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著名名人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习帝王之术,后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国名将,中国军事家、统帅。为将三十多年,拔七十余城,共歼过百万敌军,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等国皆畏忌三分,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曹刿,中国春秋时代鲁国人。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长勺之战爆发前,曹刿进见鲁庄公,询问鲁庄公决定迎战的根据。在同意了鲁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据后,他获批准随行督战,并带领鲁国军队击败来犯的齐国军队。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诩,自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地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去世后葬於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他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史书记载廉颇食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助秦王政消灭六国。为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始祖
庞涓,战国时魏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於己,因而设计砍断他双腿的膝盖骨。后魏、齐交战,孙膑困庞涓於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庄蹻,一作庄豪,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司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时代齐国的将军,大夫。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於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孙膑(?-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另有一说:其本名孙宾)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於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曾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人,但后来此说已被推翻。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国名将,中国军事家、统帅。为将三十多年,拔七十余城,共歼过百万敌军,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等国皆畏忌三分,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曹刿,中国春秋时代鲁国人。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长勺之战爆发前,曹刿进见鲁庄公,询问鲁庄公决定迎战的根据。在同意了鲁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据后,他获批准随行督战,并带领鲁国军队击败来犯的齐国军队。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诩,自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地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去世后葬於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他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史书记载廉颇食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助秦王政消灭六国。为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始祖
庞涓,战国时魏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於己,因而设计砍断他双腿的膝盖骨。后魏、齐交战,孙膑困庞涓於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庄蹻,一作庄豪,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司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时代齐国的将军,大夫。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於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孙膑(?-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另有一说:其本名孙宾)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於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曾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人,但后来此说已被推翻。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推荐于2018-07-16
展开全部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魏文侯】(?—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间,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者为师,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灭中山国,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时,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任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国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楚怀王】(?—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君(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庶子(一说为流亡在韩的公子职。值燕国内乱,燕王哙被杀。他被赵国遣乐池护送回国即位)。他即位于齐国破燕之后,为恢复国家安定,故锐意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国得以富强。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联合秦、楚、燕、韩、赵等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余城。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名跖,一作蹠,又称盗跖。
【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战国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废除贵族特权;推行“尽地力”政策,统一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确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强。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田,促使生产发展。
【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先后在鲁、魏为将,善用兵,以功擢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辅助楚悼王变法。打击旧贵族,裁汰冗官,整顿机构。选贤能,明法令。促进了楚国富强。悼王死,他被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本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应召入秦,向孝公献富强之术,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长,旋以军功晋升大良造。主持变法达20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制,推行农战政策;制定新亩制和度量衡;改革区划,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秦国因此富强。后败魏,俘公子印,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孝公死,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有《商君书》传世。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被任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派使者骗到魏国,编织罪名,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因此称作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攻魏救韩,指挥了著名的桂陵、马陵大战。著有《孙膑兵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
【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纵策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并力抗秦,获得成功。他任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张仪】(?—前310)战国策士,纵横家。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助秦惠文君称秦王,以连横策游说各国,破坏合纵之约。谋划瓦解齐楚联盟,夺楚地汉中。武王即位,入为魏相,旋卒。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石申】(约前4世纪)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其中有关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的记载,公认是现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为后人进行许多天体测量奠定了基础。
【甘德】战国中期天文学家。楚国人,一说齐国人。与石申测定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为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据传他测定恒星118座,511个。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后人将其与石申的《天文》合为《甘石星经》。
【扁鹊】(约前407—前310)战国时医药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对巫术治病,有丰富医疗知识,曾游走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
【白起】(?—前257)又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昭王时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中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后路之策大败赵军,杀赵括,坑杀其俘虏40余万。后为相国范睢逼迫自杀。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故称马服子。一味纸上谈兵,实际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围困,中箭死。赵军战俘40余万尽被坑杀。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孟尝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田文】即孟尝君。
【庄蹻】1、楚怀王时人民起义领袖。一名企足。后世常以蹻与跖并称。2、又作庄豪。战国楚将。楚顷襄王时入滇,后据以称王,号庄王。一说即楚庄王后裔。
【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贤能不以国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居赵国10年后,回魏国上大将军,联合5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
【魏无忌】即“信陵君”。
【平原君】(?—前251)战国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说楚王合纵,散家产以资坚守。后求得魏、楚救援,终败秦兵。
【赵胜】即“平原君”。
【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
【春申君】(?—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名黄歇,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马联合魏军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内讧中被舍人刺杀。
【黄歇】即“春申君”。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位居上卿,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守3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赵括代之,致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击败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居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老死于楚。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号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批判地总结诸子学说,于儒学中推崇孔学而指斥思孟学派。政治上主张礼法兼用,王霸并行。批驳天命观念,否认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人之分观点,论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认为天地运行“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以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任其发展,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暴乱。主张礼义教化,强调正名思想。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辨别验证。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事业。著作存《荀子》。
