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怎么复习生物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考对生物学而言,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研究方法、和生物学基本观点规律理解和运用的综合考察,备考,首先要对考试性质、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试题难易比例有明确的认识。根据题型示例领会试题难度。
首先对2002年和2003年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进行比较。在能力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把(一)理解能力中“2.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性及定量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一项的“及定量”三个字删去。而在(五)分析综合能力一项中增加了“1.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因为数学知识本来就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具有重要位置,这一修改使得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更加科学、合理。旧教材删去动物新陈代谢中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即内环境相关的内容;删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明确了实验考试内容,将课本中的实验一一列出,包括调查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而其他方面基本未做改动。
考生应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内容,即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体的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自己理解基础上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结合经典试题,领会《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如何体现。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基本概念
对基本概念要有准确的理解,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以下举例说明:例什么叫DNA的复制:不能只局限在“DNA分子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还要了解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时间(间期)、条件(模板、酶和能源等)、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和意义(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变异性)等。
例:一个双链DNA分子经过5次复制后,含有原DNA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DNA分子有
A.2个 B.5个 C.10个 D.25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准确概念。无论复制多少次,最原始的DNA分子的两条母链始终是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这里不考虑基因的连锁和互换),或者说是总有2个DNA分子含有原始母链。答案为A。
例:前几年,世界的某几个地区由于战争中使用了不该使用的贫铀弹,导致这个地区白血病、皮肤癌的患者大大增加,使人体会产生这些变异的主要内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应属于DNA分子复制意义的内容,是否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DNA复制出现差错,使生物发生变异,绝大多数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贫铀弹产生的辐射诱发DNA分子复制出现的差错,产生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往往造成体细胞的癌变。
生物学中包含许多基本概念,特别是像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极体、极核、适应性、应激性、种群、群落、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易混淆的概念必须清楚。基本概念理解的不准确、不全面,对问题的分析就不会透彻,往往造成解题失败,考试失分。
(2)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复习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和植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选择吸收的原理:
根细胞吸收土壤溶液中各种矿质元素的离子的过程,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出CO2,CO2溶于水中,生成H2CO3,H2CO3可以离解成H+和HCO3-。吸附在根细胞膜表面的H+和HCO3-,可以分别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如K+、NH4+)和阴离子(如NO3-)发生交换。这样,H+和HCO3-就进入到土壤溶液中,而土壤溶液中的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则被吸附到根细胞的细胞膜的表面上来。根细胞所吸附的H+和HCO3-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做交换吸附。
根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吸附的离子,还要进一步转移到根细胞的内部去,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因为它需要消耗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出的能量和需要运载离子的载体。又由于不同植物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是选择吸收。由此可以看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和渗透吸收水分的原理不同,它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但要注意,这两个过程既是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关系,矿质元素离子溶解在水中才好被吸收,在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离子又是溶解在水中运输的,能及时把根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运输走,也间接影响着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例:用含有各种必需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在光下,一组在黑暗中,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表中各离子下的数据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吸收离子和吸收水分的比例看,大麦在光下吸收哪种离子比吸收水分快?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解析:本题是2001年广东高考题,考查考生是否理解渗透吸水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基本原理,以及观察和分析这些自然现象,并形成正确科学思维的能力,是否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会使用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的形式,定性(或定量)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原理。也是一道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分析新情境下的实验数据,考查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试题。答案分析:
(1)K+(实验结束时,溶液中K+离子的浓度仅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27%,可见K+离子相对比水分吸收的快,水分相对多了,溶液被稀释,浓度才下降。而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的另外两种离子的浓度反而比实验开始时浓度高,这是因为它们比水分的吸收慢,对这些离子来说水分的大量被吸收使溶液浓缩,造成其相对浓度上升。)
(2)a、光下的蒸腾作用比黑暗中要强,消耗水分多。b、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受光照影响。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生态平衡原理
例:某国盛产甘蔗,但鼠类给这个国家的甘蔗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控制鼠类,他们尝试引进了一种鼠类的天敌(是一种猎食鼠和当地食虫鸟的哺乳动物),大量鼠类被消灭了,但甘薯甲虫却迅猛地繁殖起来,对甘蔗造成新的危害,甲虫迅猛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以上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对人们的生产行为进行评价,其中甲虫迅猛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甲虫的天敌的食虫鸟也被引进的动物大量捕食所造成,说明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原理,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态平衡,我们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原理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为我们开辟了很好的前景,如南方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例:下列各类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健康儿童 B.重创伤恢复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 D.禁食期病人
