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是为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前提。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几乎从历史进入近代的第一天起,对我们国家极端贫弱、民族备受凌辱有着切肤之痛的志士仁人,就热切期盼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向往着有一天我们苦难的祖国能够同欧美国家“并驾而齐驱”。这种期盼春笑和向往,一直持续了一滚碰个多世纪。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概念,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追求。如果把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这二百年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个基本线索。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头一个历史性巨大变化,是鸦片战争以来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如果对这次大森谈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加以剖析,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切地了解它的伟大历史功绩,也能为进一步认识近现代历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初,不是偶然的。它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殖民主义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进程的情况下开始的,也是在国内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开始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而最早试图推动现代化的恰恰是资产阶级以外的政治力量。
真正迈出现代化实际步伐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他们为了“求强”、“求富”,发动了所谓的“洋务运动”,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注入了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念。但是,他们决不允许“洋务运动”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的雷池一步。这就使得他们的现代化努力受到极大的制约,步履维艰,蹒跚行进。
资产阶级维新派较之洋务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发展经济和文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于是,他们首先致力于政治的革新,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是,他们以及他们的支持者的力量是如此软弱,以致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冰消瓦解,一败涂地。当然,他们的斗争并非毫无意义。如果说,洋务派的历史功绩是为现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现代化留下了虽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挫折,成了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而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从革命队伍来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华侨和新军,或者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联系,或者是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在当时也被看作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成果。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从革命纲领来看,只有经过了几十年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使得日渐壮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系统的、契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以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孙中山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大主义,能够在二十世纪之初提出并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除了他本人的杰出贡献之外,还需要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思想源流,即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提出过的各种救国纲领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即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能够接受这些观念和主张的客观基础。正是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创造并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鸦片战争后,中国迈开了现代化的最初步伐。随着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大批反映资本主义特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涌入中国,使得人们耳目一新,激发了对现代化的进一步渴求。与此相比,腐朽的清政府虽然作出过某种姿态,骨子里却仍然麻木不仁,固步自封,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前,充分暴露了这个政权衰败没落的本质。
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是为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如果没有通过对前一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则后一任务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这就是一贯执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不得不集中那么多社会精英、经历那么多艰难险阻、付出那么多惨痛代价去从事革命斗争的根本原因。早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讲清了这个道理。他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首先必须集中全力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政权,埋葬封建帝制,求得民族的独立,争取政治的民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正是为走向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
但是,革命派强烈地感觉到,民富国强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两个方面的严重阻碍。一个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凌欺压,再一个是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的钳制束缚。
关于前者,孙中山早在1895年所写的《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就大声呼喊:“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呜呼危哉!”有些人曾一针见血地揭露当时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强盗主义”,不仅在政治上使一些弱小国家的人民“自由败灭”,而且通过经济的扩张,对别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明确地将反对帝国主义写进他们的政治纲领,这自然反映了他们的某种弱点。但我们丝毫也不应该怀疑,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有着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要求。
关于后一方面,孙中山也是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对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在革命派后来的声势强劲的政治宣传中,揭露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内容,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他们突出地强调这个独裁的、腐败的、野蛮的专制政权,扼杀了国家民族的生机,堵塞了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走向现代化的任何通道,因此,不推翻这个政府,仅仅靠舍本逐末的“新政”或补苴罅漏的“变法”,是无济于事的。
事情就是这样。既然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国家主权的备受侵凌,把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既然封建专制政治的统治,剥夺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成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大障壁,志士仁人们便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遗憾的是,将近一个世纪前革命派的壮怀激烈的行动,似乎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以致至今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破坏,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它“耗尽了”“民族的生命能量”,“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这种看法,显然缺乏起码的公平和公正。