【韩非】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上书韩王变法,不用,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干,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献于秦。图穷而匕首现。即执以刺杀秦。不中,反被杀死。
【魏文侯】(?—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间,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者为师,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灭中山国,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时,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任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国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楚怀王】(?—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君(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庶子(一说为流亡在韩的公子职。值燕国内乱,燕王哙被杀。他被赵国遣乐池护送回国即位)。他即位于齐国破燕之后,为恢复国家安定,故锐意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国得以富强。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联合秦、楚、燕、韩、赵等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余城。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名跖,一作蹠,又称盗跖。
【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战国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废除贵族特权;推行“尽地力”政策,统一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确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强。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田,促使生产发展。
【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先后在鲁、魏为将,善用兵,以功擢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辅助楚悼王变法。打击旧贵族,裁汰冗官,整顿机构。选贤能,明法令。促进了楚国富强。悼王死,他被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本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应召入秦,向孝公献富强之术,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长,旋以军功晋升大良造。主持变法达20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制,推行农战政策;制定新亩制和度量衡;改革区划,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秦国因此富强。后败魏,俘公子印,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孝公死,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有《商君书》传世。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被任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派使者骗到魏国,编织罪名,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因此称作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攻魏救韩,指挥了著名的桂陵、马陵大战。著有《孙膑兵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
【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纵策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并力抗秦,获得成功。他任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张仪】(?—前310)战国策士,纵横家。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助秦惠文君称秦王,以连横策游说各国,破坏合纵之约。谋划瓦解齐楚联盟,夺楚地汉中。武王即位,入为魏相,旋卒。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石申】(约前4世纪)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其中有关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的记载,公认是现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为后人进行许多天体测量奠定了基础。
【甘德】战国中期天文学家。楚国人,一说齐国人。与石申测定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为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据传他测定恒星118座,511个。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后人将其与石申的《天文》合为《甘石星经》。
【扁鹊】(约前407—前310)战国时医药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对巫术治病,有丰富医疗知识,曾游走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
【白起】(?—前257)又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昭王时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中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后路之策大败赵军,杀赵括,坑杀其俘虏40余万。后为相国范睢逼迫自杀。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故称马服子。一味纸上谈兵,实际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围困,中箭死。赵军战俘40余万尽被坑杀。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孟尝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田文】即孟尝君。
【庄蹻】1、楚怀王时人民起义领袖。一名企足。后世常以蹻与跖并称。2、又作庄豪。战国楚将。楚顷襄王时入滇,后据以称王,号庄王。一说即楚庄王后裔。
【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贤能不以国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居赵国10年后,回魏国上大将军,联合5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
【魏无忌】即“信陵君”。
【平原君】(?—前251)战国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说楚王合纵,散家产以资坚守。后求得魏、楚救援,终败秦兵。
【赵胜】即“平原君”。
【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
【春申君】(?—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名黄歇,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马联合魏军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内讧中被舍人刺杀。
【黄歇】即“春申君”。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位居上卿,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守3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赵括代之,致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击败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居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老死于楚。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号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批判地总结诸子学说,于儒学中推崇孔学而指斥思孟学派。政治上主张礼法兼用,王霸并行。批驳天命观念,否认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人之分观点,论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认为天地运行“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以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任其发展,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暴乱。主张礼义教化,强调正名思想。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辨别验证。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事业。著作存《荀子》。
【韩非】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上书韩王变法,不用,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干,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献于秦。图穷而匕首现。即执以刺杀秦。不中,反被杀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鲁庄公
·鲁闵公
·鲁桓公
·鲁隐公
·鲁隐公
·柳下惠
·颜回
·吴起
·师文
·郑子仪
·高渠弥
·郑昭公
·祭仲
·郑庄公
·郑庄公
·郑武公
·子产
·陈厉公
·陈灵公
·孔子
·季孙行父
·廉吏楷模季文子
·左丘明
·曹刿
·鲁班
·伍子胥
·孙武
·吴王夫差
·吴王姬僚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
·齐国商人范蠡
·西施
·范蠡
·鹿郢
·勾践
·允常
·晋献公
·晋惠公
·晋怀公
·晋文公
·晋灵公
·晋成公
·晋景公
·赵衰
·晋襄公
·子产
·叔向
·赵鞅
·李悝
·李冰
·商鞅
·晏婴
·吴王僚
·专诸
·赵衰
·百里奚
·蹇叔
·鲍叔牙
·狐偃
·介之推
·管仲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周桓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周平王
·秦襄公
·郑庄公
·孙膑
·庞涓
·孔子
·鬼谷子
·昌平君
·吴起
·伯禽
·微子
·墨子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鲁闵公
·鲁桓公
·鲁隐公
·鲁隐公
·柳下惠
·颜回
·吴起
·师文
·郑子仪
·高渠弥
·郑昭公
·祭仲
·郑庄公
·郑庄公
·郑武公
·子产
·陈厉公
·陈灵公
·孔子
·季孙行父
·廉吏楷模季文子
·左丘明
·曹刿
·鲁班
·伍子胥
·孙武
·吴王夫差
·吴王姬僚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
·齐国商人范蠡
·西施
·范蠡
·鹿郢
·勾践
·允常
·晋献公
·晋惠公
·晋怀公
·晋文公
·晋灵公
·晋成公
·晋景公
·赵衰
·晋襄公
·子产
·叔向
·赵鞅
·李悝
·李冰
·商鞅
·晏婴
·吴王僚
·专诸
·赵衰
·百里奚
·蹇叔
·鲍叔牙
·狐偃
·介之推
·管仲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周桓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周平王
·秦襄公
·郑庄公
·孙膑
·庞涓
·孔子
·鬼谷子
·昌平君
·吴起
·伯禽
·微子
·墨子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11-06 ·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这还真不少,如:
1.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在儒家里地位仅次于孔子,世人常将两人并称为“孔孟”
2.提出性恶论的荀子
3.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4.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5.吕不韦,“奇货可居”
6.战国四大名将: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
7.商鞅,商鞅变法
8.鬼谷子及其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9.荆轲,最出名的杀手
10.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
1.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在儒家里地位仅次于孔子,世人常将两人并称为“孔孟”
2.提出性恶论的荀子
3.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4.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5.吕不韦,“奇货可居”
6.战国四大名将: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
7.商鞅,商鞅变法
8.鬼谷子及其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9.荆轲,最出名的杀手
10.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