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三首诗词作者及时代背景
展开全部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赠 汪 伦
唐代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作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泾县西南。
作品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品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早发白帝城
唐代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及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
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1、寸草心:子女的孝心。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2、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浪 淘 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池 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诗词鉴赏: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作品鉴赏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 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
3. 瓜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与京口相对。
4.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译文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词注释:
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②望湖楼: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④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⑤白雨:白色的雨点。 ⑥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⑦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8).望湖楼:在杭州 西湖边.地名 ⑨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编辑本段]
诗词译文: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2]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就要做一个杰出之人!即使是已经死了,也要成为魔鬼中的霸者,领导群魔!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还在想念当初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将晓:天将要亮。
(2)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 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遥望南方。
(11)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赠 汪 伦
唐代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作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泾县西南。
作品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品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早发白帝城
唐代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及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
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1、寸草心:子女的孝心。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2、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浪 淘 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池 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诗词鉴赏: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作品鉴赏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 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
3. 瓜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与京口相对。
4.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译文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词注释:
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②望湖楼: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④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⑤白雨:白色的雨点。 ⑥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⑦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8).望湖楼:在杭州 西湖边.地名 ⑨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编辑本段]
诗词译文: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2]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就要做一个杰出之人!即使是已经死了,也要成为魔鬼中的霸者,领导群魔!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还在想念当初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将晓:天将要亮。
(2)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 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遥望南方。
(11)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展开全部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评 解
李白以山水为题材的诗很多,多写得场面宏大、瑰奇壮丽。这首诗犹如一幅画: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不仅阔大深邃,而且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有动有静。此外还具有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日色遥见,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才华横溢的诗人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豪情奔放、超逸不羁的胸臆和盘托出。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评 解
李白以山水为题材的诗很多,多写得场面宏大、瑰奇壮丽。这首诗犹如一幅画: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不仅阔大深邃,而且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有动有静。此外还具有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日色遥见,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才华横溢的诗人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豪情奔放、超逸不羁的胸臆和盘托出。
追问
谢谢,不过已经做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11-08
展开全部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时代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之反叛,屯兵幽州。武氏缺乏将略,军事失利,当时陈子昂为随军参谋,屡次进言,对战事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仅得不到采纳,还被武攸宜贬为军曹。他“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代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之反叛,屯兵幽州。武氏缺乏将略,军事失利,当时陈子昂为随军参谋,屡次进言,对战事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仅得不到采纳,还被武攸宜贬为军曹。他“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