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民风、民俗的态度 10
展开全部
1.民风民俗的情感意义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结婚的时候,要找一个好日子;女子结婚上轿,双脚不能踩地,要由他人背上轿子;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翻一翻老皇历;公鸡可以食五毒,因此公鸡的剪纸可以辟邪……这些计较和习惯,今天的文明人已经把它们统统都当成迷信来对待了。但是不论人们如何从理性上来反对这些旧习,还是有好多人兢兢业业地遵循着它们。我们且不说那些禁忌如何地没有依据与可笑,只是考虑一下那些禁忌与说法所具有的独特的仪式般的神秘感,以及这种神秘感的作用。比如结婚的那些奇异风俗,恰好因为它们的繁琐,而使得结婚的仪式显得更为隆重,而结婚的人也因此被一种神秘感所紧紧包围着。这种包围就是那些外在的习俗所营造出来的,于是结婚双方都会对婚姻这桩大事具有一种敬畏之感,也许这会增加他们对婚姻的珍惜。从好的一个方面讲,这类古老的民俗对于传统社会组织与家庭伦理的维持,具有着某种正面的作用。当然,从坏的一方面看,因为一些民俗缺乏科学性,容易破坏人们的正常思维,从而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
我们今天来看关于民俗的书,也许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趣味游戏,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根的回忆。手边这套“图文中国民俗丛书”把中国民俗分成几块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描述,包括婚俗、丧俗、武术、禁忌、数术等。不但有比较专业的论述,而且还有一些现场的图片,使我们对那些重要的传统有了一个综合的认识。本书不但有表面的介绍,还有深层的探讨,把每种民俗的渊源和历史都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关于禁忌,书中收集了很多生动的资料。每个地方、不同民族的禁忌是不同的。比如在沿海渔民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用词,一不小心,就会触犯禁忌,使主客两不欢。比如吃鱼的时候,想把盘子中的鱼翻过来,你可不能这么说,你要说把鱼给转过来或者倒过来。他们是很忌讳说翻这个词的。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而学者们则对禁忌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看法。本书作者说,破坏禁忌,一般都会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主要由“当事人的内心力量来实行”。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英国著名的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说:“如果某种特项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害的事情。他使自己服从于禁忌。这样,禁忌就成了应用巫术中的消极的应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2.正确对待群众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 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政策。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共产党员不同于 一般的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是无神论者。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因 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自己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在任 何时候都有责任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是共产党员 同时应当懂得,对待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 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 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所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共产党员要全面 地正确地理解并认真执行党的宗教自由政策,团结信教 的和不信教的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 奋斗。
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基层的 共产党员即使已经摆脱了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拒绝参加 任何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传统的婚丧仪式或群众性的节 日活动,则势必脱离群众。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 情况具体对待,以利于联系群众。这些民族中的许多传 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 或宗教传统,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 分。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 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好的、比较好的。凡是有益于或无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都属于这一类。对这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发扬。
(2)说不上什么好坏的,即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风俗习惯。对这种风俗习惯,只要人民群众热衷喜好,则应听其自然,不加过问。
(3)不好的、有害的。凡有害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不科学卫生的风俗习惯,就属于这一类。对这类风俗习惯应当对本民族干部群众讲明害处,进行教育,启发他们提高认识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革。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特点和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看待风俗习惯,而应当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去探讨这些风俗习惯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陈规陋习,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诬蔑。如果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有的是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如上所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三种情形。对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应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有人一提到少数民族就立即和落后联系起来,这是受了大汉族主义影响的一种表现。总的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上比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说先进并非一切都好,说落后也并非一切皆坏。汉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很多是需要改革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不少是值得发扬提倡的。所以,各民族对待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应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国家统一,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尺度。
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舞艺术形式来表现的,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发展进步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还是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国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任选一段,仅供参考!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结婚的时候,要找一个好日子;女子结婚上轿,双脚不能踩地,要由他人背上轿子;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翻一翻老皇历;公鸡可以食五毒,因此公鸡的剪纸可以辟邪……这些计较和习惯,今天的文明人已经把它们统统都当成迷信来对待了。但是不论人们如何从理性上来反对这些旧习,还是有好多人兢兢业业地遵循着它们。我们且不说那些禁忌如何地没有依据与可笑,只是考虑一下那些禁忌与说法所具有的独特的仪式般的神秘感,以及这种神秘感的作用。比如结婚的那些奇异风俗,恰好因为它们的繁琐,而使得结婚的仪式显得更为隆重,而结婚的人也因此被一种神秘感所紧紧包围着。这种包围就是那些外在的习俗所营造出来的,于是结婚双方都会对婚姻这桩大事具有一种敬畏之感,也许这会增加他们对婚姻的珍惜。从好的一个方面讲,这类古老的民俗对于传统社会组织与家庭伦理的维持,具有着某种正面的作用。当然,从坏的一方面看,因为一些民俗缺乏科学性,容易破坏人们的正常思维,从而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
我们今天来看关于民俗的书,也许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趣味游戏,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根的回忆。手边这套“图文中国民俗丛书”把中国民俗分成几块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描述,包括婚俗、丧俗、武术、禁忌、数术等。不但有比较专业的论述,而且还有一些现场的图片,使我们对那些重要的传统有了一个综合的认识。本书不但有表面的介绍,还有深层的探讨,把每种民俗的渊源和历史都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关于禁忌,书中收集了很多生动的资料。每个地方、不同民族的禁忌是不同的。比如在沿海渔民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用词,一不小心,就会触犯禁忌,使主客两不欢。比如吃鱼的时候,想把盘子中的鱼翻过来,你可不能这么说,你要说把鱼给转过来或者倒过来。他们是很忌讳说翻这个词的。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而学者们则对禁忌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看法。本书作者说,破坏禁忌,一般都会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主要由“当事人的内心力量来实行”。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英国著名的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说:“如果某种特项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害的事情。他使自己服从于禁忌。这样,禁忌就成了应用巫术中的消极的应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2.正确对待群众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 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政策。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共产党员不同于 一般的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是无神论者。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因 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自己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在任 何时候都有责任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是共产党员 同时应当懂得,对待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 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 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所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共产党员要全面 地正确地理解并认真执行党的宗教自由政策,团结信教 的和不信教的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 奋斗。