解析:本题是2002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关于氮素的代谢问题,在中学教材中是找不到的。但考生利用已掌握的新陈代谢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应该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是C项的结论,其它三项的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是不能相等的,若儿童和重创伤恢复期病人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他们还能长大和恢复健康吗;禁食期病人肯定摄入要小于排出。本题答案为C。
(三)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例: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方法步骤: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是主要通过种子的萌发条件,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考查考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设计能力,是否能拿出正确的方法和思路,设计方案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且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这里要注意等量性原则。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体现了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的等同性原则,只是要比较的一项条件不同即单变量原则和设立对照组,体现了对照性原则。平时参与实验机会较多的考生在这里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要有充分的考虑,再做相应的推理。①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不大,则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②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很大,有光组发芽率明显高于无光组,则光是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③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很大,无光组发芽率明显高于有光组,则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从近期高考试题看,实验考题多为单因素对照实验设计的能力考查,解答题目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实验目的,2科学的实验思路,3正确的实验方法,单因素可变和必不可少的对照实验,3全面预期实验结果,4合乎逻辑的结果分析,5准确的语言表述,另外,复习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是形成实验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不是课本中已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所以学生的知识面越宽,在今后的高考中越有优势。)
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包括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例:在某一时刻测定一器官的动脉和静脉中血液内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所示,该器官是
A.肺 B.脑 C.肌肉 D.小肠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包括O2、CO2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以及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能否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具体就是对题中提供的直方图数据的处理能力。在肺中,肺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低于肺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肺动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肺静脉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肺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高于肺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在脑和肌肉中,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高于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动脉中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低于静脉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高于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见在肺、脑和肌肉中O2、C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与图所示不能完全符合。而小肠中,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高于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动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低于静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又因为小肠中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经静脉入肝脏,而动脉位于吸收部位之前,所以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低于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在小肠中的情况,其三种相对数值与图所示完全符合。所以答案应选D。
(五)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或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不少于两个学科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这一条是今年从理解能力的第二条中分出来的,这一调整使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关于DNA碱基对的计算往往数学计算比碱基互补配对问题本身还复杂。)
2.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3.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例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者。
(2)在2级反应池内,pH值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I生物部分,主要考查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否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对有关见解、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考查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稳定性)等知识,也考查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综合等能力。(1)在1级反应池内,有空气通入、CO2排出,肯定1级反应池内的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又因为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所以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需氧型,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在2级反应池内,pH值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因为异养生物大量繁殖,对硝化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 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氢,反硝化细菌的知识教材没有讲,但只要联系无氧呼吸的过程,应当想到脱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三、根据命题指导思想和试卷结构做针对性备考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间仍是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选择题占45%,非选择题占55%;三个学科分数的分配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致相当;在备考的时候不必钻研大量难题,试题中难易比例为难∶中∶易=2∶5∶3,生物部分的难题也就是1~2个小题,10分左右,甚至更少。今年的试题结构和内容的比例分配与样卷一样,属于生物的选择题仍是旧教材版本单选题5个,新教材版本单选题7个(因此生物部分比旧教材版本试卷分数比例大一些,多十几分);全卷比去年多了两个单选题,选择题共22道,132分,每个6分。非选择题共12题,属于生物试题是23、24和25,26为跨学科生物和化学的综合试题。重要的是搞好学科内的综合复习,由于中学的分科教学和命题人员的专业局限,跨学科试题不会太难。所以不必花太大的精力搞学科间的综合题。
理科综合考试,使试题的覆盖面比较小,但学科的主干知识,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仍应是命题的重点。
四、讲求实效,不搞题海战术
通过学习和练习,整理自己的思路,回忆一下几年来你学到了哪些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哪些科学实验方法,具备了什么能力,对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世界有什么新的认识,将做过的试题尤其是曾经做错的题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查出知识的漏洞或能力的不足,我认为不必再花费宝贵的时间做更多的新题。
打好基础,明确方向,讲究方法树立信心,沉着应战,定会考出理想成绩!
