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毒素名词解释
外毒素名词解释是细菌的一种,详细介绍如下:
一、简介:
外毒素是细菌毒素的一种,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按其对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神经毒、肠毒素三大类。
许多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都能产生外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易被破坏。但毒性作用强,小剂量即可使易感机体死亡,也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也用于制造抗毒素及类毒素,用于疾病治疗及预防。
二、外毒素的产生:
厌氧芽孢梭菌、A群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等均可产生外毒素。某些革兰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亦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且分泌机制相似。
大多数外毒素蛋白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部分,决定毒素的致病作用。B亚单位无致病作用,是介导外毒素分子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分,具有对靶细胞的亲和性。
三、分类:
按其结构及作用的分子机制不同可分为AB毒素、溶蛋白毒素、孔形成毒素及其他毒素。按细菌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三大类。
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小剂量即可使易感机体死亡,也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也用于制造抗毒素及类毒素,用于疾病治疗及预防。
霍乱弧菌以及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它们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还有些细菌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

2023-07-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