攻占罗斯诸国的速度更是高达85-90公里。
从军事角度来说,六日战争经典程度为军迷津津乐道。本文则聚焦于同样精彩的国家间博弈,以此视角回答两个问题:战争爆发的原因?以色列人为何能够迅速取胜?
第一,这场战争因何爆发?
首先,人们喜欢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记在苏联人身上。
1967年5月5日,埃及派议长萨达特去莫斯科进行常规访问。这次访问中,苏联人告诉萨达特,称苏联情报部门得知以色列正在调重兵于叙利亚边境。
埃及总统纳赛尔从萨达特处获此消息后,派参谋长去叙以边境查看。参谋长在观察边境并未有异常后,又问相关部门要了那几天的边境照片,观察到同样没有异常。但苏方称已再次确认情报部门的报告,确实无误,并称苏方也会直接动手。
其实,这是苏联人给埃及的一份假的报告,目的是维护苏在中东的利益。
1962年美苏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同时还陷入了越战泥沼。苏联认为,此时正是其增加中东影响力的时机。
而做法就是掀起一场阿以冲突:假如阿拉伯国家赢了,苏联便可借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功劳获取地区优势;假如输了,苏联也可借此拉拢阿拉伯国家,毕竟前两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各国军力大增就得益于苏联,大家都心知肚明。
另外,叙利亚本就是苏联在中东最稳的基地,埃及吞并叙利亚,甚至统一阿拉伯也不符合苏联的利益。
总之苏联动机满满。
其次,埃及人在大国梦中愿意相信苏联人的话。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成功收复苏伊士运河的纳赛尔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人们称纳赛尔为当代的萨拉丁。纳赛尔也希望凭此威望,以埃及为中心,实现统一阿拉伯的梦想。
1958年,埃叙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两国并不接壤,而夹在中间的恰恰就是以色列。飞地本就不利于统治,更何况叙利亚也并不比埃及弱多少。所以纳赛尔希望尽快击垮以色列,一则进一步增加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一则增加叙利亚对大阿拉伯国家的认同。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西奈半岛上驻扎着联合国维和部队。有些报纸借此讽刺纳赛尔,称他只会躲在联合国军的庇护下“称王称霸”。纳赛尔岂能忍受这样的讽刺,于是在1967年5月18日,埃及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并宣布要封锁帝朗海峡。此行为在以色列眼中,无异于宣战。
最后,以色列与叙利亚、约旦在水资源方面的争夺。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建立起“北水南调”工程。凭此工程,在水贵如油的中东,以色列取走了约旦河上游的全部径流量以及约旦河1/3以上的水量。这令约旦河周边的国家,主要是叙利亚和约旦,不仅仅是眼馋,而是感觉到的威胁。
其次,客观来说,当时的以色列并不危险,甚至已有扩张的冲动和实力。
时任总理艾希科尔1963年与总参谋长茨维·特祖尔(Tsvi Tsour)会面时,后者向前者解释道,本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在与邻国不可避免的战争中,以色列“有能力征服西奈、约旦河西岸和南黎巴嫩”。
美国国防部也对此做过评估,称如果主动出击,一个星期内能取得胜利,如果埃及先攻击,大约10-14天能胜利。
最后,也有说法称苏联假情报本就是美国人的阴谋,当然这一点并没有切实证据。不过当美国看到胜局已定后,也就默认了。甚至当苏联派人来商讨和平,美国选择拖延,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其二,是苏联的中立。
苏联对战争有自己的预判。它警告埃及不要先动手,称如果以色列先动手,对手只有以色列,如果你先动手,那么你的对手还将有美国。只不过,埃及自认为封锁帝朗海峡不算主动宣战,但这的确成为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于是当埃及人挨打后,苏联人或因为埃及的莽撞行动,或鉴于败局已定,选择对外表示中立,只做了些调停工作。
结果是,以军发动闪电战,其战机迅速将三国空中和防空力量击溃,并凭此优势大获全胜,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以及戈兰高地,新国土面积是联合国所规定的原国土面积的四倍多。
只不过战争无法带来和平,第四次中东战争已在酝酿。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