首先对2002年和2003年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进行比较。在能力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把(一)理解能力中“2.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性及定量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一项的“及定量”三个字删去。而在(五)分析综合能力一项中增加了“1.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因为数学知识本来就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具有重要位置,这一修改使得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更加科学、合理。旧教材删去动物新陈代谢中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即内环境相关的内容;删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明确了实验考试内容,将课本中的实验一一列出,包括调查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而其他方面基本未做改动。
考生应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内容,即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体的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自己理解基础上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结合经典试题,领会《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如何体现。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基本概念
对基本概念要有准确的理解,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以下举例说明:例什么叫DNA的复制:不能只局限在“DNA分子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还要了解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时间(间期)、条件(模板、酶和能源等)、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和意义(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变异性)等。
例:一个双链DNA分子经过5次复制后,含有原DNA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DNA分子有
A.2个 B.5个 C.10个 D.25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准确概念。无论复制多少次,最原始的DNA分子的两条母链始终是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这里不考虑基因的连锁和互换),或者说是总有2个DNA分子含有原始母链。答案为A。
例:前几年,世界的某几个地区由于战争中使用了不该使用的贫铀弹,导致这个地区白血病、皮肤癌的患者大大增加,使人体会产生这些变异的主要内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应属于DNA分子复制意义的内容,是否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DNA复制出现差错,使生物发生变异,绝大多数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贫铀弹产生的辐射诱发DNA分子复制出现的差错,产生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往往造成体细胞的癌变。
生物学中包含许多基本概念,特别是像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极体、极核、适应性、应激性、种群、群落、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易混淆的概念必须清楚。基本概念理解的不准确、不全面,对问题的分析就不会透彻,往往造成解题失败,考试失分。
(2)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复习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和植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选择吸收的原理:
根细胞吸收土壤溶液中各种矿质元素的离子的过程,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出CO2,CO2溶于水中,生成H2CO3,H2CO3可以离解成H+和HCO3-。吸附在根细胞膜表面的H+和HCO3-,可以分别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如K+、NH4+)和阴离子(如NO3-)发生交换。这样,H+和HCO3-就进入到土壤溶液中,而土壤溶液中的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则被吸附到根细胞的细胞膜的表面上来。根细胞所吸附的H+和HCO3-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做交换吸附。
根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吸附的离子,还要进一步转移到根细胞的内部去,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因为它需要消耗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出的能量和需要运载离子的载体。又由于不同植物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是选择吸收。由此可以看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和渗透吸收水分的原理不同,它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但要注意,这两个过程既是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关系,矿质元素离子溶解在水中才好被吸收,在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离子又是溶解在水中运输的,能及时把根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运输走,也间接影响着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例:用含有各种必需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在光下,一组在黑暗中,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表中各离子下的数据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吸收离子和吸收水分的比例看,大麦在光下吸收哪种离子比吸收水分快?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解析:本题是2001年广东高考题,考查考生是否理解渗透吸水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基本原理,以及观察和分析这些自然现象,并形成正确科学思维的能力,是否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会使用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的形式,定性(或定量)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原理。也是一道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分析新情境下的实验数据,考查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试题。答案分析:
(1)K+(实验结束时,溶液中K+离子的浓度仅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27%,可见K+离子相对比水分吸收的快,水分相对多了,溶液被稀释,浓度才下降。而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的另外两种离子的浓度反而比实验开始时浓度高,这是因为它们比水分的吸收慢,对这些离子来说水分的大量被吸收使溶液浓缩,造成其相对浓度上升。)
(2)a、光下的蒸腾作用比黑暗中要强,消耗水分多。b、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受光照影响。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生态平衡原理
例:某国盛产甘蔗,但鼠类给这个国家的甘蔗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控制鼠类,他们尝试引进了一种鼠类的天敌(是一种猎食鼠和当地食虫鸟的哺乳动物),大量鼠类被消灭了,但甘薯甲虫却迅猛地繁殖起来,对甘蔗造成新的危害,甲虫迅猛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以上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对人们的生产行为进行评价,其中甲虫迅猛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甲虫的天敌的食虫鸟也被引进的动物大量捕食所造成,说明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原理,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态平衡,我们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原理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为我们开辟了很好的前景,如南方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例:下列各类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健康儿童 B.重创伤恢复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 D.禁食期病人
解析:本题是2002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关于氮素的代谢问题,在中学教材中是找不到的。但考生利用已掌握的新陈代谢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应该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是C项的结论,其它三项的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是不能相等的,若儿童和重创伤恢复期病人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他们还能长大和恢复健康吗;禁食期病人肯定摄入要小于排出。本题答案为C。