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基层的 共产党员即使已经摆脱了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拒绝参加 任何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传统的婚丧仪式或群众性的节 日活动,则势必脱离群众。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 情况具体对待,以利于联系群众。这些民族中的许多传 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 或宗教传统,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 分。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 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好的、比较好的。凡是有益于或无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都属于这一类。对这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发扬。
(2)说不上什么好坏的,即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风俗习惯。对这种风俗习惯,只要人民群众热衷喜好,则应听其自然,不加过问。
(3)不好的、有害的。凡有害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不科学卫生的风俗习惯,就属于这一类。对这类风俗习惯应当对本民族干部群众讲明害处,进行教育,启发他们提高认识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革。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特点和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看待风俗习惯,而应当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去探讨这些风俗习惯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陈规陋习,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诬蔑。如果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有的是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如上所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三种情形。对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应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有人一提到少数民族就立即和落后联系起来,这是受了大汉族主义影响的一种表现。总的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上比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说先进并非一切都好,说落后也并非一切皆坏。汉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很多是需要改革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不少是值得发扬提倡的。所以,各民族对待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应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国家统一,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尺度。
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舞艺术形式来表现的,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发展进步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还是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国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任选一段,仅供参考!
展开全部
1.民风民俗的情感意义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结婚的时候,要找一个好日子;女子结婚上轿,双脚不能踩地,要由他人背上轿子;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翻一翻老皇历;公鸡可以食五毒,因此公鸡的剪纸可以辟邪……这些计较和习惯,今天的文明人已经把它们统统都当成迷信来对待了。但是不论人们如何从理性上来反对这些旧习,还是有好多人兢兢业业地遵循着它们。我们且不说那些禁忌如何地没有依据与可笑,只是考虑一下那些禁忌与说法所具有的独特的仪式般的神秘感,以及这种神秘感的作用。比如结婚的那些奇异风俗,恰好因为它们的繁琐,而使得结婚的仪式显得更为隆重,而结婚的人也因此被一种神秘感所紧紧包围着。这种包围就是那些外在的习俗所营造出来的,于是结婚双方都会对婚姻这桩大事具有一种敬畏之感,也许这会增加他们对婚姻的珍惜。从好的一个方面讲,这类古老的民俗对于传统社会组织与家庭伦理的维持,具有着某种正面的作用。当然,从坏的一方面看,因为一些民俗缺乏科学性,容易破坏人们的正常思维,从而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
我们今天来看关于民俗的书,也许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趣味游戏,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根的回忆。手边这套“图文中国民俗丛书”把中国民俗分成几块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描述,包括婚俗、丧俗、武术、禁忌、数术等。不但有比较专业的论述,而且还有一些现场的图片,使我们对那些重要的传统有了一个综合的认识。本书不但有表面的介绍,还有深层的探讨,把每种民俗的渊源和历史都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关于禁忌,书中收集了很多生动的资料。每个地方、不同民族的禁忌是不同的。比如在沿海渔民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用词,一不小心,就会触犯禁忌,使主客两不欢。比如吃鱼的时候,想把盘子中的鱼翻过来,你可不能这么说,你要说把鱼给转过来或者倒过来。他们是很忌讳说翻这个词的。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而学者们则对禁忌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看法。本书作者说,破坏禁忌,一般都会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主要由“当事人的内心力量来实行”。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英国著名的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说:“如果某种特项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害的事情。他使自己服从于禁忌。这样,禁忌就成了应用巫术中的消极的应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2.正确对待群众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 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政策。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共产党员不同于 一般的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是无神论者。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因 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自己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在任 何时候都有责任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是共产党员 同时应当懂得,对待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 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 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所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共产党员要全面 地正确地理解并认真执行党的宗教自由政策,团结信教 的和不信教的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 奋斗。
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基层的 共产党员即使已经摆脱了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拒绝参加 任何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传统的婚丧仪式或群众性的节 日活动,则势必脱离群众。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 情况具体对待,以利于联系群众。这些民族中的许多传 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 或宗教传统,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 分。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 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好的、比较好的。凡是有益于或无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都属于这一类。对这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发扬。
(2)说不上什么好坏的,即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风俗习惯。对这种风俗习惯,只要人民群众热衷喜好,则应听其自然,不加过问。