辛亥革命为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殿堂。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中华民国”诞生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显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这场革命的政治成果。他们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产业革命”,进行“实业建设”了。孙中山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对此满怀信心,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这样的认识自然有不切实际的一面,但却十分有力地证明上述所说革命派的革命初衷是为了现代化、“破坏”是为了“建设”是完全真诚的。
残酷的现实很快使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抛弃信誓旦旦“忠于共和”的承诺,公开复辟帝制的时候,革命派立即意识到,旧势力虽然受到了打击,却远远没有被彻底清除。和平建设的道路还无法走得通。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依然不能放下革命的武器。
确实,由于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因而它并没有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为了争取到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国人民不得不继续前赴后继地高举革命的旗帜,进行长期的难以想象的艰苦斗争。但是,绝不能因此而低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人们在讨论现代化问题的时候,往往把眼光局限于单纯经济的范围之内;在观察经济现代化的时候,又往往只重视具体的经济活动,而相对忽视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巨大的影响。实际上,经济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或者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对此就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关的政策法律支持。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利用执掌政权的短暂时间,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努力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然,对这方面不能估计过高。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都大大超过了晚清几十年的总和,这无疑是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国魂”的熔铸;再一是国民性的塑造。所谓“国魂”,实际上指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所谓“国民”,就是享有民权、自由、平等的地位和具有完全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除此之外,革命派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涉及广阔的领域,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妇女解放,主张移风易俗;等等。这些主张,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经被提出来了。
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几乎从历史进入近代的第一天起,对我们国家极端贫弱、民族备受凌辱有着切肤之痛的志士仁人,就热切期盼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向往着有一天我们苦难的祖国能够同欧美国家“并驾而齐驱”。这种期盼春笑和向往,一直持续了一滚碰个多世纪。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概念,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追求。如果把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这二百年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个基本线索。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头一个历史性巨大变化,是鸦片战争以来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如果对这次大森谈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加以剖析,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切地了解它的伟大历史功绩,也能为进一步认识近现代历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初,不是偶然的。它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殖民主义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进程的情况下开始的,也是在国内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开始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而最早试图推动现代化的恰恰是资产阶级以外的政治力量。
真正迈出现代化实际步伐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他们为了“求强”、“求富”,发动了所谓的“洋务运动”,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注入了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念。但是,他们决不允许“洋务运动”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的雷池一步。这就使得他们的现代化努力受到极大的制约,步履维艰,蹒跚行进。
资产阶级维新派较之洋务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发展经济和文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于是,他们首先致力于政治的革新,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是,他们以及他们的支持者的力量是如此软弱,以致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冰消瓦解,一败涂地。当然,他们的斗争并非毫无意义。如果说,洋务派的历史功绩是为现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现代化留下了虽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挫折,成了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而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从革命队伍来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华侨和新军,或者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联系,或者是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在当时也被看作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成果。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从革命纲领来看,只有经过了几十年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使得日渐壮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系统的、契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以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孙中山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大主义,能够在二十世纪之初提出并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除了他本人的杰出贡献之外,还需要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思想源流,即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提出过的各种救国纲领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即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能够接受这些观念和主张的客观基础。正是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创造并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鸦片战争后,中国迈开了现代化的最初步伐。随着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大批反映资本主义特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涌入中国,使得人们耳目一新,激发了对现代化的进一步渴求。与此相比,腐朽的清政府虽然作出过某种姿态,骨子里却仍然麻木不仁,固步自封,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前,充分暴露了这个政权衰败没落的本质。
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是为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如果没有通过对前一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则后一任务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这就是一贯执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不得不集中那么多社会精英、经历那么多艰难险阻、付出那么多惨痛代价去从事革命斗争的根本原因。早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讲清了这个道理。他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首先必须集中全力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政权,埋葬封建帝制,求得民族的独立,争取政治的民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正是为走向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