(三)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例: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方法步骤: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是主要通过种子的萌发条件,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考查考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设计能力,是否能拿出正确的方法和思路,设计方案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且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这里要注意等量性原则。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体现了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的等同性原则,只是要比较的一项条件不同即单变量原则和设立对照组,体现了对照性原则。平时参与实验机会较多的考生在这里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要有充分的考虑,再做相应的推理。①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不大,则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②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很大,有光组发芽率明显高于无光组,则光是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③若有光组和无光组种子的发芽率差别很大,无光组发芽率明显高于有光组,则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从近期高考试题看,实验考题多为单因素对照实验设计的能力考查,解答题目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实验目的,2科学的实验思路,3正确的实验方法,单因素可变和必不可少的对照实验,3全面预期实验结果,4合乎逻辑的结果分析,5准确的语言表述,另外,复习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是形成实验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不是课本中已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所以学生的知识面越宽,在今后的高考中越有优势。)
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包括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例:在某一时刻测定一器官的动脉和静脉中血液内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所示,该器官是
A.肺 B.脑 C.肌肉 D.小肠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包括O2、CO2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以及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能否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具体就是对题中提供的直方图数据的处理能力。在肺中,肺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低于肺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肺动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肺静脉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肺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高于肺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在脑和肌肉中,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高于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动脉中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低于静脉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高于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见在肺、脑和肌肉中O2、C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与图所示不能完全符合。而小肠中,动脉中血液的含氧量要高于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动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低于静脉血液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又因为小肠中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经静脉入肝脏,而动脉位于吸收部位之前,所以动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要低于静脉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在小肠中的情况,其三种相对数值与图所示完全符合。所以答案应选D。
(五)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或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不少于两个学科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这一条是今年从理解能力的第二条中分出来的,这一调整使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关于DNA碱基对的计算往往数学计算比碱基互补配对问题本身还复杂。)
2.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3.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例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者。
(2)在2级反应池内,pH值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
解析:本题是2003年春季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I生物部分,主要考查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否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对有关见解、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考查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稳定性)等知识,也考查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综合等能力。(1)在1级反应池内,有空气通入、CO2排出,肯定1级反应池内的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又因为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所以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需氧型,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在2级反应池内,pH值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因为异养生物大量繁殖,对硝化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 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氢,反硝化细菌的知识教材没有讲,但只要联系无氧呼吸的过程,应当想到脱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三、根据命题指导思想和试卷结构做针对性备考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间仍是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选择题占45%,非选择题占55%;三个学科分数的分配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致相当;在备考的时候不必钻研大量难题,试题中难易比例为难∶中∶易=2∶5∶3,生物部分的难题也就是1~2个小题,10分左右,甚至更少。今年的试题结构和内容的比例分配与样卷一样,属于生物的选择题仍是旧教材版本单选题5个,新教材版本单选题7个(因此生物部分比旧教材版本试卷分数比例大一些,多十几分);全卷比去年多了两个单选题,选择题共22道,132分,每个6分。非选择题共12题,属于生物试题是23、24和25,26为跨学科生物和化学的综合试题。重要的是搞好学科内的综合复习,由于中学的分科教学和命题人员的专业局限,跨学科试题不会太难。所以不必花太大的精力搞学科间的综合题。
理科综合考试,使试题的覆盖面比较小,但学科的主干知识,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仍应是命题的重点。
四、讲求实效,不搞题海战术
通过学习和练习,整理自己的思路,回忆一下几年来你学到了哪些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哪些科学实验方法,具备了什么能力,对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世界有什么新的认识,将做过的试题尤其是曾经做错的题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查出知识的漏洞或能力的不足,我认为不必再花费宝贵的时间做更多的新题。
打好基础,明确方向,讲究方法树立信心,沉着应战,定会考出理想成绩!
展开全部
记牢书上的概念,多做一些题,做好笔记整理和错题整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生物~~~就那么点内容, 全背下来都不累, 生物最好的学习资料是课本, 没有比高中生物书更贴近考试的课本了, 就把课本一遍遍看 , 仔细看一遍, 聪明人第二遍就可以快快的看了, 本的话 ,再仔细看一遍 , 就速速的浏览课本内容 , 生物我高三的时候, 一节课45分钟的, 就可以把所有课本翻一遍, 生物题都是课本上的, 有的是这段话的前一句, 有的是后一句, 每个题都差那么一丁点, 死背题你会死的很惨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以过来人的身份讲,关于这个生物,第一当然是要熟记要点,再有就是要有大量的做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着目录去想!记不起来时去看!这样过3到5遍效果明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