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详细知识点总结.谢谢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必修1
1、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基不同)
氨基酸结构通式: (略)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 由C、H、O、N、P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只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c、 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原(动物)
e、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5、(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④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液体环境中。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无机盐的作用: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6、(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7、(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大型环状DNA分子,细胞壁其的成分是肽聚糖
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念珠藻,发菜,乳酸菌,醋酸杆菌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
8、(B)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磷脂 :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细胞膜组成 蛋白质 :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9、(B)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DNA、RN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供能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由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 “车间”,同时还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有水生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10、(B)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核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b、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1、(B)生物膜系统
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③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2、(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3、(B)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 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14、(A)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注:在ATP 和 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15、(C)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并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 方程式: CO2 + H20 ——→ (CH2O) + O2
叶绿体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提取实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P98)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在滤纸条上的色素顺序(从上到下):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活跃的化学能(ATP)
4、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暗反应有关的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5、总结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区别 条件 需要叶绿素、光、酶 不需要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
场所 叶绿体内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1)水的光解2H2O 4[H]+O2
(2)ATP的形成ADP+Pi+能量 ATP (1)CO2固定 CO2+C5 2C3
(2) C3的还原2C3 (C H2O)+ C5
能量变化 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
(C 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16、(C)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C02浓度,温度 ,光照强度,(水 ,无机盐等)
17、(B)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过程: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
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
可利用能(储存ATP中) 1161KJ 61.08KJ
联系 把C6H12O6----2丙酮酸这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
包扎伤口学用透气的纱布或创可贴(防止厌氧型细菌繁殖);
利用麦芽和酵母菌控制通气的情况下,生产各种酒;
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
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根会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杆菌容易繁殖;
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
18、(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19、(A)细胞的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做无丝分裂。例:蛙的红细胞
注意:依然存在DNA的复制
20、(B)细胞的有丝分裂
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 ,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的有关数目)
21、(B)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会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分化的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
22、(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3、(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动物克隆(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基础(原因):细胞中具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物质
24、(A)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衰老的特征:⑴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⑵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⑶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⑷呼吸速度减慢,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⑸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的含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无论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25、(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2、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致癌因子影响会发生基因突变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3、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基不同)
氨基酸结构通式: (略)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 由C、H、O、N、P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只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c、 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原(动物)
e、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5、(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④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液体环境中。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无机盐的作用: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6、(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7、(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大型环状DNA分子,细胞壁其的成分是肽聚糖
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念珠藻,发菜,乳酸菌,醋酸杆菌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
8、(B)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磷脂 :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细胞膜组成 蛋白质 :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9、(B)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DNA、RN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供能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由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 “车间”,同时还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有水生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10、(B)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核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b、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1、(B)生物膜系统
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③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2、(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3、(B)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 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14、(A)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注:在ATP 和 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15、(C)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并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 方程式: CO2 + H20 ——→ (CH2O) + O2
叶绿体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提取实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P98)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在滤纸条上的色素顺序(从上到下):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活跃的化学能(ATP)
4、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暗反应有关的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5、总结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区别 条件 需要叶绿素、光、酶 不需要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
场所 叶绿体内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1)水的光解2H2O 4[H]+O2
(2)ATP的形成ADP+Pi+能量 ATP (1)CO2固定 CO2+C5 2C3
(2) C3的还原2C3 (C H2O)+ C5
能量变化 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
(C 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16、(C)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C02浓度,温度 ,光照强度,(水 ,无机盐等)
17、(B)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过程: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
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
可利用能(储存ATP中) 1161KJ 61.08KJ
联系 把C6H12O6----2丙酮酸这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
包扎伤口学用透气的纱布或创可贴(防止厌氧型细菌繁殖);
利用麦芽和酵母菌控制通气的情况下,生产各种酒;
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
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根会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杆菌容易繁殖;
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
18、(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19、(A)细胞的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做无丝分裂。例:蛙的红细胞
注意:依然存在DNA的复制
20、(B)细胞的有丝分裂
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 ,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的有关数目)
21、(B)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会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分化的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
22、(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3、(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动物克隆(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基础(原因):细胞中具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物质
24、(A)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衰老的特征:⑴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⑵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⑶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⑷呼吸速度减慢,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⑸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的含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无论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25、(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2、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致癌因子影响会发生基因突变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3、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