但是,革命派强烈地感觉到,民富国强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两个方面的严重阻碍。一个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凌欺压,再一个是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的钳制束缚。
关于前者,孙中山早在1895年所写的《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就大声呼喊:“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呜呼危哉!”有些人曾一针见血地揭露当时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强盗主义”,不仅在政治上使一些弱小国家的人民“自由败灭”,而且通过经济的扩张,对别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明确地将反对帝国主义写进他们的政治纲领,这自然反映了他们的某种弱点。但我们丝毫也不应该怀疑,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有着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要求。
关于后一方面,孙中山也是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对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在革命派后来的声势强劲的政治宣传中,揭露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内容,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他们突出地强调这个独裁的、腐败的、野蛮的专制政权,扼杀了国家民族的生机,堵塞了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走向现代化的任何通道,因此,不推翻这个政府,仅仅靠舍本逐末的“新政”或补苴罅漏的“变法”,是无济于事的。
事情就是这样。既然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国家主权的备受侵凌,把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既然封建专制政治的统治,剥夺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成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大障壁,志士仁人们便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遗憾的是,将近一个世纪前革命派的壮怀激烈的行动,似乎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以致至今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破坏,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它“耗尽了”“民族的生命能量”,“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这种看法,显然缺乏起码的公平和公正。
辛亥革命为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殿堂。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中华民国”诞生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显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这场革命的政治成果。他们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产业革命”,进行“实业建设”了。孙中山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对此满怀信心,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这样的认识自然有不切实际的一面,但却十分有力地证明上述所说革命派的革命初衷是为了现代化、“破坏”是为了“建设”是完全真诚的。
残酷的现实很快使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抛弃信誓旦旦“忠于共和”的承诺,公开复辟帝制的时候,革命派立即意识到,旧势力虽然受到了打击,却远远没有被彻底清除。和平建设的道路还无法走得通。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依然不能放下革命的武器。
确实,由于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因而它并没有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为了争取到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国人民不得不继续前赴后继地高举革命的旗帜,进行长期的难以想象的艰苦斗争。但是,绝不能因此而低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人们在讨论现代化问题的时候,往往把眼光局限于单纯经济的范围之内;在观察经济现代化的时候,又往往只重视具体的经济活动,而相对忽视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巨大的影响。实际上,经济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或者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对此就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关的政策法律支持。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利用执掌政权的短暂时间,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努力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然,对这方面不能估计过高。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都大大超过了晚清几十年的总和,这无疑是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国魂”的熔铸;再一是国民性的塑造。所谓“国魂”,实际上指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所谓“国民”,就是享有民权、自由、平等的地位和具有完全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除此之外,革命派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涉及广阔的领域,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妇女解放,主张移风易俗;等等。这些主张,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经被提出来了。
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
展开全部
辛亥革命.是中国封建制度和共和制度的分水岭.从新军兵营里的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一个新的时代画卷展开了.虽然其中战乱频仍.虽然军阀割据,虽然有复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共和.但一个千百年的封建制度到这时候正式宣布走向消亡.这宣布了中国式封建帝国的式微.宣布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比封建制度更先进的制亮唤度的胜利.也宣布了中国内部矛盾得到了总爆发..辛亥革命,是中国落后的文化制度经济军事人文科技在外部势力强大压力崩溃的一个突破口.让西方的民主思想得以快速地进入磨改中国.腐朽没落的帝国分崩离析..
但,悲哀的是.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敬游凯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革命.换句话说,它不是革命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发起的.而是新兵营中矛盾激化后的产物.所以,在后来许多旧封建军阀都介入,盗取了革命的果实.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虽然在革命其间也推动和发展了革命运动,但革命已经变质了.
但,悲哀的是.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敬游凯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革命.换句话说,它不是革命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发起的.而是新兵营中矛盾激化后的产物.所以,在后来许多旧封建军阀都介入,盗取了革命的果实.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虽然在革命其间也推动和发展了革命运动,但革命已经变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按照书本余乎孝的说法是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建立竖稿起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上面一个里程碑,但是仍然没顷仔有推翻三座大山,没有实现民主独立,没有建立其和平稳定的国家。
现代启示应该是落后就要挨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看法是辛亥革命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士气,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一份宝贵经验。启示方面辛亥革命还倡导了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至总统下至最底层人民都要生活在法律的规范之下。
现代启示应该是落后就要挨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看法是辛亥革命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士气,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一份宝贵经验。启示方面辛亥革命还倡导了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至总统下至最底层人民都要生活在法律的规范之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推翻了2000封建君主专制,是历史的进步,近代化又迈出一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