(3)不好的、有害的。凡有害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不科学卫生的风俗习惯,就属于这一类。对这类风俗习惯应当对本民族干部群众讲明害处,进行教育,启发他们提高认识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革。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特点和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看待风俗习惯,而应当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去探讨这些风俗习惯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陈规陋习,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诬蔑。如果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有的是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如上所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三种情形。对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应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有人一提到少数民族就立即和落后联系起来,这是受了大汉族主义影响的一种表现。总的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上比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说先进并非一切都好,说落后也并非一切皆坏。汉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很多是需要改革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不少是值得发扬提倡的。所以,各民族对待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应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国家统一,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尺度。
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舞艺术形式来表现的,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发展进步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还是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国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结婚的时候,要找一个好日子;女子结婚上轿,双脚不能踩地,要由他人背上轿子;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翻一翻老皇历;公鸡可以食五毒,因此公鸡的剪纸可以辟邪……这些计较和习惯,今天的文明人已经把它们统统都当成迷信来对待了。但是不论人们如何从理性上来反对这些旧习,还是有好多人兢兢业业地遵循着它们。我们且不说那些禁忌如何地没有依据与可笑,只是考虑一下那些禁忌与说法所具有的独特的仪式般的神秘感,以及这种神秘感的作用。比如结婚的那些奇异风俗,恰好因为它们的繁琐,而使得结婚的仪式显得更为隆重,而结婚的人也因此被一种神秘感所紧紧包围着。这种包围就是那些外在的习俗所营造出来的,于是结婚双方都会对婚姻这桩大事具有一种敬畏之感,也许这会增加他们对婚姻的珍惜。从好的一个方面讲,这类古老的民俗对于传统社会组织与家庭伦理的维持,具有着某种正面的作用。当然,从坏的一方面看,因为一些民俗缺乏科学性,容易破坏人们的正常思维,从而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
我们今天来看关于民俗的书,也许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趣味游戏,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根的回忆。手边这套“图文中国民俗丛书”把中国民俗分成几块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描述,包括婚俗、丧俗、武术、禁忌、数术等。不但有比较专业的论述,而且还有一些现场的图片,使我们对那些重要的传统有了一个综合的认识。本书不但有表面的介绍,还有深层的探讨,把每种民俗的渊源和历史都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关于禁忌,书中收集了很多生动的资料。每个地方、不同民族的禁忌是不同的。比如在沿海渔民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用词,一不小心,就会触犯禁忌,使主客两不欢。比如吃鱼的时候,想把盘子中的鱼翻过来,你可不能这么说,你要说把鱼给转过来或者倒过来。他们是很忌讳说翻这个词的。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而学者们则对禁忌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看法。本书作者说,破坏禁忌,一般都会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主要由“当事人的内心力量来实行”。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英国著名的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说:“如果某种特项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害的事情。他使自己服从于禁忌。这样,禁忌就成了应用巫术中的消极的应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2.正确对待群众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 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政策。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共产党员不同于 一般的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是无神论者。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因 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自己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在任 何时候都有责任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是共产党员 同时应当懂得,对待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 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 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所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共产党员要全面 地正确地理解并认真执行党的宗教自由政策,团结信教 的和不信教的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 奋斗。
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基层的 共产党员即使已经摆脱了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拒绝参加 任何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传统的婚丧仪式或群众性的节 日活动,则势必脱离群众。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 情况具体对待,以利于联系群众。这些民族中的许多传 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 或宗教传统,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 分。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 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好的、比较好的。凡是有益于或无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都属于这一类。对这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发扬。
(2)说不上什么好坏的,即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风俗习惯。对这种风俗习惯,只要人民群众热衷喜好,则应听其自然,不加过问。
(3)不好的、有害的。凡有害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不科学卫生的风俗习惯,就属于这一类。对这类风俗习惯应当对本民族干部群众讲明害处,进行教育,启发他们提高认识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革。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特点和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看待风俗习惯,而应当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去探讨这些风俗习惯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陈规陋习,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诬蔑。如果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有的是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如上所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三种情形。对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应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有人一提到少数民族就立即和落后联系起来,这是受了大汉族主义影响的一种表现。总的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上比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说先进并非一切都好,说落后也并非一切皆坏。汉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很多是需要改革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不少是值得发扬提倡的。所以,各民族对待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应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国家统一,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尺度。
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舞艺术形式来表现的,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发展进步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还是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国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对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民风民俗应该是传承的态度 ,不是继承, 因为避免总有些封建迷信的存在 所以是取其精华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正确对待,传承虽好,也不能过于迷信、拘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态度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吧。开始是好奇,接着是抵触,然后是适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