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一新生,求一份《社会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李芹教授所著的《社会学概论》。就快考试了,求一份复习资料(或讲义)。这是我的邮箱77172045@qq.com希望得到高人相助!...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李芹教授所著的《社会学概论》。就快考试了,求一份复习资料(或讲义)。这是我的邮箱77172045@qq.com 希望得到高人相助!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位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过渡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渡城市化。
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人必要劳动。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社区保障: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世界体系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评测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
“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这“第三次浪潮”
社会趋向论:该理论是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3年提出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社会保障的特点、功能:
特点:(1)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2)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3)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4)人道主义。人首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丢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平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牌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特点:(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无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解决问题(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改革:(1)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3)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主要理论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维科的“历史三阶段”说,施本格勒的“生物有机体”冰。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冰,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者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代。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起来促使一个二千余年来的古老 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件大事:(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运动(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基本上形成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有哪些异同?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区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特点:一是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二是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三是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四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追求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已确定,并在以后逐渐明确分三步走的战略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造成人口问题的原因:(1)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2)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A、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高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B、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死亡率大大降低C、某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计划生育失控。
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真情为的社会群体。它的特征有:(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老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3)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它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会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功能进行分类。其特征如下:(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城市化的动力:
(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工业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4)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对农村有辐射作用,对农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社会分层需要论:
需要论认为社会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1)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2)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3)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4)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需要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第一,功能不可替代;第二,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
手段——目标论。
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成员都规定了目标,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达到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
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化代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
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二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是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开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社会分层有三个标准:(1)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2)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3)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这三个标准即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考虑。另外,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的评价,这对社会分层也有一定的代表情。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试述社会失范论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相互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满足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说来,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现即定的目标。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这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由社会制度确定。另外,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面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行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的结构就会陷入混乱(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在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但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历史背景(时代条件):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简述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
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实行扶贫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知识、服务等方式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发展。国家鼓励城乡联合办企业,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应该指出的是,农村城市化有着丰富的涵义,即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只要农村发展达到地较高水平,农民也可以在农村过上城里人的富裕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发展了,减轻了城市的压力,城乡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从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的目标。
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其涵义有三: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和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社会学主要是在中等层次上来使用社会制度这一概念的。
习俗与道理的区别。
习俗与道德相比,区别在两点上:(1)约束力不同。道德的内容较为严肃,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习俗的约束力就相对差些。不从习俗是常有的事,不太引人关注,而不道德的行为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2)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不管谁都要顺从习俗,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则不然,它不但有种顺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丢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过渡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渡城市化。
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人必要劳动。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社区保障: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世界体系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评测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
“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这“第三次浪潮”
社会趋向论:该理论是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3年提出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社会保障的特点、功能:
特点:(1)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2)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3)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4)人道主义。人首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丢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平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牌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特点:(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无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解决问题(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改革:(1)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3)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主要理论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维科的“历史三阶段”说,施本格勒的“生物有机体”冰。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冰,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者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代。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起来促使一个二千余年来的古老 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件大事:(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运动(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基本上形成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有哪些异同?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区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特点:一是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二是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三是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四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追求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已确定,并在以后逐渐明确分三步走的战略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造成人口问题的原因:(1)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2)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A、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高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B、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死亡率大大降低C、某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计划生育失控。
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真情为的社会群体。它的特征有:(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老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3)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它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会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功能进行分类。其特征如下:(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城市化的动力:
(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工业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4)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对农村有辐射作用,对农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社会分层需要论:
需要论认为社会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1)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2)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3)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4)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需要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第一,功能不可替代;第二,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
手段——目标论。
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成员都规定了目标,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达到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
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化代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
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二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是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开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社会分层有三个标准:(1)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2)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3)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这三个标准即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考虑。另外,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的评价,这对社会分层也有一定的代表情。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试述社会失范论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相互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满足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说来,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现即定的目标。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这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由社会制度确定。另外,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面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行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的结构就会陷入混乱(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在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但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历史背景(时代条件):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简述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
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实行扶贫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知识、服务等方式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发展。国家鼓励城乡联合办企业,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应该指出的是,农村城市化有着丰富的涵义,即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只要农村发展达到地较高水平,农民也可以在农村过上城里人的富裕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发展了,减轻了城市的压力,城乡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从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的目标。
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其涵义有三: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和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社会学主要是在中等层次上来使用社会制度这一概念的。
习俗与道理的区别。
习俗与道德相比,区别在两点上:(1)约束力不同。道德的内容较为严肃,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习俗的约束力就相对差些。不从习俗是常有的事,不太引人关注,而不道德的行为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2)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不管谁都要顺从习俗,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则不然,它不但有种顺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丢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