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高考之称叫什么
科举考试。
高考,在古代被称为科举考试。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我国科举制首创时间存在争议,有汉、隋、唐等多种说法,明清时代是最为鼎盛的阶段,终结于清朝光绪31年的1905年。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明清科举考试,分童试(又叫院试,三年内两次)、乡试(三年一次)、会试(乡试次年3月)、殿试(会试同年4月,女皇武则天发明),考中后对应的是秀才(生员,第一名为案首)、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在的高考,是普通人“鲤鱼跳龙门”的最公平的考试。古代科举考试,亦是如此。
古代科举考试是学而优则仕,是真正的利禄之途。秀才虽然还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是“功名”的起点,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税,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
而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教谕、当知县的机会;贡士已经是预备役官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殿试是不刷人的;进士就是正经的官老爷了,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